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运动系统一、骨学与关节学全身骨块,按部位:
二、颅骨
(一)脑颅8块1.成对的:颞骨和顶骨(4块)2.不成对: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4块)
(二)面颅15块1.成对:上颌骨、腭骨、鼻骨、颧骨、泪骨、下鼻甲(12块)2.不成对:下颌骨、犁骨和舌骨(3块)
(三)颅的侧面观翼点: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会合处最为薄弱,此处常构成H形的缝,形成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四)颅的上面观1.冠状缝:额骨与顶骨之间。2.矢状缝:左、右顶骨之间。3.人字缝:顶骨与枕骨之间。
三、各椎骨的形态特点及其连接
三、各椎骨的形态特点
四、胸廓和胸骨角
1.胸廓: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第4~7肋易骨折)和1块胸骨以及它们之间的连结共同构成。
2.胸骨角:胸骨柄体连接处向前突起的角叫胸骨角,平对第2肋,是临床上肋骨计数的标志。
五、自由上肢骨
(1)肱骨:分一体两端。上端有肱骨头,头周围的环状浅沟是解剖颈。上端与体交界处是外科颈,容易发生骨折。
①肱骨体后面中部有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桡神经沟,有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经过,肱骨中部骨折可能伤及桡神经。
②肱骨内、外上髁稍上方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肱骨滑车内侧有内上髁,其后方有尺神经沟,有尺神经经过。
(1)股骨:一体两端。上端有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头中央有股骨头凹,头下窄细部是股骨颈。胫神经与股骨下段距离较近,股骨下1/3骨折容易损伤胫神经。
(2)胫骨:上端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有髁间隆起。下端称内踝。上段为三棱形,下段为四边形,其中下1/3移行处易发生骨折。
六、膈肌
1.位置:封闭胸廓下口,分隔胸腔和腹腔。
2.起止:膈的外周部分是肌性部,中央为腱膜,称中心腱。
3.膈上有3个裂孔:
(1)主动脉裂孔: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2)食管裂孔: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3)腔静脉孔:有下腔静脉通过。
七、腹前外侧壁的层次
腹前外侧壁的扁肌纤维互相交错,由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及腹直肌组成。
1.腹股沟管: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是由外上斜向内下的肌筋膜裂隙。成人腹股沟管长4~5cm。
(1)两口:①内口:即腹股沟管深环(腹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②外口:即浅环。
(2)四壁:①前壁:腹外斜肌腱膜②后壁:腹横筋膜③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④下壁:腹股沟韧带,它与耻骨梳韧带在疝修补术时可用来加强腹股沟管壁。
(3)内容物:由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通过。
(4)神经: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时要注意保护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游离精索时要注意保护生殖股神经,尽量勿牵拉、结扎或缝扎。
(5)临床意义:肌性裂隙,为腹壁的薄弱区,易成疝。
小结:腹沟韧带内侧半,其上1.5有条管,长约四至五厘米,内外两口深浅环,男性管内有精索,女性有条圆韧带,前壁腹外后壁横,上壁腹内腹横弓,下壁便是腹韧带,修补可用耻韧带。
2.腹股沟三角(海氏三角)
(1)位置:位于腹前壁下部
(2)境界: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
(3)意义:腹股沟直疝由此三角突出。腹股沟斜疝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深环进入腹股沟管。
腹壁下动脉可作为手术时鉴别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标志。
04 消化系统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至肛门。上消化道:临床上将口腔至十二指肠这部分称为上消化道。下消化道:临床上将空肠至肛门的消化道称为下消化道,包括空肠、回肠和大肠。
消化腺:包括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
小消化腺:分布在消化管的管壁内。
大消化腺:包括三对唾液腺、肝和胰。
二、食管的生理性狭窄
(1)第1狭窄:起始部,距中切牙约15cm。
(2)第2狭窄: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约25cm。
(3)第3狭窄:穿膈的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约40cm。这三处狭窄部是食管异物易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三、胃
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
(一)胃的位置
胃中等充盈时
1.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2.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3.触诊部位:剑突下。
4.贲门:第11胸椎的左侧。5.幽门:约在第1腰椎的右侧。
(二)形态:胃中度充盈时呈袋状。胃有两壁、两弯和两口。
四、胃的分部
1.贲门部:靠近贲门的部分。
2.胃底:又称胃穹窿,贲门向左上膨出的部分。
3.胃体:胃的中间部分。
4.幽门部:又称胃窦。靠中间沟分为:
(1)幽门管:中间沟右侧。
(2)幽门窦:中部沟左侧,通常位于胃的最低部。
胃溃疡和胃癌多发生于幽门部附近的胃小弯处。
五、小肠
1.功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
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全长约5~7米
2.位置:上起幽门,下连盲肠
3.分部:
十二指肠
1.位置:十二指肠是介于胃与空肠之间的肠管,十二指肠呈“C”形,环绕胰头,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4部
2.分部:
六、阑尾
1.位置:位于右髂窝内,根部附于盲肠的后内侧壁。
2.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麦氏点(McBurney):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外、中1/3交界处是阑尾根部的投影点。急性阑尾炎时,麦氏点附近有明显压痛。
七、肛管
(1)位置:位于盆膈以下,长约4cm。
(2)形态
肛柱:肛管上段的黏膜,形成6~10条纵行皱襞。
肛瓣:各柱的下端之间有半月形的小皱襞相连。
肛窦:肛瓣与相邻两肛柱下端之间形成的小隐窝。
(3)齿状线:又称肛皮线,肛瓣与肛柱的下端共同形成锯齿状的环线。是分界线。
①齿状线以上的肛管内表面为黏膜,上为内脏神经支配;齿状线以下的肛管内表面为皮肤,为躯体神经支配。
②齿状线以上部分肛管由直肠上、下动脉供应,通过直肠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回流至肝门静脉;齿状线以下由肛动脉营养。通过肛静脉、阴部内静脉、髂内静脉回流至下腔静脉。
③齿状线上方为内痔,齿状线下方为外痔。
八、肝的形态:是人体中最大的消化腺体,肝呈楔形、质软而脆。
九、胆囊
形态:长梨形。
位置:位于肝右叶下面的胆囊窝内。
功能:贮存、浓缩胆汁及调节胆道压力。
分部:
十、肝外输胆管道
1.肝左叶、右叶的小叶间胆管出肝→肝左管和肝右管,两管出肝门后汇合成肝总管。
