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能治么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84642.html一部《格萨尔王传》四、五十本,出场人物千余人,时间跨度几百年,上天下地,左右纵横,神奇瑰丽,无比奇妙,时而是战场鏖战的场面,时而是缠綿的爱情插曲,时而是人生的悲欢离合,时而是香烟缭绕的宗教活动,……《格萨尔王传》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人们面对这部文学巨著,不知所措,它好象是云雾遮盖的群山,只见高耸的峰顶;它又象是冰层下的激流,只闻涛声回荡。这群峰的面目怎样,这江河的源头在何处?只有弄清《格萨尔王传》的史诗性质,才能对史诗有较正确的看法。任何文学作品,通过它描写的人物、情节,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从《格萨尔王传》塑造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贯串于《格萨尔王传》有两个明显的倾向性,一是格萨尔为统一四方而进行战争,二是佛教战胜苯教的斗争。在现已出版的《格萨尔王传》各部本中有许多部是反映各种大小不同战争的,如《降魔》、《霍岭大战》、《姜岭大战》、《梭岭大战》、《喀且玉宗》等。这些战争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大部分是属于正义的,有些战争就谈不上是正义的,如岭国同大食的战争,岭将晁同盗取大食国凤翼马,反而嫁祸于大食,引起大食国与达让晁同部的争战,晁同战败后,向格萨尔求救。格萨尔根据天神旨意,要夺取大食财宝城,发动岭、魔、霍、姜、门五国兵马去进攻大食,最后以征服大食结束。这类战争,当然不是正义的,但这种战争,就实现统一的国家来言,客观上也是进步的,如恩格斯所指出“在这种普遍混乱的状态下,王权乃是一种进步的因素”。(《德国农民战争》-页)这些战争,促进了岭国经济的发展,《大食之战》的结果,把大食国的牦牛和财物带回岭国,分给岭国百姓,岭国比以往更加兴旺,牛羊遍野,酥油奶酪用之不竭,《梭岭大战》的结果,格萨尔夺得了梭国马场,把马匹分给岭国*民,《象岭大战》的结果,岭国夺得了象国珍珠宝库,《喀且玉宗之战》的结果,打开了松耳石宝库,运回岭国,从此藏区妇女把翠绿的松耳石嵌在金银首饰上,作为装饰品,重要的是,通过格萨尔征战四方,建立了统一于格萨尔的理想国家。另一个主要倾向就是佛教战胜苯教的斗争。《格萨尔王传》中的主要人物格萨尔,被描写为天神之子受天神旨意到人间,降服人间妖魔,统一四方,宏扬佛法。是佛教代表。而与格萨尔为敌的君王、将臣被描写成魔*或被魔*护佑的。他们都有白己的命根树、命根鸟、命根虎。在战争中靠占卜求卦、念咒法术来降服敌人,驱邪恶,这些正是苯教的主要特征。这儿应提到的是,岭国及格萨尔信仰的佛教中已渗杂着苯教的因素,这正反映了佛、苯斗争互相融合的时代特征。格萨尔为建立统一的国家而进行的战争和佛教战胜苯教这两种倾向,与吐蕃时代从松赞干布后吐蕃历史发展的趋势相吻合,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须对吐蕃这一段历史作简要的叙述。年,松赞干布兵胜单同,完成了西穴高原的统一。年,吐蕃兵破吐玉浑,禄东赞屯兵青海。年,吐蕃兵攻西域,取得十八个羁鹰州,又合于阗国兵次入龟兹国的拨负城,同年吐蕃*与唐*在大非州(青海共和县)交战,尊亚多布的儿子论钦陵率大*破唐*,吐蕃占吐玉浑,完成了统一青海高原的大业。年,吐蕃攻小勃律(在克什米尔北),小勃律归附吐蕃,西城二十几个唐属国朝贡路被阻,也都转吐蕃朝贡。年,吐蕃将领尊延多布率兵攻西洱海(云南洱海一带)。年,南绍国降附吐蕃,吐蕃获得这个大国,国势发展到顶点。(以上史料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吐蕃之部)新唐书吐蕃传说:吐蕃疆域,“东与松、茂、隽接,南极婆罗门(泥婆罗),西取四镇,北抵突厥,幅万余里,汉魏诸戎所无也”。列宁说,怎样判断战争的性质,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对大多数居民是否有重大的利益。松赞干布对羊同、孙波的战争,统一了西藏高原,后世的继承者把领上扩大到吐谷浑境内,建立起大吐蕃国。这是吐蕃历史的大进步,同时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发了中国西部广大地区,阻止了武力传教的大食东侵,使汉族文化免予大破坏,又为后来回纥西迁,定居天山南北作了准备。大吐蕃国的建立,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由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变革,客观上推动了藏族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发展。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看看年后,吐蕃经济制方面的变化。年,大论东赞于“祐”定牛腿税(肉类赋税)。达延莽布支征收农田贡赋。年,大论东赞于蒙布赛拉宗集会。区分“桂”“庸”,为大料集(即征发户丁、粮草役等)而始作户口清查。年,大论东赞于“仄木”之玛尔地方,征收牛腿税。年,吐谷浑诸部前来致礼,征其入贡赋税。年,大论钦陵……定襄·蒙恰德田地之贡赋。年,大论钦陵……定大藏之地亩税赋。年,盆达延与大论钦陵于藏之“林噶园”集会议盟,立大藏之“红册”。噶尔·没陵赞藏顿与巴曹·野赞通保二人征收腰茹之地亩赋税。年,赞普驾临(色乌秀),乃迁至卜查那”。清理土地赋税并统计绝户数字。冬,于畿曲河流域之‘,查玛塘”,集会议盟,乃依红册征集兵丁。年,多思麻之冬会于甲木细噶尔举行,收“苏毗部”(孙波)之关卡税。(见《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汉译本第页至页)。定赋税,即土地为赞普(王田)或贵族所有(领主也有百姓和土地),自由民只能使用划定的田地,向土地所有者(赞普、领主)缴纳租税并服役。赞普、大臣征收农、牧赋税说明此时已有自由民进行农业和牧业生产,对国家担负起封建义务。从此,统治阶级剥削的对象,主要是这种农民和牧民,不再是少数的奴隶,吐蕃社会已经封建化。(待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