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合作
带着一份眷恋,带着一份忧伤,
带着一份说不清的感觉,
怅然中我回忆起少时的涿鹿城。
鼓 楼
鼓楼,亦称文昌阁,位于涿鹿县内城中心。由墩台与阁楼两部分组成。墩台周边14米,高8.5米,墩台下十字券洞,交通四方;台基有底而上逐渐收分,墩台顶四周女儿墙。四面券门各有匾额,东曰“捧日”,南曰“文明”,西曰“步蟾”,北曰“拱斗”。墩台东南角内设券洞,木制台阶以上下。墩台上的楼体为歇山式二层阁楼,重檐回廊,檐角微翘,铁马悬角。一层砖木结构,二层为木结构,上下形制相近。下层南面勾连搭出廊,长3.6米,形似抱厦,俗称小南天门。门楼斗拱下有匾额,原书“天门龙跃”四字,年代初修缮时改为郭沫若先生书写的“古涿鹿郡”。据《保安州志》记载,鼓楼建成于明万历十七年(年),后多有修缮,年被审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出生在涿鹿县城里鼓楼北街路东的一个四合院中。从记事时起,父亲一直忙着工作,许多事都是母亲告诉我的。母亲说:“鼓楼是县城的中心,你一定要记住,如果有一天走丢了,你就告诉人们家住鼓楼北,找到鼓楼就找到家了。”为了让我记住路,母亲领着我到鼓楼底下辨认方向,告诉我从鼓楼的四门洞东南西北都叫什么街。还说涿鹿县城过去叫保安城,有九门九关,明成祖建北京城也是用保安城打的小样(模型),所以后来的北京城也是九门九关。
(没有高楼的时代,鼓楼是不是有鹤立鸡群的感觉)
那时县城没有高楼,所说的东楼、西楼和南楼也不过是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所以鼓楼在县城显得是那样巍峨高大。透过西房的屋脊,站在我家东屋的炕上就可以望见鼓楼墩台上的楼阁。在我的记忆中,鼓楼不仅是县城的标志,也是我心中的丰碑。
小时候,我喜欢站在鼓楼门洞下看那被车轮碾轧的那两道深深的车辙,喜欢看那镶嵌着八卦图形的圆拱顶,也喜欢跑到鼓楼四周,看着门洞上面匾额上的那几个字,有时还会望着那拱形的门洞发怔,捉摸着古人是怎样把门洞修建成这个样子的。
(图片来自网络)
原来的鼓楼四周的民宅的墙壁都紧贴着鼓楼的墩台,只有四门洞通向东南西北四条大街。
鼓楼北面是鼓楼北大街。
从鼓楼向北,路东边的第一个院最早是一座关帝庙,登鼓楼的的楼梯口就在院子的西南角。解放前这里曾是国民*保警团住地,解放后是县委*校,后来做了财税局、商业局,年拆了大院建起了办公楼,改制后卖给私人开了饭店。再向北是煤栈,过去就是杨木匠铺,我的同学赫占明、谢志英、杨冬友就住在这个院。再下来就是我们家。过了曹家,是百货公司的劳保门市和烟酒公司的门市部。接着就是云木匠铺,这里原来住了一个白衣庵的尼姑,每次见了穿着佛家服饰的尼姑小朋友们都觉得好奇。云木匠铺过去又是个门市部,是专门卖干鲜果品的,一年四季飘着果香。后来才知道那是合作店组的店铺,我们管叫它“老汉铺”。过了老汉铺就是仓门西街。
鼓楼向北西边到火神庙巷口有三个大门,第一个门是赵家院,同学刘建忠住在里院。第二个门和第三个门都是很深的套院。接下来就是火神庙巷,因过去有火神庙而得名,建国后改为健康巷,因巷口有口双井,又称双井巷。这条巷里住的多是城里大队的,我班的张自良、刘景林在巷内居住,县广播站就在原杨二北宅的院内。火神庙巷口的北面是县城有名的双井,我家和双井斜对门。双井背后的院子是翟木匠铺,开国少将曾威的妻子申汉梅参加革命前就住在这个院内。双井过去是涿鹿名医武大亨和郭银匠院,过了张玉鸣那个院是杨连宝他们院,再向北又是一个大院,朝街是照相馆。这个照相馆可有些年代了,解放前是张玉鸣和谢九如开的,后来归了合作店组,每年过春节,我们全家都会来这里照一张相片。照相馆前面是任宅巷,巷口路北原是城里大队,后来做过居委会。我班的孙长江住在路南的第一个院内,巷子的尽头原有白衣庵,路南是百货公司仓库,路北是一个大四合院,可能就是所说的任宅吧。