2.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3.胆总管与胰管汇合,共同斜穿十二指肠降部的后内侧壁,汇合处的膨大称肝胰壶腹(Vater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4.肝胰壶腹周围有环形的平滑肌,称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s括约肌)。
胆囊三角:由肝总管、胆囊管和肝的脏面围成,又称Calot三角。胆囊动脉常行经该三角,因此该三角是寻找和结扎胆囊动脉的标志。
05 呼吸系统
呼吸道
功能:既是气体通道,又具有嗅觉功能。
上呼吸道:临床上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
下呼吸道:临床上将气管、各级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
一、鼻旁窦
记忆要诀:
中鼻道里窦口多,筛窦前中额上颌,筛窦后群上鼻道,蝶窦开口筛隐窝。
二、气管及支气管的形态
(一)气管由14~17个气管软骨、平滑肌、结缔组织和黏膜等构成。
(二)左右支气管
1.左主支气管:细而长,走向较平行。
2.右主支气管:短而粗,走向较垂直。
3.异物易滞留在右主支气管的原因:
(1)气管隆嵴偏向左侧
(2)右肺通气量大
(3)右主支气管短而粗,走向较垂直
三、肺
肺的分叶:左肺由斜裂分为上、下二个肺叶,右肺由斜裂和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个肺叶。肺门:朝向纵隔的面叫内侧面,该面中央的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肺的部位叫肺门,这些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在一起叫肺根。
四、纵隔
1.概念:两侧纵隔胸膜间的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2.境界:纵隔的前界是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壁为纵隔胸膜上经胸廓上口与颈部相通,底为膈。
3.分部:以胸骨角平面为界,将纵隔分为上、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的前、后面为界分为三部。
(1)前纵隔:心包前面与胸骨之间。胸腺或胸腺遗迹、纵隔前淋巴结、胸廓内动脉纵隔支、疏松结缔组织及胸骨心包韧带等。
(2)中纵隔:中纵隔即心包所在区域,容纳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
(3)后纵隔:心包后面与脊柱之间。容纳气管杈及左、右主支气管,食管,胸主动脉及奇静脉、半奇静脉、胸导管、交感干胸段和淋巴结等。
记忆要诀:后纵膈内气管多,主食迷奇干胸导。
06 泌尿系统
一、肾
(一)肾的形态
1.自前向后:为肾静脉、肾动脉和肾盂末端。
2.自上而下:为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
(二)肾的剖面结构
1.肾实质
(1)皮质:浅层红褐色颗粒状。肾柱。
(2)髓质:深层,由15~20个肾锥体构成,肾乳头、乳头孔。2.肾窦肾门向肾内凹陷成一个较大的腔。
(1)肾小盏:漏斗状。
(2)肾大盏:汇合成肾盂。
(3)肾盂:第2腰椎体上缘移行为输尿管。
二、肾的被膜
肾的被膜由内向外:纤维囊、脂肪囊、肾筋膜。
临床上的肾囊封闭,就是将药液注入肾脂肪囊内。
排尿管道
肾产生的终尿经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
一、输尿管
为细长的肌性管道,长约20~30cm。起于肾盂,终于膀胱。
根据输尿管行程,将输尿管分为三部:
1.腹部:沿腰大肌前面下降,行于髂动脉的前面。
2.盆部:与子宫动脉的关系(桥和水的关系)在子宫颈外侧2.5cm处,子宫动脉从输尿管的前方跨过。
3.壁内部:长约1.5cm,膀胱底的外上角斜穿膀胱壁可防止尿液倒流。
二、输尿管的三个狭窄:
1.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
2.小骨盆上口与髂血管交叉处。
3.壁内段。
临床意义:为结石容易滞留部位。
07 生殖系统
男性尿道
起自膀胱的尿道内口,止于阴茎头的尿道外口。
一、男性尿道可分三部分(16-22cm)1.前列腺部为尿道穿过前列腺的部分(约3cm),是尿道中较宽的部分。有射精管及前列腺的排泄管开口。
2.膜部为尿道穿过尿生殖膈的部分(约1.5cm),是三部中最短的部分。周围有尿道外括约肌,骨盆骨折,此处易损伤。
3.海绵体部为尿道穿过尿道海绵体的部分(约12~17cm),是尿道最长的一段。临床上称前尿道。尿道球内的管腔最宽称尿道球部;阴茎头内的尿道扩大称尿道舟状窝。
二、男性尿道的狭窄、膨大和弯曲
1.三处狭窄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尿道外口。
2.三处扩大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部;舟状窝。
3.二个弯曲
(1)耻骨下弯:位于耻骨联合后下方,凸向下后方,恒定。
(2)耻骨前弯:位于耻骨联合前下方,凹向下,可拉直。
记忆要诀:男性尿道长十八,内口膜部外最狭,前列膜部海绵体,下弯恒定前变化。
三、子宫
1.形态前后略扁,倒置的梨形。分为子宫底、子宫颈、子宫峡(剖宫术处)和子宫体组成。2.位置盆腔中央,膀胱与直肠之间。成人正常子宫成前倾前屈位。前倾是指子宫长轴与阴道长轴形成的向前开放的约90°夹角;前屈,是指子宫体长轴与子宫颈长轴之间约呈°的夹角。
3.固定装置
(1)子宫阔韧带:位于子宫两侧止于盆侧壁→限制向两侧移位。
(2)子宫圆韧带:起自子宫角向前外方止于阴阜和大阴唇→维持前倾。
(3)子宫主韧带:从子宫颈下部向两侧缘延至盆侧壁→防止脱垂。
(4)子宫骶韧带:起自子宫颈向后面止于S2~3骶椎筋膜→维持前倾前屈。
记忆要诀:圆前倾、屈骶宫,主防下垂阔正中。
四、乳房
1.形态半球形、乳头、乳晕
2.结构
(1)皮肤:连有乳房悬韧带①癌组织侵犯乳房悬韧带,出现皮肤凹陷称“酒窝征”②癌细胞堵塞淋巴管,出现真皮水肿称“橘皮样变”。
(2)脂肪组织:占到乳房体积的绝大部分。
(3)乳腺:乳腺小叶(15~20个)→输乳管→输乳管窦
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故乳房手术时宜做放射状切口,可减少对乳腺叶和输乳管的损伤。
08 腹膜
一、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1.腹膜内位器官:脏器几乎全部被腹膜覆盖。
如:胃、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脾、卵巢等。
记忆要诀:空回盲肠横结肠,胃脾阑尾和卵巢。
2.腹膜间位器官:脏器大部分被腹膜覆盖。
如:升结肠、降结肠、直肠上段、肝、胆、子宫和膀胱。
记忆要诀:升降结肠直肠上,肝胆子宫和膀胱。
3.腹膜外位器官:脏器仅有小部分表面被腹膜覆盖。
如:十二指肠水平部、升部和降部,直肠中下段,输尿管、胰、肾、肾上腺等。
记忆要诀:十二水平及升降,直中输胰肾肾上。
三、陷凹
男性:直肠膀胱陷凹,坐位时腹膜腔的最低位。
肝肾隐窝:平卧时盆腔以上腹膜腔的最低位。
09 脉管系统一、血液循环
1.体循环
(1)途径:左心室(动脉血)→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动脉血)→全身各部毛细血管(动脉血变为静脉)→上、下腔静脉及其属支(静脉血)→右心房(静脉血)。
(2)功能:将O2和养料营养全身各部。
2.肺循环
(1)途径:右心室(静脉血)→肺动脉及其各级分支(静脉血)→肺毛细血管(静脉血变动脉血)肺各级静脉(动脉血)→左心房(动脉血)。
(2)功能:吸O2,排CO2。
二、心的位置、外形与毗邻
(一)位置:胸腔中纵隔内,2/3在正中线的左侧,1/3在正中线右侧。
1.心前方:大部分被肺和胸膜覆盖,剩余叫心包裸区,临床心内注射多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进针,将药物注射到右心室腔内,可避免伤及肺和胸膜。
2.心后方:邻左主支气管、食管、左迷走神经,胸主动脉。
3.心两侧:邻胸膜腔和肺。
4.心上方:邻出入心的大血管。
5.心下方:邻膈肌的中心腱。
三、心的各腔
(一)右心房
靠表面的界沟和内面的界嵴分为腔静脉窦和固有心房。
(二)右心室
室上嵴:右房室口与肺动脉口之间的弓形肌隆起将室腔分为流入道(窦部)。
(1)入口:右房室口:三尖瓣(前尖、后尖、隔侧尖)
(2)乳头肌(前、后、隔侧)腱索
三尖瓣复合体:心室的纤维环、瓣膜、腱索和乳头肌在功能上是一个整体,称三尖瓣复合体。
(三)左心房左心耳:内有梳状肌,易形成血栓。
(1)四个入口:左肺上、下静脉口,右肺上、下静脉口。
(2)一个出口:左房室口。
(四)左心室以二尖瓣前尖为界分为
(1)流入道(窦部)入口:左房室口:二尖瓣(前尖、后尖)
