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PV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外周性眩晕疾病,于年由Bárány首次报道,年由Dix和Hallpike正式命名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笔者从事头晕眩晕诊疗工作将近6年,这6年中,关于BPPV,文献过目数百篇,一开始还“欣喜若狂”般觉得自己认识越来越多,拿下BPPV不在话下,但随着临床病例的积累、了解的深入,却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和自大……
今年儿童医院刘博主任邀请去北京交流“BPPV眼震特点的辨识”,这才终于有机会给自己找个理由坐下来好好思考一下自身关于BPPV的认识,虽然不一定对,但也是对自己这么些年文献阅读、临床工作和迷惑思考的小小阶段总结。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只有斗胆写出来,让更多的专家、前辈、同道批评指正,才能更正自己的认识错误,才能与大家一起不断提高进步。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思考1:眼震的形式比诱发的体位更加重要无论是行Rolltest或者Dix-Hallpiketest时,其他同侧或对侧的半规管并不在水平位,如果内有耳石,即可发生流动,刺激壶腹嵴发生偏斜,从而引起眼震,此时的眼震与所受刺激的半规管平面是一致的。可以根据眼震的形态来定位受累半规管。因此:眼震的形式比诱发的体位更加重要,见图1-2。
思考2:同管耳石,流动方向不同,眼震不同半规管呈大C形管道,在管腔呈立位时,管道内存在重力最高点和重力最低点,在这两点两侧的管腔内,耳石流动方向正好相反,从而导致其对壶腹嵴的牵拉方向也恰好相反,引起方向相反的眼震表现。见图3-4。因此,同一个水平半规管耳石,在前臂和后臂,引起的眼震方向正好相反。如果恰好位于重力最高点平台,平卧时可能向外流动(离壶腹),也可向内流动(向壶腹),从而诱发不同的眼震。同一个后半规管耳石,行患侧Dix-Hallpiketest时,如果耳石从直立位时的重力最低点离壶腹流动,则引起上跳扭转眼震,如果耳石恰好从近总脚处向壶腹流动,则引起下跳扭转眼震。见图5。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