临床上我们在进行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时,由于上颌后牙缺失后,牙槽骨萎缩或上颌窦先天性过发育,往往造成牙槽嵴垂直向骨量不足,难于植入足够长度的种植体,并进行种植修复。
上颌窦底提升术可以提高上颌窦底,增加垂直向可用骨量,解决上述问题。但传统侧壁开窗式上颌窦底提升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且手术步骤繁多,对手术条件要求较高,限制了该治疗方式开展。经牙槽嵴顶入路的上颌窦底内提升技术可部分避免上述问题。
01
剩余牙槽骨高度(RBH)(图片来自于临床)
当上颌窦底到牙槽嵴顶的距离严重不足时,我们可以通过进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技术来达到种植手术中解决垂直向骨量不足的问题。
02
上颌窦底内提升术atum首次提出侧方开窗入路行上颌窦底提升,即上颌窦外提升术,并且随后发表文章,年Boyne和James发表相关文章。上颌窦外提升术可以在直视下进行黏膜提升,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较易出现并发症。
年Summers等首次介绍了通过骨挤压器经牙槽嵴顶入路提升上颌窦底的方式,即上颌窦内提升术,由于内提升术后并发症少、愈合时间短、操作简单,且对患者损伤更小,患者更易接受。
03
上颌窦解剖特点(图片来自于参考文献[1])
鼻腔周围上颌骨内的一对含气锥形骨质空腔窦壁骨质内直接覆盖粘膜。
04
上颌窦底垂直骨量不足得原因(1)增龄性改变
(2)炎症性病理吸收
(3)上颌窦扩大气化
(4)牙缺失后牙槽嵴萎缩
(5)其他
05
上颌窦底内提升原理及成骨机制(图片来自于临床)
1)不植骨情况下,种植体支撑上颌窦底黏膜形成"帐篷效应".形成一个相对稳定且封闭的空间,该空间内充满新鲜血液,血凝块机化与成骨,类似于拔牙后拔牙窝的愈合过程。
2)在成骨过程中,大量的成骨细胞来源于窦腔黏骨膜下层骨组织及钻孔的孔壁组织,上颌窦底的骨折也起到诱发成骨的作用,在良好的成骨环境下,上颌窦底随着种植体的植入而发生改变并形成新的上颌窦底。
3)上颌窦底黏膜具有成骨性。一些学者在上颌窦黏膜内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和具有成骨能力的细胞。
06
上颌窦底内提升适应证Jensen等人提出将上颌窦底至牙槽嵴顶的距离(RBH)分为4类:
第一类:RBH≥10mm,可采用常规方法植入种植体;
第二类:7mm≤RBH≤9mm,可采用上颌窦底内提升术植入种植体;
第三类:4mm≤RBH≤6mm,采用上颌窦底外提升植骨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
第四类:RBH<4mm时,多采用上颌窦底外提升植骨延期植入种植体。
窦底剩余骨5mm,需要提升的高度5mm;牙槽嵴有足够的宽度。
骨凿冲顶法上颌窦底提升
(图片来自于参考文献[2])
07
国际口腔种植学会(ITI临床指南)当种植位点的牙槽嵴宽度充分、RBH≥5mm,且上颌窦底形态相对平坦,推荐应用上颌窦底内提升术。
当种植位点的RBH≤6mm和或斜行上颌窦底应当进行上颌窦底外提升术。
08
短体种植(≤8mm)在上颔后牙区得应用短种植体(≤8mm)在上颌后牙区的成功应用,以及该术式的改良与完善,使得上颌窦底内提升技术得到更好的运用。从而解决了大多数后牙区种植手术时遇到的垂直向高度不足的问题。
Gu等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在RBH≤4mm的病例中应用上颌窦底内提升在随访5年后可以获得94.6%的种植体存留率;一项多中心临床试验比较RBH≤4mm和4mm患者的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后种植体的存留率和周围骨吸收量,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上颌窦底内提升术也可以在严重吸收的上颌后区(RBH≤4mm)获得较好的疗效,但术者均是经验非常丰富的外科医生,因此相对经验不足的医生来说,选择上颌窦底外提升术更为稳妥与安全。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