(2)流出道(主动脉前庭)出口:主动脉口
主动脉瓣
(五)房间隔和室间隔1.室间隔:
(1)膜部:薄弱区域,室间隔缺损发生处。
(2)肌部:较厚。
2.房间隔:卵圆窝(卵圆孔)房间隔缺损发生处。
四、脉管系统-血管
体循环的动脉主干是主动脉,依其行程分为升主动脉(5cm)、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三部分。头颈部的动脉
(一)头颈部的动脉
(颈总动脉,左右各一)
1.起点:右侧-头臂干:左侧-主动脉弓。
2.走行:胸锁关节后方入颈,颈动脉鞘。
(1)颈外动脉
甲状腺上动脉:分布于甲状腺和喉
舌动脉:分布于舌和腭扁桃体
面动脉:下颌下腺深面,下颌骨下缘(压迫止血)
颞浅动脉:外耳门的前方(搏动处,止血处)
上颌动脉:分布于上下牙。发出分支-脑膜中动脉
(2)颈内动脉:直升到颅底穿颈动脉管入颅腔无分支,供应脑和眼。
记忆要诀:甲舌面枕耳咽升,颞浅上颌为两终,外耳咬前触搏动,上颌分支脑膜中。
(二)锁骨下动脉
1.起点:左侧→主动脉弓;右侧→头臂干。
2.走行:胸锁关节后方至颈根,穿斜角肌间隙续腋动脉穿大圆肌下缘为肱动脉。
3.分支:
(1)椎动脉:向上穿6个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供应脑和脊髓
(2)胸廓内动脉:冠脉搭桥最常用动脉。胸骨外侧缘1.5cm处下降——腹壁上动脉
(3)甲状颈干:甲状腺下动脉:肩胛上动脉
(三)上肢的动脉
1.腋动脉:起点锁骨下动脉。分支4个
2.肱动脉:起自腋动脉。
分支尺动脉、桡动脉。在肘窝的内上方,可触到肱动脉的搏动,为测量血压时听诊的部位。3.尺动脉和桡动脉:桡动脉在桡骨茎突前内侧与桡侧腕屈肌腱外侧表浅可触及搏动为诊脉部位。
4.掌浅弓
掌浅弓由尺动脉末端与桡动脉掌浅支组成。
5.掌深弓
掌深弓由桡动脉末端与尺动脉掌深支组成。
(四)腹部的动脉
(五)肠系膜上动脉
起自:腹主动脉
分支:1.胰十二指肠下动脉
2.空肠和回肠动脉
3.回结肠动脉→阑尾动脉4.右结肠动脉5.中结肠动脉
(六)肠系膜下动脉
平L3起于腹主动脉
分支:
1.左结肠动脉
2.乙状结肠动脉
3.直肠上动脉
五、四肢的静脉
上肢的静脉有深、浅之分
(一)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
(二)浅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
1.头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的桡侧经三角胸大肌间沟注入腋静脉。
2.贵要静脉:起自手背V网尺侧注入肱静脉(插管)。
3.前臂正中静脉:连于头静脉和贵要静脉之间(输血、抽血)。
下腔静脉收集腹盆腔及下肢的静脉。
下肢的静脉:有浅深之分
浅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
(1)大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内侧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和股内侧上行穿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脉。
属支: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旋髂浅静脉、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静脉曲张)
(2)小隐静脉:注入腘静脉。
六、肝门静脉
(一)组成: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
(二)属支:
1.肠系膜上静脉
2.肠系膜下静脉
3.胃左静脉
4.胃右静脉
5.脾静脉
6.胆囊静脉
7.附脐静脉
10 神经系统脊髓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1.位于椎管内,全长约42~45cm。与脊柱的弯曲一致。上端连枕骨大孔,下端平L1
(新生儿平L3)。
由于有31对脊神经,故脊髓可分为31个节段,即颈髓(C)8个节段、胸髓(T)12个节段、腰髓(L)5个节段、骶髓(S)5个节段和尾髓(Co)1个节段。
2.呈前后略扁的圆柱形,有两处膨大。
(1)颈膨大(C4-T1)发出颈丛
(2)腰骶膨大(L1-S3)发出腰骶丛
二、脊髓内部结构
脊髓横断面上可见脊髓由周围的白质和中央的“H”形灰质构成(中央管)。
(一)灰质
1.前角
①属运动神经元(α、γ运动神经元);
②构成躯体运动纤维,组成前根,支配四肢和躯干肌运动。
2.后角
①属联络神经元;②接受后根的纤维,构成感觉纤维。
3.侧角
①交感神经元,仅见于T1-L3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组成前根,支配内脏运动。②副交感神经元,S2-4称骶副交感核。组成前根,支配内脏运动。
(二)白质
脊髓表面有六条纵贯全长大致平行的沟裂,把白质分成三个索。
脑
人脑的发达主要表现在大脑皮质面积的增加和皮质各层细胞的高度分化及严密的构筑。
可分为端脑、间脑、脑干、小脑四部分。
一、脑干
通常把中脑、脑桥、延髓一起合称脑干。
脑干上接间脑,下连脊髓,后邻小脑,三者间的室腔称第四脑室。
生命中枢所在,上下行纤维束经过处,脑神经的发出处,及其多途径联系的网状结构。
(一)脑干外形
(1)中脑:大脑脚、脚间窝、动眼神经。
(2)脑桥:延髓脑桥沟、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蜗神经、基底部、基底沟
(3)延髓:椎体、椎体交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记忆要诀:·第Ⅲ(动眼)第Ⅳ(滑车)连中脑;·Ⅴ(三叉)、Ⅵ(展)、Ⅶ(面)、Ⅷ(蜗)连脑桥;·Ⅸ(舌咽)到Ⅻ(舌下)延髓找。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脑干和脊髓一样也分为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
1.灰质
脑干的内部结构与脊髓相似,有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组成,中央管向背外侧逐渐敞开形成菱形窝,与小脑共同构成第四脑室,脊髓的灰质的前角与后角依次形成躯体运动核团、内脏运动核核和感觉性核团。
(1)脑神经运动核(直接发出脑神经)躯体运动核
①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五块眼外肌(上斜肌和外直肌除外)和上睑提肌。
②滑车神经核→滑车神经→上斜肌
③展神经核→展神经→外直肌
④舌下神经核→舌下神经→舌肌内脏运动核
⑤三叉神经运动核→下颌神经→咀嚼肌
⑥面神经核→面神经→表情肌
⑦副神经核→副神经→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⑧疑核→中部纤维加入迷走神经→咽喉肌
⑨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2)脑神经感觉核
躯体感觉核
②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头面部皮肤黏膜的痛温觉。
③前庭神经核←前庭神经←平衡觉。④蜗神经核←蜗神经←听觉。
2.白质
(1)内侧丘系
①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纤维经内侧丘系交叉至对侧上升组成内侧丘系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②传导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2)脊髓丘系
①脊髓丘脑束进入脑干后与从脊髓投向丘脑的纤维合成脊髓丘系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②传导浅感觉。
(3)皮质脊髓束:
1)3/4交叉至对侧的外侧索(皮质脊髓侧束)止于前角。
2)1/4不交叉在同侧前索中(皮质脊髓前束)的运动N元。
作用: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4)皮质核束:脑神经核→脑神经→控制头面肌运动。
二、端脑
端脑被大脑纵裂分为两大脑半球,借胼胝体相连,表面称皮质,深面称髓质。髓质内的核团称基底核。1.外形和分叶
大脑从远至近:左右两大脑半球,三个面,近看表面凸凹不平(隆起称回,凹陷称沟)。
被三条沟分成五个叶。
1.叶间沟和分叶
三个面:上外侧面、内侧面、下面。
三条沟: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五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
