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歌唱的共鸣器官与运用
一、共鸣原理
声音的共鸣是一种共振现象。根据物理学、声学原理,振动频率相同的两个物体,当A物体振动时,它的振动频率引起B物体的同时振动,这种现象叫做共振。物体共振而发声的现象叫共鸣。
发声体振动分为全部振动和局部振动。发声体全部振动所产生的声音叫基音,频率最低;而局部振动所产生的声音叫泛音,频率高。基音的频率决定发声体的音高,泛音成分的多少决定声音的音色。
以乐器为例,弦乐家拉弓而发声,并通过琴身产生共鸣作用。由于发声体不同(弦的粗细、材料、质地的差异)和共鸣音箱体积(材料因素暂不考虑)的不同,从而形成小提琴优美、华丽,中提琴柔和、丰满,大提琴深沉、浑厚的音色特点。这反映了物体材料、结构的不同,共鸣的音量和音色所产生的差异性。
二、歌唱的共鸣
(一)歌唱的共鸣的原理和意义
歌唱时从声带发出的声音,基音是很微弱的,只有利用声学的共鸣原理,使基音在人体的各个共鸣腔获得共振,从而使声音扩大和美化,获得歌唱艺术表现所需要的美好的音色和收放自如的音量。歌唱的共鸣是一种有规律的音波振动,具有乐音的本质规律,因此共鸣能产生美化声音的作用。基音在共鸣腔体内发生共振的作用,就是歌唱的“共鸣”。歌唱的共鸣腔体越大,音量就越大;另一方面,腔体内同时产生的交混回响,也具有扩大音量的作用。
意大利著名声乐大师巴拉说:“除了共鸣以外,我们的唱法没有任何秘诀,也没有任何别的办法,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失去共鸣和正确的发声机能活动。失掉了头腔共鸣,也就不再是一个歌唱家。因此,在扮演的角色中,需要说白时,也不要失掉共鸣,先是共鸣,然后才是吐字。如果歌唱家掌握了真正的共鸣,那么,他的吐字也会生动起来。”这就是歌唱共鸣的意义。
正确的歌唱共鸣,它符合歌唱艺术美化音质的生理和物理学意义的规律,它是歌唱艺术表现的必然需要,更加重要的是,只有运用正确的共鸣,才能延续歌唱艺术的生命,永葆歌唱艺术的青春。
(二)歌唱共鸣的特点
与一般共鸣器官相比较,人体具有优良的共鸣腔体。其中有固定体积的共鸣腔,如胸腔、鼻腔等,能对振动频率有倍数关系的高音发生共鸣作用;有可变腔体的共鸣腔,如口腔、咽腔等,通过适当的调节,同样能与歌唱的特定音高相配合,发生共鸣作用。
根据物理学原理,共鸣腔体腔壁软硬的程度,对共鸣起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共鸣腔体腔壁坚硬,高频泛音多,声音明亮,有透明感;共鸣腔体腔壁柔软,高频泛音减少,产生的声音相对来说柔和。人体的共鸣器官内壁由肌肉和粘膜组成,具有较坚硬和富于弹性的双重性。因此,歌唱发声音质明亮、优美而圆润、柔和,给予欣赏者极大的审美愉悦感,其优势超过其它任何人工制作的乐器。
三、歌唱的共鸣器官
(一)共鸣器官的分类
按照共鸣腔体的调节性能,歌唱的共鸣器官分为两类:
不能调节的共鸣腔
(1)胸腔:由胸骨、脊骨、肋骨及所附着各部分肌肉组织而构成。
(2)鼻腔:属于呼吸器官,为空气通道。
(3)头腔:主要包括位于鼻腔上方的额窦(额骨上方各一块)、筛窦(筛骨内两侧)、上颌窦(上颌骨左右各一)、蝶窦(蝶骨底部)等。
(二)可调节共鸣腔
可调节共鸣腔的调节对于改善音质和服从歌唱的艺术表现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口腔:上下颌的上下活动,舌位的高低伸缩,软颚的升降,都会改变口腔的大小。歌唱语言的清晰和辅音、母音的复杂变化,是通过口腔共鸣腔体的调整来完成的。如可以对硬腭、软颚、唇、舌、齿、牙进行调整等。
(2)咽腔:口腔后部,主要由肌肉和粘膜构成的管子称为咽腔。
咽分为三部分:
上段:与鼻腔相对,叫鼻咽腔(或头咽腔);
中段:与口腔相对,叫口咽(从软腭到会厌的部分);
