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nederianmembrane,也被翻译为上颌窦黏膜、上颌窦黏骨膜、上颌窦膜,其名称至今仍未统一。上颌窦内衬为呼吸上皮,其结构类似于鼻黏膜和其他鼻窦黏膜,是鼻黏膜的连续。Schnederianmembrane主要含五种细胞: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无纤毛柱状细胞、基细胞、杯状细胞以及浆液黏液性细胞。Schnederianmembrane分为三层结构:表面为单层假复层柱状上皮层,覆盖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和无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基细胞、杯状细胞;中间为富含血管及小腺体的固有层,由薄层结缔组织构成;下方为紧贴上颌窦底骨壁骨膜样结构。其上皮层比鼻黏膜更薄,内含血管更少。骨膜样结构与固有层结合紧密,而易于从下方骨壁上剥离,这是实现上颌窦底提升术的解剖学基础。
但是目前的研究表明,窦腔黏膜的类骨膜部分与被覆在上下颌骨皮质骨板上的骨膜并不相同。上颌窦黏膜与骨组织相邻部位的组织内没有血管和弹性纤维,在上颌窦黏膜和周围的骨壁内没有明显的成骨细胞。因此上颌窦黏膜究竟是否能叫做上颌窦黏骨膜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已有文献中报道的Schnederianmembrane厚度变化较大,Morgensen报道无炎症情况下一般为0.3~0.8mm。Lozano-Carrascal在CBCT结果中测量了名患者上颌第一磨牙处Schnederianmembrane的平均厚度,侧壁处厚度为(1.95±0.98mm,底壁为(1.82±1.59mm)。上颌窦膜平均厚度≤3mm的比例为72.9%,厚度3mm的比例为27.10%。Schnederianmembrane的厚度能够反映上颌窦是否存在急慢性炎症。根据Momeni、Arturo等人的研究,Schnederianmembrane厚度大于2mm时一般认为是增厚的。而Lana等报道认为当黏膜厚度达3mm以上时为黏膜增厚。Cakur的测量表明,男性的Schnederianmembrane厚度高于女性,上颌窦内间隔数量与黏膜厚度成负相关。Arturo则认为Schnederianmembrane厚度与性别无关。
Schnederianmembrane的厚度,被认为与Schnederianmembrane穿孔及随之而来的种植体失败密切相关。不同学者对于Schnederianmembrane厚度与穿孔几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也存在争议。Garciadenche等学者认为厚度大于等于2mm的Schnederianmembrane在提升过程中穿孔的几率更小,能够耐受更强的压缩力。当Schnederianmembrane厚度小于1.5mm时,提升术中穿孔的几率会增加。Lin和Wen等学者报道当Schnederianmembrane厚度为1~2mm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提升方式减少Schnederianmembrane穿孔率。然而Insua最近的研究表明,采用三维技术(如锥形束CT,即CBCT)测量的Schnederianmembrane厚度可能会比实际厚度扩大2.5~2.6倍,炎症状态下Schnederianmembrane厚度也随之增加。AngelInsua的实验结果显示,Schnederianmembrane组织学测量厚度为(1.36±0.42)mm,而临床测量厚度为(0.27±0.21)m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组织学测量结果与Aimetti报道的患者Schnederianmembrane厚度为1.26mm左右,样本总体平均厚度为0.97mm的结果相类似。而这一结果与之前报道的Schnederianmembrane为0.3mm,0.4mm及Tos和Mogensen报道的0.3~0.8mm的厚度值相差甚远。测量的厚度值不同可能与取材位点不同,样本数量不足,或对于炎症状态的判断标准不同造成。而组织学测量与体外游标卡尺测量结果不同,可能与游标卡尺施加在组织上的力使组织压缩有关。
当施加在Schnederianmembrane上的力量超过其承受极限即会造成穿孔。Pommer报道Schnederianmembrane在超过7.3N/cm压强会出现撕裂。AngelInsua对人类尸体Schnederianmembrane的机械性能与厚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将取自尸体上颌窦内(20X20)mm的黏膜分成两部分,采用电子式游标卡尺测量Schnederianmembrane厚度。一部分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厚度测量,一部分采取球贯入试验及单向拉伸试验测定Schnederianmembrane的机械性能。Schnederianmembrane机械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球贯入试验中球贯入阻力为(0.59±0.43)N,单向拉伸为(11.19±7.14)mm。以百分数来表达,平均拉伸为(.26±.97)%,数据范围在31.5%~%。Schnederianmembrane厚度与球贯入试验结果呈弱正相关,与拉伸试验呈弱负相关。测试结果表明,Schnederianmembrane厚度可能不是提升术中膜穿孔的重要影响指标。其他解剖因素或术者操作因素可能与穿孔具有更高的相关性。因此作者得出上颌窦底提升时,薄的Schnederianmembrane容易穿孔,而厚的Schnederianmembrane并未表现出更佳对抗弹力的能力,两者的穿孔风险是相同的。