2.各叶的主要沟回
(1)上外侧面
内囊
豆纹动脉(出血动脉)
内囊(大脑中动脉供血)
分部:三偏综合征:对侧半身运动障碍;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
三、臂丛
(一)组成和位置:C5-C8+T1前支。颈根部穿斜角肌间隙从锁骨后方入腋窝。
(二)分支:3干、3束、7股。
(1)肌皮神经:支配肱二头肌、肱肌。前臂外侧皮神经。
(2)正中神经:降至肘窝经腕管入手掌。
1)肌支:前臂前群肌(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手肌外侧群和第一、二蚓状肌。2)皮支:
掌面:桡侧2/3手掌+皮肤桡侧3个半指头。
背面:3个半指头的中节和远节皮肤。3)损伤表现:猿手。
(3)尺神经
伴肱A下行,经尺神经沟入前臂经腕管入手掌。1)肌支:支配正中N没有支配的前臂屈肌(肱桡肌、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和第三、四蚓状肌、小鱼际肌)。
2)皮支:掌面:尺侧1个半皮肤。背面:尺侧2个半手指皮肤。3)损伤表现:爪形手。
(4)桡神经
与肱深A伴行,向后沿桡N沟下行。
1)肌支:支配肱三头肌、肱桡肌、肘肌和桡侧腕长伸肌。
2)皮支:手背桡侧半皮肤+桡侧2个半手指近节皮肤。
3)损伤表现:垂腕征。
(5)腋神经
发自臂丛后束,绕肱骨外科颈至三角肌。
1)肌支:支配三角肌、小圆肌。
2)皮支:肩部和臂外侧上部的皮肤。
3)损伤表现:肩关节不能外展及方形肩。
(三)骶丛坐骨神经发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1.胫神经:经腘窝在比目鱼肌深面下行至内踝后方分出
足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
(1)肌支:支配小腿后群肌及足底肌。
(2)皮支:小腿后皮肤。
(3)损伤表现:仰趾足(钩状足)。
2.腓总神经:在腘窝外侧下降绕腓骨颈前外侧分出。
(1)腓浅神经:支配小腿肌外侧群,小腿外侧、足背和跖背皮肤。
(2)腓深神经:支配小腿肌前群,第一趾间隙背侧的皮肤。
(3)损伤表现:马蹄内翻足。
(四)胸神经前支
发自T1-T12,出椎间孔。第1-11对位于肋间隙称肋间N,第12对位于第12肋下方,称肋下N。
肌支:支配肋间肌,腹前外侧壁肌群。
四、动眼神经
1.性质运动性脑神经。
2.功能支配五块眼外肌(上、下、内直肌和下斜肌和提上睑肌)、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3.损伤表现上睑下垂、眼外斜视、瞳孔散大且对光反射消失。
五、三叉神经
1.性质混合性脑神经。
2.功能支配咀嚼肌和头面部的感觉。
3.走行
4.损伤表现头面部感觉障碍和咀嚼肌瘫痪。
三叉神经的分支分布
1.眼神经眼裂以上皮肤,结膜的感觉。
2.上颌神经眼裂与口裂之间平皮肤,上颌牙、鼻腔和口腔的感觉。
3.下颌神经口裂以下皮肤,舌前2/3黏膜、下颌牙感觉及咀嚼肌(名称)运动。
六、面神经
1.性质混合性脑神经
2.功能支配镫骨肌、面肌、下颌下腺、舌下腺、泪腺、舌前2/3味觉。
3.走行内耳门→面N管→茎乳孔→腮腺
4.损伤表现面瘫、泌泪、泌涎障碍、舌前2/3味觉丧失。
小 结
七、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临床表现
生理学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一:绪论
1.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
2.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体液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3.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4.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的部分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静息电位: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质膜两侧出现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3.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三:血液
1.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人的血细胞比容是
成年男性:40%~50%成年女性:37%~48%
2.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四:血液循环
1.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2.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心脏搏动所射出的血量。
3.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4.收缩压:心室收缩期中期所达到最高值的血压。
五:呼吸
1.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肺泡空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2.通气/血流比值: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正常成人为0.84。
3.肺牵张反射:指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
七:能量代谢与体温
1.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O?所产生的热量。
2.基础代谢率:是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1.☆肾小球滤过率:在单位时间(每分钟)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成年人肾小球滤过率平均值为ml/min。
2.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浆葡萄糖浓度(尿中未出现葡萄糖时的最高血浆葡萄糖浓度)。正常值为~mg/ml。
十:神经系统的功能
1.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特殊分化部位,即神经元彼此相互联系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2.☆骨骼肌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十一:内分泌
1.激素:是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液体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第二部分:简答和综合分析题
一:何谓微循环?简述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生理意义。P22
1.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循环
2.迂回通路:完成物质交换;
直捷通路:保证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回流入心;
动-静脉短路:参与体温调节。
二:何谓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各有何生理意义?P13
1.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电解质如Na+和Cl-,它对于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和细胞的正常体积极为重要。
2.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血浆中的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它对于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有重要作用。
三:在家兔实验中,静脉注射25%(20%)葡萄糖溶液10ml(5ml)后,尿量有和改变?为什么?