下段:位于喉的后部,叫喉咽(会厌以下)。
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是歌唱重要的共鸣腔体。调整咽管的长短,建立以咽腔为主体的声道,是歌唱获得美好音色和共鸣的主要任务。
声乐界也有将可调节共鸣腔分为喉腔、咽腔、口腔三部分的观点。
(三)共鸣腔的分类
根据各共鸣腔体的位置与作用,歌唱共鸣腔又可分为两类:
1.上部共鸣腔
包括口腔、咽腔、鼻腔、鼻咽腔以及头部的孔腔,主要是高音共鸣区。
2.下部共鸣腔
胸腔,主要是低音共鸣区。
四、歌唱共鸣腔的调节
(一)共鸣的调节与声区的关系
歌唱分为三个声区:胸声区、混声区和头声区。以美声唱法为典型。声区的形成和划分,主要由共鸣腔运用的不同特点来决定。
1.胸声区(低声区)
以胸腔为主要共鸣器官,口腔、咽腔占次要地位,头腔运用较少。
2.混声区(中声区)
以口腔、咽腔为主要共鸣器官,头腔占次要地位,胸腔运用较少。
3.头声区(高声区)
以头腔为主要共鸣器官,口腔、咽腔占次要地位,胸腔运用较少。
(二)混合共鸣的运用
根据以上共鸣腔与声区的对应调节关系,反映了在不同的声区中,歌唱的共鸣腔均体现混合运用的特点。共鸣腔的混合运用,是歌唱艺术共鸣运用的鲜明特色。这一点在美声唱法中具有典型意义。对美声唱法的特点,沈湘先生旗帜鲜明:“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混合声区唱法。”歌唱从低到高,唱法的区别以真假声的比例来作为分析的重要依据之一。歌唱中,各共鸣腔有一定程度的平衡,重要的是不断灵活调节共鸣腔之间的比例关系,同时突出特定声区上的主要共鸣腔的主导作用。如唱高音偏重于头腔的共鸣,唱低音发挥胸腔共鸣的音色……每个声区要发挥主要共鸣腔的主导作用。
共鸣腔体的运用,也因唱法、风格的不同,呈现不同的共鸣腔调节的情况。美声唱法运用混合共鸣,声音真假结合。有些唱法只用部分共鸣。当代民族声乐的审美,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步摈弃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纯真声、大本嗓的演唱,代之以在中、低声区真声成分较多的基础上,建立混声共鸣的声音运用特点;戏曲的不同剧种,民歌的不同风格的演唱,反映了真假声的比例不同。在民歌中,有的采用局部共鸣,如青海花儿的超高声区,运用假声唱法;京剧的梅派和程派,在演唱音色上差异很大,梅派明亮、圆润,声音位置比较靠前;而程派根据自身条件,侧重于头腔或胸腔,声音位置比较靠后,讲究“脑后音”的运用,演唱声音具有厚度和凝重感。他们能够把自己独特的音色融化在所刻画的人物中去,使之达到一种非常贴切的艺术效果,成为其流派特色。
歌唱中共鸣腔的不同运用,形成声音的不同色彩,为歌唱艺术增添了魅力。
(三)咽腔共鸣运用的重要意义
对于共鸣腔的认识,声乐界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历史的经验。对于人体共鸣有众多的认识和看法。但是,只有咽腔在歌唱时所产生的共鸣作用,获得了普遍的认可。早在19世纪,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代表,声乐教育大师曼·加尔西亚第二观点鲜明地指出:“歌唱家真正的嘴应当是口咽。”
声乐艺术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经过训练,合理调整咽管的粗细长短,才能获得良好的歌唱音质。口腔是辅助性的,是咬字的器官,是第二位的。
歌唱者的喉头、咽腔和口腔共同构成喇叭状的管道,这就是歌唱发声的声道。它们位于同一垂直线上,自然巧妙地形成管子形状,如同管乐器的管子部分。咽腔是歌唱的可调节腔体,歌唱时,喉头位置的高低,则使咽管拉长或缩短。