任宅巷和仓门西街相对,与鼓楼北大街形成一个十字路口。过了十字路口向北路西有两个院落,向前是白家巷。过了白家巷,有一个高台阶的大院,我班的牛丽清、秦联杰住在这里。大街中央有一座过街牌坊,比西楼底的古涿鹿郡牌坊还要高大,正面上书“乐善好施”四个大字。据老人们讲,清光绪某年保安州遭受水灾,州城内司家捐出两白银赈灾.为了表彰司家的善举,官府修建了这座牌坊,人称司家牌坊。年代初,牌坊的彩绘早已脱落,显得古色古香,小时候我们经常在那两块高高的夹耳石上爬上爬下。过了牌坊,路西是一个高高的砖碹门,原是王姓人家的宅院,后来卖给了上葫芦村孟家,解放后是涿鹿县人民委员会所在地,人们都称人委会。年代中期县委和县*府在这里建起了办公大楼,年后县*府办公大楼拆除建起了商品楼,也就是现在的府庭花园。再向前是西马道,所谓马道是就是一个斜坡,是守城*士和战马通向城墙上面的通道。这里是北城门的西马道街,街巷不是很宽,在高高的城墙下,显得更加狭窄。我班的任月兰住在这里。
任宅巷口向北的路东面转角处是菜铺,小时候我们经常来这里提醋打酱油,买菜是要菜票或供应证的。菜铺的北面是一个深宅大院,那座大门很阔气,只是多年失修显得十分颓败。院子里阴沉沉的,我好像就没有看见有人从这里进出,这是我城里面唯独没有进去过的一座宅院。过了这个大门朝街的都是宅院的后墙,与其他的石灰墙不同,是那种还几块木板立起来的那种,据说早先这里是三家铺面。白家巷斜对面是星星巷,从这里可以通向老君庙巷。向前又是一个院落,解放初期这里曾经是涿鹿师范所在。宅院的北面是古北街的最北头,向东是东马道,与西马道相对,我班的王永智住在这条巷子里。
走到鼓楼北街的尽头是县城北门,旧时称“拱极门”,墩台上的城楼已不存在,只有砖石基础尚存。和东门、南门一样,这里的门券,城门的规制都是一样的,都有瓮城。与北京和其他古城的瓮城不同的是,涿鹿县城瓮城的两个门洞不是在一条轴线上,而是出了北门向右才是瓮城的出口,所以,涿鹿县的北关大街和阁北大街都与鼓楼南北大街不在一条线上。瓮城的北面城墙根开辟了一个篮球场,小时候这里很热闹,到了夏天的傍晚,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打篮球的。
(瓮城,年10月拍摄于平遥北门,形制与涿鹿内城的瓮城相似)
鼓楼的南边是鼓楼南大街。这可能是我在县城走过次数最多的一条街。不算儿时和现在,光是4年小学和14年石油公司上班每天都要路过这里。
从鼓楼起,路东第一个门内很深的院落,深深的门道和高大的鼓楼,使这个院显得阴森森的,我班的周守正住在这个院。向南的原是鼓楼西郑家开设的华丽照相馆,后来做了食品公司的猪肉铺,向前,是罗家院,再过去是供销社的门市部,我舅舅退休前在这里工作。过了供销社,又是一个深宅大院。看那阵势,解放前一定是个有钱的大户人家,当时是兵役局所在,也就是后来的武装部。我班的王淑琴父亲是兵役局的领导,她们就住在这个院。再向前,也是一个大院,后来做了邮电局营业厅,现在是城镇卫生院。过了邮电局,左边是文昌巷,老百姓都叫它小巷。文昌巷很窄,辛亥革命的先驱、涿鹿名人吕复就出生在巷内路北的一个院内,我班的全庆山住在吕宅的隔壁,郭秀茹住在对面,而索连英则住在巷子东头路北的第一个门。