1.尿量增多
2.静脉注射25%(20%)葡萄糖溶液10ml(5ml)后血糖浓度升高超过肾糖阈经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不能全部被近端小管重吸收小管液中溶质浓度会升高渗透压升高从而妨碍了水的重吸收尿量增加。
四:简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主要成分、作用、生理意义。P29
1.来源: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
2.主要成分:二棕榈酰卵磷脂;
3.作用: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
4.生理意义: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的稳定性;减少肺组织液的生成,防止肺水肿;减小吸气阻力,增加肺的顺应性,有利于肺的扩张。
五:根据散热原理,如何给高热病人降温?P37
1.根据辐射、对流的散热原理,注意通风和降低室温;
2.根据传导散热原理,利用冰帽、冰袋降温;
3.根据蒸发散热原理,可用酒精擦浴降温;
4.服用某些药物降温,如阿司匹林能使调定点降低,以达到降低体温的作用。
六:交叉配血定义(方法)、结果及意义。P13
七:列表比较第一、二心音的区别。P22
第一心音标志着心室收缩期的开始心室舒张
第一心音声调高持续时间短声调低持续时间长
第一心音主要形成原因是心室肌收缩,房室瓣关闭。
半月瓣关闭震动,血流冲击,动脉壁的震动。
八:大量出汗后,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P39选择题18
九:简述胸膜腔内压的概念及生理意义。P29
十:解释下列几种情况,对尿量有何影响,试述其机制。P42
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0ml)
1.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后,尿量增多。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加。
2.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后,肾血浆流量增大,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减慢,滤过平衡将靠近出球小动脉端,肾小球滤过率增大,尿量增多。
3.输入大量生理盐水后,血容量增加,刺激容量感受器而兴奋,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增加,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怂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大量饮清水(0ml)
1.大量饮清水后,尿量显著增加。大量饮清水后,随着水逐渐经肠胃吸收入血,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下丘脑视上核和合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液稀释,尿量增加。
十一:简述糖尿病患者为何会出现多糖和多尿?P42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缺乏而使血糖浓度升高,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时,经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不能全部被近端小管重吸收,而其他部位的肾小管又无从吸收葡萄糖的能力,故尿中出现葡萄糖。由于小管液中葡萄糖不能全部被重吸收,小管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渗透压升高,从而妨碍了。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增加。
十二:何谓生理止血?简述其过程。P13
十三:在家兔实验中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有何变化?为什么?P29
呼吸深而慢,吸气延长。因为迷走神经是肺扩张反射的传入神经,吸气时肺扩张,牵拉呼吸道兴奋,废铅张感受器言冲动,沿迷走神经的传入纤维到打盐水,在盐水那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使吸气切断机制兴奋,促使吸气转为呼气,当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肺牵张。感受器的兴奋冲动传入完全中断,吸气不能及时切断,转入呼气,顾惜气延长和加深呼吸声了吗?
十四:简述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途径。有何特点及生理意义?P22
十五:在家兔实验中吸入气体中的CO?增多(<7%),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P30
呼吸加深加快。吸入气二氧化碳增多,肺泡内和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时,延髓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多,以中枢化学感受器这条途径为主。
十六:在家兔实验中耳缘静脉注射3%乳酸2ml,试述呼吸运动的变化。
病理生理学
名词解释
1: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指由各种病因引起的双侧肾泌尿功能急剧降低,导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急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引起的一种肺功能衰竭,并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类似Ⅰ型呼吸衰竭
3:假性神经递质:在肝功能严重障碍时,体内形成的芳香族氨基酸产物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在化学结构上与真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相似,但生理效应远弱于真性神经递质,故它们称为假性神经递质
4:呼吸衰竭:指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PaO2降低(<60mmHg)伴有或不伴有PaCO2增高(>50mmHg)的病理过程
5:心力衰竭: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
6:心室重塑:是心肌在长期的容量负荷和压力负荷增加时,通过改变心室的结构,代谢和功能而发生的慢性代偿适应性反应。
7:弥散障碍:是指由于肺泡膜面积减少或肺泡膜厚度增加和弥散时间缩短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
8:shock:即休克,指机体在各种各样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引起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各种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伤的病理过程。
9: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指在严重感染、创伤、烧伤及休克或休克复苏后,同时或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功能障碍的损伤的临床综合征。
10: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指严重感染或非感染因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一种难以控制的全身性瀑布性炎症反应。
11:DIC: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凝血酶增加,引起血管内微血栓形成(高凝状态)同时又因微血栓的形成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而继发纤溶亢进(低凝状态),使机体止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出现出血、贫血、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12:细胞凋亡:是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程序,也是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形式之一。
13:无复流现象:局部组织缺血,在恢复血流灌注后,缺血区依然得不到充分血流灌注的现象。
14: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器官缺血后恢复血流不仅不能使其功能得到恢复和损伤结构的得到恢复,反而造成其功能障碍和结构破坏进一步加重的现象。
15:内生致热源:产内生致热源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16:发热:由于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
17:缺氧(hypoxia):因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而导致组织的细胞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
18:肠源性发绀:当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食物后,经肠道细菌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后者被吸收而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因高铁血红蛋白呈棕褐色,称之为肠源性发绀。
19:应激: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
20.代谢性酸中*:血浆中HCO3-原发性减少引起PH值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21:反常性酸性尿:在低钾性碱中*时,由于肾泌H+增多,尿液呈酸性,称为反常性酸性尿
22:急性期反应蛋白:急性期反应时,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度迅速变化,这些蛋白质称为急性期反应蛋白,属于分泌蛋白。
23:病理过程:存在于不同疾病中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与形态结构的变化。
24:低渗性脱水:失Na+多于失水,血清钠离子<mmol/L,血浆渗透压<mmol/L,并伴有细胞外液量减少,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25:脑死亡: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1:简述急性期蛋白(APP)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①抑制蛋白酶活化,减轻对组织损伤②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以C反应作用最明显
③抑制自由基产生,APP中的铜蓝蛋白能减少羟自由基的产生
④抗感染抗损伤作用,促进损伤细胞修复,促进单核细胞吞噬作用
★2:简述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多尿的发生机制?
