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颌窦底提升术是上颌后牙区最常用的骨增量方法。
根据开窗路径的不同,上颌窦底提升术被分为经上颌窦侧壁开窗的窦提升术,简称外提升术,以及经牙槽峰顶的上颌窦底提升术,简称内提升术。选择外提升or内提升?决定术式的最直接的因素是缺牙区的剩余牙槽骨高度,通常的原则是当剩余牙槽骨高度介于5~8mm,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可同期植入种植体;当可用骨高度小于5mm时,应先行上颌窦外提升术,可同期或分期进行种植体植入。但内提升或外提升的选择标准并不是绝对的,近年随着种植体和提升器械的飞速发展,上颌窦提升术有了更多的选择。由于CBCT的出现,为临床提供了清晰的上颌窦三维图像,有助于医师选择合适的提升术式,减少术中的意外,使得该方法的远期成功率得到进一步保证,该技术方法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医师采用。
侧壁开窗,上颌窦黏膜完整,同期植入种植体单颗牙缺失,同期植入种植体
上颌后牙区第一磨牙是缺失频率较高的牙位,由于各种原因会导致该位点的牙槽骨高度不足。该病例为47岁男性患者,16缺失,不吸烟,既往史无特殊,健康状态良好。患者要求种植修复,避免伤及邻牙。术前CBCT示剩余牙槽骨高度约3mm,近远中距离约10mm,宽度大于8mm,上颌窦内清澈无炎症,上颌窦底黏膜约2mm。为保证植骨效果,拟进行上颌窦侧壁开窗外提升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在缺牙区的近远中做垂直切口,底部稍宽。采用超声骨刀在上颌窦侧壁开窗并分离上颌窦黏膜。由于相邻牙齿牙根的存在,会限制侧壁开窗的大小,但仍然需要在判定清楚邻牙牙根位置的情况下,保证窗口的足够大小,以便于上颌窦黏膜剥离器械的操作和骨粉的填入。对于人工骨而言,建议在翻瓣时即使用空针管收集1~2ml的术区血液备用,用以混合骨粉,可以提高人工骨的成骨效应。将混合了血液的骨粉植入分离了窦黏膜的上颌窦腔内,并可以采用慢速备洞的方法制备种植洞形,由于此时人工骨粉已经将窦底黏膜抬起,种植的钻针在备洞的过程中不会刺破窦黏膜,并可以使用骨挤压器改变骨密度,完成上颌窦的提升。骨质较好,能获得足够的初期稳定性,同期植入种植体,开窗部位覆盖可吸收生物膜,更利于新骨形成。术后当天CBCT,三维方向显示种植体周围及种植体顶部均有充填的骨粉,上颌窦底黏膜完整,提升效果良好。上颌窦底黏膜提升后形成的封闭空间具有较强的成骨性能,人工骨颗粒之间的间隙及表面会有新生骨形成,最终形成致密度较高的骨质。组织学研究表明术后3~4个月,新骨的形成量会完成19%。通常需要6~8个月的时间来完成新骨的形成。
术后8个月,CBCT可以在三维方向清楚地显示种植体周围及种植体顶部均有骨组织结合,提示可以完成上部结构修复。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