过了文昌巷,是邮电局营业厅,高高的台阶,整齐的屋檐,门窗刷成了绿色,门前挂了一只绿色的邮箱。走进营业厅,对面是高高的栏柜。小时父亲给哥哥、姐姐和叔叔写好信,让我来这里买邮票贴在上面,然后投到邮箱里。营业厅靠北墙有两个小小的电话亭,后来才知道那时专门为接长途电话准备的。再向前又是一个阔门大院,原是闪姓二宅,后来武装部搬到这里,现在是工商银行大楼。过了这个大院,前面就是南城墙,左转,高高的城墙对面就是我的母校实验小学。实验小学的前身是保安州的涿鹿书院,后改为新州书院、新州学堂、涿鹿高级小学、涿鹿镇中心小学,年改为实验小学,文革时改名为红卫战校,后改回实小原名,现为涿鹿县鼓楼小学。
鼓楼南路西第一家是鼓楼西第一个院的后墙,接下来是供电局,人们都叫它电料行,我班的史永生住在院内。供电局南边是原闪姓四宅,这个院很深,转弯抹角,一直通到鼓楼西的洋花园,王作淑同学住在朝街的房子里。母亲曾在这个院居住,见到过闪家后人每年晾晒闪武举穿过的盔甲的场面。过了闪家院,紧挨着是三个小院,同学李桂荣和李平住在中间那个院,李素云住在南边那个院。李素云她们院的大门道南边那间房原来是个修钟表的门市部,门口屋檐下吊了一只西洋钟。这个鈡很特别,到了整点就会有一只猪攒出来,一个小人拿着大棒,几点钟打几下,小猪跟着唧唧地叫一下,报完点,那只猪又跑了回去,那个小人手中的大棒也放下了。因为看的好玩,我们上学放学都会在这里等着整点,看完打猪才肯离开;有时往往为了过瘾,中午11点半放学硬是要等到12点,看一天中最精彩的画面。向南是城里面最大的一个院落,钉着铁皮和门钉的大门,门前一对大石鼓,这里曾是保安州的大户人家,解放前是蒙疆银行,解放后是县委会。我二姑父叶枚在宣传部工作时,我和表弟多次去过那里,高峰山的父亲高有林在县委工作时全家也在这里住过。后来县委在这里建起了招待所,不久县委会又搬到这里。县委会右转,是城隍庙街,城墙对面的公安局是原来的城隍庙。
(这张照片是日寇侵华的罪证,来源于涿鹿博物馆。这个大门是民国时期涿鹿县女子学校,建国后改为高小,文革时改为红旗战校,后改为城关镇中学,涿鹿二中,现为蓝天幼儿园)
以下照片为南山树摄影↓↓↓
作者简介霍汉清,男,汉族,年1月出生,祖籍涿鹿县武家沟镇溪源村,中共*员,大专文化,经济师职称。年涿鹿县实验小学第九班读书,年9月辍学务农。年9月参加工作,年通过河北省自学考试取得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大专学历,先后供职于涿鹿县石油公司、河北省石油总公司管理处和中石化张家口石油分公司,年1月退休。
霍汉清是河北省石油经济研究会会员,张家口市京畿民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家口市桑干河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张家口市诗词协会涿鹿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涿鹿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涿鹿县民俗文化协会常务理事,涿鹿县溪源村旅游文化发展顾问、涿鹿县苇席编织非遗传承人。《魅力武家沟镇》副主编,著有个人文集《难以忘却的记忆》。全面反映涿鹿县溪源村人文历史,自然风貌,风土人情27万多字的《溪源记忆》一书由九州出版社出版。
?看完后您有什么感想...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