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②新生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尚不成熟
③肾间质水肿消退④渗透性利尿
★3:简述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
⑴尿变化:①少尿、无尿②尿钠增高③血尿、蛋白尿、管型尿
⑵水中*⑶高钾血症⑷代谢性酸中*⑸氮质血症
★★4:简述肝性脑病时氨对脑的*性作用。
①干扰脑细胞的能量代谢②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③氨对神经细胞膜的抑制作用
★5:述BcL-2抗凋亡的主要机制
①直接抗氧化②抑制线粒体释放促凋亡蛋白质③抑制促凋亡调节蛋白细胞的*性作用
④抑制凋亡蛋白酶的激活⑤维持细胞钙稳态
6简述一氧化碳中*引起机体缺氧的机制?
①HbcO丧失携带氢的能力、②2,3-DPG生成减少、③氢解离曲线左移。
★★8: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对机体有哪些影响?
①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
②尿量早期一般不减少,严重脱水时减少
③脱水体征明显④尿钠含量减少或无
9简述休克进展期微循环改变的机制。
①酸中*②局部舒血管代谢产物增多③血液流变学的改变④内*素的作用
10简述细胞凋亡有哪些生化改变?
①内源性核酸内切酶激活②Caspase激活③DNA片段化
11.心功能不全时心脏本身代偿有哪几种代偿方式?
①心率加快②心脏紧张源性扩张③心肌收缩性增强④心室重塑
12.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①无自主呼吸②不可逆性深昏迷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散大活固定
⑤脑电波及诱发电位消失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13:简述DIC引起休克的机制
答:(1)广泛微血栓形成;(2)血管床容积扩大(3)血容量减少(4)心泵功能障碍
★14:试述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改变及其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
★㈠微循环特点:微循环淤滞,泥化,灌而少流,灌大于流(2分)。
★㈡微循环变化机制:
(1)扩血管物质增多:①酸中*;②NO产生③局部扩血管物质产生。
(2)白细胞黏附于微静脉,增加了微循环流出通路的阻力
(3)血液浓缩
★㈢对机体的影响:
(1)血压和脉压进行性下降,脉搏细速,静脉萎陷。
⑵大脑血液灌流减少导致患者表情冷漠,甚至昏迷
(3)肾灌注量严重不足,出现少尿或无尿
(4)微循环淤血,脱氧血红蛋白增多,皮肤可出现发绀、花斑
15:简述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多尿的发生机制?
多尿期: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机制:①新生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尚未恢复②渗透性利尿
③肾间质水肿消退,肾小管阻塞解除
★16:简述休克晚期引起DIC的机制
①血液浓缩,血细胞聚集等使血液粘度增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②凝血系统激活:包括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
③TXA2/PGI2平衡失调
★17:简述心肌收缩-偶练障碍的发生机制
①肌浆网钙转运障碍②胞外Ca2+内流障碍③肌酐蛋白与Ca2+结合障碍。
★18:简述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机制
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②血浆渗透压降低③微血管通透性增加④淋巴回流受阻
18弥散性凝血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
⑴休克⑵出血:①凝血物质大量消耗②继发性纤溶亢进③FDP形成
⑶多器官功能障碍⑷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9:简述DIC发生的主要机制及它的分期
⑴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⑵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⑶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⑷促凝物质释放入血
分期: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20:分别简述缺血-再灌注引起钙超载、氧自由基增多的机制
◆㈠引起钙超载的机制
⑴Na+–Ca2+交换异常⑵生物膜损伤⑶儿茶酚胺增多⑷离子泵功能障碍
◆㈡引起氧自由基增多的机制
⑴*嘌呤生成增多⑵中性粒细胞激活⑶线粒体功能受损⑷儿茶酚胺自氧化增多
20简述氧自由基及钙超载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㈠氧自由基引起的损伤
⑴生物膜脂质过氧化⑵蛋白质失活⑶DNA的损伤作用
★㈡钙超载引起的损伤
⑴破坏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⑵促进活性氧生成⑶激活其他酶的活性
21应激时神经内分泌产生的中枢效应和外周效应
⑴中枢效应:引起兴奋,警觉,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
⑵外周效应:血浆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等儿茶酚胺类激素浓度升高
22简述热休克蛋白的基本功能
基本功能:
⑴帮助新生蛋白质正确折叠、移位,起“分子伴娘”的作用
⑵维持受损蛋白质的修复、移除、降解。
23: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机体的代偿反应
㈠心脏本身代偿反应:
⑴心率加快⑵心脏紧张源性扩张⑶心肌收缩性增强⑷心室重构
㈡心脏以外的代偿:
⑴增加血容量⑵血流重新分布⑶红细胞增多⑷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
24: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
机制:⑴氨中*学说:①学氨清除不足②氨生成增多
★⑵氨对脑的*性作用:
①干扰脑细胞的能量代谢②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③对神经细胞膜有抑制作用
⑶氨基酸失衡学说⑷GABA学说
常见诱因:消化道出血,高蛋白质饮食,碱中*,感染,肾功能障碍,镇静剂
25肾性贫血,肾性骨病,肾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
㈠肾性贫血:
①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减少
②骨髓造血功能收抑制
③红细胞生存期缩短
④*性物质抑制血小板功能而引起出血
⑤*性物质减少肠道对蛋白质,铁等造血原料的吸收或利用障碍
㈡肾性高血压
①钠水潴留:肾脏对水和钠的排出减少,造成钠水潴留,并引起血容量增多
②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引起小动脉收缩和钠水潴留(肾素分泌增多)
③肾脏降压物质生成减少(PGE2,PGI2和缓激肽)
(三)肾性骨病:
①高血磷,低血钙继发性引起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②肾脏维生素D3生成减少,使钙吸收减少
③酸中*促进骨盐溶解,并干扰维生素D3的合成
★慢性肾衰的发病机制:①健存肾单位进行性减少②肾小管间质损害③矫枉失衡
★CRF肾功能丧失的机制:①原发病的作用②继发性进行性肾小球硬化
③慢性缺氧和肾小管间质性损伤
药理学名词解释
1:新药:是指化学结构、药品组分和药理作用不同于现有药品的药物
2:肝-肠循环: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入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3: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也是临床给药间隔时间和次数的依据。
4:首过消除:药物通过胃肠粘膜及肝脏时经过灭活和代谢而进入体循环血液的有效药量减少。
5: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消除恒定比例的药量,也称为恒比消除。
6: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给药后其中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血液的药物相对分量及速度。也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
7:化疗:指对细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胞所致疾病进行的药物治疗