发声声道可以调节的发声器官有喉头、咽腔、口腔、软颚、舌头和下巴。从共鸣的角度看,喉咽腔和口咽腔(包括软颚和舌头)是发声中调整共鸣的决定因素。这是中外艺术家经过艰辛的摸索,并在歌唱实践中运用广泛、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研究成果。咽腔是个管道,是连接上下共鸣腔的主要通道。不同音量和音色的声音都需要咽腔具有一定的形状。因此歌唱训练首先要求建立稳定的喉头位置。运用小舌的吸起,口盖形成拱形的收缩,下巴和舌根的放松,即达到上颚和咽腔的打开。这样一来“后边这条路也就打开了”①所谓后边这条路是指喉咽腔、鼻咽腔,即张开口看到后咽壁,顺着后咽壁往上、往下的腔体,是歌唱的很重要的腔体。因该腔长在后边,所以叫“后边这条路”。这也就是声乐教学通常的说法,“歌唱家的嘴在里边”。
歌唱的发声共鸣与语言咬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歌唱的语言咬字既需要运用唇、舌、齿、牙、喉的辅音咬字规律,达到字头的清晰和弹性,同时要求元音“装进腔里”,即共鸣腔的打开,形成字正腔圆的辩证统一。
通过咽腔道路的通畅,以鼻咽腔开始的“高位安放”(Imposto)的歌唱起音产生头腔①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年,第31页。
共鸣,教学中运用的提升原理,母音变形等掩盖技巧,目的都是起到打开头腔共鸣的作用。
头腔共鸣在歌唱中的运用非常重要:扩展音域,发展高音演唱的能力;美化音质,产生高频泛音。对保持歌唱艺术青春和活力至关重要。掌握了正确的头腔共鸣,无论高低声部,优秀的歌唱家都具有辉煌、响亮、具有高泛音、层次丰富的高音演唱技巧。从共鸣角度,头腔共鸣技巧的运用充分体现歌唱者的艺术价值!
意大利声乐大师巴拉先生说:“胸腔音会使声音苍老,而头腔音会延伸到晚年。”他最喜爱的一句格言是:“谁会用头腔共鸣,谁就能唱一辈子。”
(四)建立歌唱器官整体协调、配合的观念
对歌唱生理基础的学习和认识,目的是把握声乐乐器的特点和规律。歌唱器官是由呼吸、发声、共鸣、咬字等器官组成的有机的整体。正确的歌唱是在整体运动中调节各局部器官之间的配合关系;而对于某一局部的调节也是为了促进歌唱整体的平衡运动。
因此我们的歌唱训练,决不能孤立、片面地进行。只有当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和作品的风格、感情、内容融为一体,才是歌唱的真正出发点和目的。
作为19世纪最优秀的声乐教育大师曼加尔西亚第二的学生斯坦勒曾这样评价他的老师:“加尔西亚(子)教我唱歌,而不是教我外科医学。“在谈到歌唱与发声,我没有听到他说过一句关于喉头、咽腔、声门或其他器官的话。”这些话对于声乐教育是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的。
我们对歌唱生理基础学习和认识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地、灵活地协调歌唱的平衡,是为了能动地把握声乐艺术的特殊规律。而在声乐教育中,尤其在启蒙教育中,更多的是靠教师用感知觉、想象、比喻启发式教学,过多、过早地讲述发声器官,反而会使学生茫然、紧张;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础后,再逐渐地加强对歌唱机能、发声原理的了解和认识。由此可见,声乐教学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和形象思维的特点。
今日欣赏
常思思、王倩《春天的芭蕾》高音一出世界都亮了
本文为学科书籍整理而来视频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