共识会议中,宿玉成教授展示了内窥镜观察下的Schnederianmembrane。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可以见到提升后的Schnederianmembrane为三类:一类为类骨膜完整;一类为类骨膜不完整,可以见到固有层;一类为Schnederianmembrane穿孔。由于上颌窦提升术后的CBCT偶有显示,在充填的骨替代材料与上颌窦底壁间,仍有与黏膜阻射程度相近似的组织。因此对于上颌窦提升术充填的人工骨替代材料是都位于类骨膜与上颌窦底壁之间,还是部分提升术中由于类骨膜的破损,填充的骨替代材料位于固有层与类骨膜之间,专家们未达成一致意见。
目前的研究表明,窦腔黏膜的类骨膜部分,与被覆在上下颌骨皮质骨板上的骨膜并不相同。Schnederianmembrane与骨组织相邻部位的组织内没有血管和弹性纤维,在Schnederianmembrane和周围的骨壁内没有明显的成骨细胞。因此,Schnederianmembrane究竟是否能叫做上颌窦黏骨膜、Schnederianmembrane或其他名称还有待确定,在未明确其名称前建议仍称之为Schnederianmembrane。
Schnederianmembrane是否具有成骨潜能年,Lundgren报道了一名患者上颌窦囊肿清除后,经过3个月的愈合期,在骨壁和Schnederianmembrane之间可见明显的新骨形成。受此启发Lundgren等人在年对10个患者进行了12个无骨粉充填的上颌窦提升术,共植入19枚种植体。随访观察所有的种植体显示良好的稳定性,Schnederianmembrane提升区域可见新骨的形成。由此Lundgren推测Schnederianmembrane具有成骨的潜能。
Mahler等对5例患者进行上颌窦提升术。但因术后感染而取出骨移植材料的患者,经随访时观察发现:即使因为感染取出了全部植骨材料,在植骨区域的最上方仍可形成致密、坚硬的骨组织。因此作者提出这可能与Schnederianmembrane的成骨潜能有关。
Gruber等对猪的Schnederianmembrane进行了组织学及细胞学分析。结果显示:猪Schnederianmembrane具有可对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标记的基质细胞抗原(stromalcellantigen,STRO-1)染色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活性呈阳性的细胞,在体外这些细胞对BMP-6和BMP-7能够产生应答反应,从而增强成骨分化。免疫组织化学的染色结果显示:STRO-1阳性细胞分布在固有层下方的黏膜下层中。该作者因此提出Schnederianmembrane内含有间充质干细胞,并且该细胞能够分化为成骨相关的细胞。
Srouji等将人Schnederianmembrane来源的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之后将这些细胞联合羟磷灰石/磷酸三钙(hydroxyapatite/tricalciumphosphate,HA/TCP)支架材料移植到免疫缺陷的裸鼠皮下。8周后载体颗粒表面有新骨形成,免疫组织化学的染色证实成骨的细胞来源于人Schnederianmembrane。将人Schnederianmembrane进行体外细胞培养也显示:人Schnederianmembrane来源的细胞的ALP染色呈阳性,骨钙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vonKossa染色均呈阳性,这表明人Schnederianmembrane来源的细胞在培养基中有成骨分化和矿物沉淀。将这些细胞置于成骨基质中进行培养时,发现这些细胞都能表达多种成骨标记物,包括ALP、BMP-2、骨桥蛋白、骨黏连蛋白和骨钙蛋白。此外,电子散射光谱也可以观察到钙和磷酸盐离子组成的无机物沉积。随后,Srouji等又发现人Schnederianmembrane的骨膜样结构和大的血管周围其ALP呈阳性。这些均表明Schnederianmembrane来源的细胞具有成骨潜能,也为证明Schnederianmembrane骨膜样层中存在骨原细胞提供了证据。
但仍有一些学者对这一观点存在质疑。一些学者先后以灵长类动物为研究模型,进行Schnederianmembrane提升且行同期种植手术。术后的组织学结果显示:新骨主要出现在提升空间的血凝块处,而Schnederianmembrane下方没有明显的新骨形成;在早期愈合的过程中,Schnederianmembrane内有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成骨起自上颌窦的剩余骨壁和骨间隔,与血管增殖一起导致了最初的编织骨的网状结构,随后编织骨逐渐成熟变成板层状骨。没有证据指出Schnederianmembrane直接参与了早期的成骨过程。因此并没有直接证据能够证明Schnederianmembrane具有成骨的能力。也有专家的研究显示成骨只在某些特殊培养条件下发生,并可能受到一些细胞因素的调控。但究竟是哪些因素参与此作用,其调控机制又如何,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最低余留骨高度与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相比,经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术手术创伤小,操作时间短,使用的骨移植材料少,相对费用低。其缺点为提升手术在盲视下进行,窦底黏膜破裂不易被发现。由于两种术式中能提升的骨高度不同且各有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如何依据余留骨高度,确定上颌窦底提升术式尤为重要。