8:耐受性:某些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性特别低,所需剂量高于常量,需求较大剂量才能出现药物效应
9:效能:指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此时再增加剂量,效应不再增大
8:治疗指数:是LD50/ED50的比值。是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10:化疗指数:常用LD50/ED50的比值或者LD5/ED95的比值来表示,当化疗指数越大,说明该药物的*副作用越小,临床应用价值越高
11:非竞争性拮抗药:非竞争性拮抗药与激动药合用时,可使其亲和力降低,即不仅使激动药的量-效关系曲线右移,而且也降低其最大效能,且与受体结合非常牢固,为不可逆。
12:调节麻痹:阿托品能够使睫状肌松弛退向边缘,悬韧带向周围拉紧,晶状体变扁,屈光度降低不能将近距离的物体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导致看近物模糊不清,只适合看远物
13:调节痉挛:毛果芸香碱作用于睫状肌M胆碱受体,使睫状肌收缩,造成悬韧带放松,晶状体由于本身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此时近距离物体清晰成像于视网膜上,只适合看近物,不适合看远物。
14:内在拟交感活性:有些β受体阻断剂除了能阻断β受体以外,还具有部分微弱的β受体激动作用,成为内在拟交感活性。
15:人工冬眠:氯丙嗪和哌替啶及异丙嗪合用时,通过使患者深睡,体温、基础代谢率及组织耗氧量降低,增强机体对缺氧的耐受,从而有助于机体度过危险的缺氧阶段。
16:水杨酸反应:阿司匹林剂量过大(5g/d)时,可出现头痛,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和视力及听力的减退,称为水杨酸反应
17:金鸡纳反应:当患者服用奎尼丁或奎宁所导致的血浆浓度过高时出现的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耳鸣,视物模糊或者视力减退的症状,称为金鸡纳反应。
15:首剂现象:病人首次用药60min内出现的体外直立性低血压现象,表现为心悸,晕厥意识散失等,例如在服用哌唑嗪药物后出现
19: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如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症状控制之后突然停药或者减药过快而导致原有的症状加重或恶化,称为反跳现象。
20:允许作用:糖皮质激素对某些组织本身无直接活性,但可对其他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的条件,称为允许作用,例如糖皮质激素可增加儿茶酚胺的缩血管作用。
21: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突然减药或者减药过快,特别是当遇到感染,手术等严重应激情况时,可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甚至危象,表现为恶心,呕吐,乏力,低血压甚至休克等,需要及时抢救。
22:抗菌后效应(PAE):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后,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的生长仍收到持续抑制的效应,成为,抗生素的后效应。
23:首次接触效应:抗菌药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当再度接触或者持续与细菌接触时,抗菌效应不再明显增强,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才会再起作用,例如氨基糖苷的首次接触效应
24:二重感染:长期口服或者注射使用广谱抗生素时,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乘机大量繁殖,并有原来的劣势菌群变为优势菌群,造成新的感染,又称为菌群交替症
25:灰婴综合征:早产儿和新生儿肝脏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肾脏排泄功能也不完善,造成对氯霉素解*能力差,所以当氯霉素使用剂量过高时可导致中*,表现为循环衰竭,呼吸困难,进行性血压降低,皮肤苍白发绀,故称灰婴综合征。
26:多重耐药性:指肿瘤细胞在长期接触某一种抗肿瘤药物后,产生了对多种结构不同、作用作用机制各异的其他抗肿瘤药物的耐药性,称为多重耐药性
解答题
1:试述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以及在治疗严重感染时应该如何用药?为什么?
药理作用:①抗炎作用②抗过敏作用③抗休克作用④抗内*素作用⑤抑制免疫系统作用
⑥影响血液与造血系统作用⑦对中枢神经作用⑧退热作用⑨促进胃酸分泌作用
用糖皮质激素在治疗严重感染时应注意:
①早期大剂量用药,并且合用有效,足量的抗菌药物,否则因其免疫抑制作用可使感染扩散而加剧
②又因为糖皮质激素只具有抗炎,抗内*素而无抗菌和抗病*的作用,所以待症状控制后,先停激素再停抗菌药,从而防止感染反跳加重。
2:糖皮质激素的用法及适应症以及突然停药或减药过快会引起哪些不良反应?原因及如何救治?
⑴大剂量冲剂疗法:用于治疗严重中*性感染+休克,急性抑制排异反应等
常用氢化可的松静脉给药,副作用:容易出现消化道出血及诱发新的感染,因此宜合用氢氧化铝凝胶以及及时观察。
⑵一般剂量长期疗法:分为每日清晨给药和隔日清晨给药法,可以增加药效减少不良反应,主要用于肾病综合征,结缔组织疾病,顽固性支气管哮喘及一些血液病等副作用主要为库欣综合征(脂肪重分部引起满月脸,水牛背),以及免疫能力降低容易诱发感染,药源性糖尿病,最严重者出现骨坏死。
⑶小剂量替代疗法: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包括肾上腺危象,艾迪生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由于是替代疗法,模拟的是生理量浓度,所以副作用基本没有
★当突然停药时引起的不良反应有:
①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②反跳现象③糖皮质激素抵抗
原因:由于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从而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当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时,由于萎缩的肾上腺皮质不能通过自身分泌足够的肾上腺质激素以及外源性皮质激素的摄入不足,从而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甚至危象的发生。
防治措施:①采取早日减药,但不可骤然减药,需缓慢减药②尽量减低至每日维持量③停药糖皮质激素后应连续应用ACTH7日左右④出现反跳现象时需加大剂量再行治疗,待病情缓解后缓慢减量,停药。
3:简述钙通道阻断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⑴对心肌的作用:①负性肌力作用②负性频率作用③负性传导作用
⑵对平滑肌的作用: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外周血管
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⑷对红细胞和血小板结构与功能的影响⑸对肾脏的影响
临床应用:⑴高血压
⑵心绞痛:①变异性心绞痛:以硝苯地平质量效果最佳②稳定型心绞痛③不稳定型心绞痛: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效果较好
⑷脑血管疾病⑸其他:如改善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
4:常用高血压药分类,以及没类举两个例子,及用药原则
⑴利尿剂:氢氯噻嗪,呋塞米
⑵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
⑶ACE抑制药:依那普利,卡托普利,福辛普利
⑷AT1阻断药:厄贝沙坦,氯沙坦,奥美沙坦
⑸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尼群地平,非洛地平
用药原则:①有效治疗与终身治疗②保护靶器官③平稳降压④联合用药
5:抗菌药物作用机制分哪五类?每类举两个例子
⑴抗菌药作用机制:
①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青霉素,头孢菌素
②改变胞浆膜通透性的抗菌药:多粘菌素,两性霉素B
③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红霉素,四环素
④影响核酸合成的药:喹诺酮类,利福平
⑤影响叶酸代谢的药:甲硝唑,磺胺类药物(SMZ)
⑵细菌耐药机制:
①产生灭活酶②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点③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④外排增加和改变代谢途径
6:试述青霉素G的应用及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什么?临床表现有哪些以及如何防治?