李德华、宋应亮教授采用数字化X线曲面断层片为上颌窦提升术半年、1年、1年半的病例测量植骨区的垂直高度,计算移植骨的吸收量。针对上颌窦提升后移植骨垂直高度的变化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上颌窦提升、植入自体碎骨与Bio-Oss骨粉临床疗效良好,冲顶法骨吸收量小于开窗法,并且短期内(冲顶法半年以后,开窗法在1年以后)总的骨吸收量无明显差异,并趋于稳定。研究结果还提示:为防止种植体根端暴露,上颌窦提升植骨高度应不少于种植体根部上方2mm。
Jensen及Lundgren的文章表明:术前X线检查测量上颌窦底骨高度,对于选择植骨方式及种植方式有重要意义。上颌窦底骨高度≥5mm时,种植体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才适宜行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及同期种植体植入术。否则,应行二期种植体植入或上颌窦底提升同期块状骨植骨及种植体植入术。
国际口腔种植学会(internationalteamofImplantology,ITI)第四届共识研讨会议中曾提出:当种植位点的牙槽嵴宽度充分、初始骨高度大于等于5mm,并且上颌窦底形态相对平坦时,建议采用经牙槽嵴顶进行上颌窦底提升,通常可以增加2~4mm的骨组织高度。当上颌窦底为斜行时,可能增加SchnederianMembrane穿孔的风险,应进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
Sebastian于年发表了有关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不添加骨移植材料的临床研究结果。共19名患者,28枚10~12mm长种植体纳入该研究,随访观察40个月。患者术区余留骨高度为3~8mm,平均余留骨高度为5.25mm(标准差为1.48mm)。为患者采取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小心抬升上颌窦底黏膜,植入种植体,并不添加骨替代材料。所有种植体均获得初期稳定性,成功率为%。骨高度增加(4.75±1.13)mm。以种植体肩部作为基线,复诊时骨组织吸收(1.01±0.49)mm。研究中有10名患者余留骨高度≤4mm,同期植入种植体时仍然可以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因此该学者认为≤4mm的余留骨高度,如能提供种植体良好初期稳定性的骨接触面积,可以考虑进行同期种植术。
Niimi于年在腓骨、髂嵴及肩胛骨内植入种植体,比较不同骨质条件下种植体的旋出扭矩。测量结果表明,种植体旋出扭矩与植入种植体区域的骨组织总体厚度并无相关性,而与该区域皮质骨厚度呈正相关。由此可以推断,当上颌后牙缺牙区域可用骨高度为4mm及以上时,如皮质骨厚度较高,种植体可以获得良好初期稳定性,可以在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同时植入种植体。
共识会议专家通过对各自单位临床病例回顾分析,总结认为,当剩余骨高度≥4mm时,应用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效果是可预期的。同期完成种植手术需要保证种植体具有必要的初期稳定性。上颌后部骨密度较低,初期稳定性不佳可能导致种植体未及时获得足够骨结合面积而随呼吸压力进入上颌窦内。可以通过骨挤压、采用宽平台密螺纹种植体等方法,提高种植体植入时的初期稳定性。
需要注意的是,采用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技术能够提升的黏膜高度及成功与否受多种因素,如上颌窦底解剖形态、是否存在分隔、是否存在囊肿及黏膜炎症、Schnederianmembrane厚度、牙槽嵴顶骨皮质线等。如皮质厚度不足,建议增大种植窝预备时的级差,以获得更佳的初期稳定性。当不能确保采用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技术可获得足够提升高度,或处理其并发症时,应选择经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技术。
《口腔种植案例解析》线上发售!
《基于解剖分区的骨增量术:技术要点与临床决策》线上开启预售!
线上购书增值服务诚挚邀请已经线上购买《基于解剖分区的骨增量术:技术要点与临床决策》、《口腔种植案例解析》的读者加入购书增值服务群,与广大口腔种植同仁交流最新种植案例及临床经验,共同进步!注:购买以上任意一本均可加入!“文勇种植牙”愿与各位同行共同进步,一起阅读、分享,欢迎投稿。请联系-。
点击上方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