⑴青霉素G的应用:是临床用于治疗敏感的G+球菌和杆菌、G-球菌及螺旋体感染的首选药
⑵不良反应有:①变态反应,其中最严重的为过敏性休克,临床表现为循环衰竭,呼吸衰竭和中枢抑制②赫氏反应③如局部疼痛,红肿和硬结。
★主要防治措施:
①仔细询问过敏史、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
②避免滥用和局部用药
③避免在饥饿时注射青霉素
④不在没有急救药物(如肾上腺素)和抢救设备的条件下使用
⑤初次使用或者用药间隔3天以上以及换批号者必须再做皮试,如反应阳性者禁用
⑥注射液需临用现配
⑦患者每次用药后需观察30分钟,无反应者方可离去
⑧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首先皮下或肌注肾上腺素0.5~1.0mg,最重者稀释后静脉注射或滴注,必要时加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祖胺药,并同时采用其他急救措施。
7:头孢菌素类药物抗菌特点及各代头孢的抗菌谱
(一)抗菌特点: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对β-内酰胺酶较稳定以及过敏反应少的特点
(二)各类头孢的抗菌谱:
⑴第一代特点:①抗G+菌作用强于第二、三头孢,但对G-菌作用较差②可被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所破坏③对肾脏有一定的肾*性
⑵第二代特点:①对G+菌作用比第一代稍差,但对G-菌有明显的作用,如对厌氧菌有一定的作用,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②对多种β-内酰胺酶稳定③对肾脏*性较第一代有所降低
⑶第三代特点:①对G+菌的作用不及第一、二代,对G-菌包括肠杆菌类、铜绿假单胞菌及厌氧菌有较强的作用。②对β-内酰胺酶有较高的稳定性③对肾脏基本无*性④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⑷第四代特点:①对G-菌、G+菌均高效②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③可用于治疗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细菌感染④无肾*性⑤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8:试述强心苷的药理作用和正性肌力的机制以及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措施
药理作用:⑴对心脏的作用:正性肌力,负性频率,负性传导和心肌电生理的影响
⑵对神经和内分泌的影响⑶利尿作用⑷对血管的作用
正性肌力:抑制Na+–K+–ATP酶→胞内Na+↑,K+↓→通过Na+–Ca2+交换→胞内Na+↓
Ca2+↑→细胞内Ca2+增多,心肌收缩增强。
⑴心脏反应:①快速型心律失常②房室传导阻滞③窦性心动过缓
⑵胃肠道反应⑶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中*预防与救治措施
①当发生强心苷中*时首先需要停药
②补钾: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通过与强心苷竞争Na+–K+–ATP酶,减少强心苷与
酶结合(预防为主)注意:当并发传导阻滞的中*不能补钾,否则导致心脏停博
③苯妥英钠:用于治疗强心苷引起的室性早搏和心动过速。通过与强心苷结合的
Na+–K+–ATP酶解离下来,从而恢复酶活性
④利多卡因:用于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
⑤阿托品:治疗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性心动过缓
⑥地高辛抗体Fab片段:用于治疗极严重中*。
9:肝素和华法林的区别
①肝素在体内外均有活性,起效快,但持续时间短,口服无效,常必须静脉给药。作用机制主要是激活血浆中的抗凝血酶Ⅲ。
②华法林仅在体内有抗凝作用,起效慢,持续时间长,口服有效,作用机制:主要是竞争性拮抗维生素K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
二者均可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并都可引起自发性出血。
肝素解救药物:硫酸鱼精蛋白华法林解救药物:VitK
10:简述常用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分类及其代表药物
⑴抗酸药:氢氧化铝,碳酸钙,氢氧化镁
⑵抑制胃酸分泌药:
①H2受体阻断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
②H+–K+–ATP酶抑制药:奥美拉唑,兰索拉唑
⑶胃粘膜保护药:硫糖铝,米索前列醇
⑷抗幽门螺杆菌药:枸橼酸铋钾,克林霉素,甲硝唑
11:叙述硝酸甘油与普萘洛尔治疗心绞痛的理由
两药能同时降低耗氧量,同时β受体阻断药能对抗硝酸酯类所引起的反射性心率加快和心肌收缩力增强,硝酸酯类可缩小β受体阻断药所致的心室前负荷增大和心室射学时间延长,故二者合用可以取长补短,减少各自用药剂量以及使二者的副作用也相应减少。
12.试述普萘洛尔的降压机制及临床应用特点
⑴机制:通过阻断β受体,使心输出量减少,抑制肾素释放,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已经增加前列环素等,从而达到降压的效果
★⑵临床应用特点:
①口服给药,因个体差异大,给药剂量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
②停用β受体阻断剂时应逐渐减量,因为会使受体上调,如突然减量或停用会导致病情加重
③对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重度房室传导阻滞以及支气管哮喘患者禁用
④能够抑制交感活性
13:SMZ+TMP是否可以合用
可以合用,因为SMZ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TMP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二者合用对叶酸代谢起双重阻断,增强了抗菌的作用,且二者的半衰期相近,能在体内保持最佳的有效浓,两药合用还可以延缓耐药的产生。
★14:硫脲类药物作用于甲亢术前准备的目的以及为什么在术前两周加服大剂量碘剂?
⑴目的:为了减少患者在麻醉和手术后的并发症及甲亢危象的发生
⑵措施:在术前先服用硫脲类药物,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或接近正常。又因为服用硫脲类药物后TSH分泌增多,使腺体增生,组织脆而充血,不利于手术进行,所以必须在术前两周加服大剂量碘剂。
合用系列简答题
1:红霉素+青霉素:不可以合用,因为青霉素是繁殖期杀菌药,红霉素为抑菌药,二者合用后使细菌繁殖受阻,从而使青霉素的杀菌作用降低。
2:庆大霉素+速尿:不可以合用,因为两药有相同的不良反应且都为耳*性,合用可导致耳*性进一步增加
3:阿托品+解磷定:可以合用解救有机磷中*,阿托品能解除有机磷酸酯中*的M样症状,但不能解除N2症状和复活胆碱酯酶,而解磷定能复活胆碱酯酶和解除N2症状,所以二者合用增加疗效
4:青霉素+四环素:不可以合用,青霉素为繁殖期杀菌药,而四环素为快速抑菌药,二者合用降低了青霉素的杀菌疗效,所以不能合用
5:四环素+硫酸亚铁:不能合用,硫酸亚铁中含Fe2+,而四环素和亚铁离子合用会降低四环素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因此不能合用
6:链霉素+庆大霉素:不可以合用,因为两药的不良反应都有耳*性和肾*性,所以合用会进一步加深耳*性和肾*性
7:庆大霉素+万古霉素:不可以合用,因为二者的不良反应中均有肾*性,所以合用会进一步加深肾*性
8:青霉素+链霉素:可以合用,因为青霉素为繁殖期杀菌药,链霉素为静止期杀菌药,二者合用会进一步提升杀菌的疗效。
9:普萘洛尔+硝苯地平:可以合用,普萘洛尔使心室前负荷增加,心率和心肌收缩力放射性增加,而硝苯地平使前、后负荷都降低,也使得心率和收缩力反射性降低,所以二药合用可以互补
10:地高辛+维拉帕米:不能,联用后使地高辛浓度增加70%,引起缓慢型心律失常,因为维拉帕米能抑制肾小管分泌,所以联合应用应降低地高辛剂量的50%
11:卡托普利+氨氯地平:能合用,卡托普利是ACEI的抑制药,氨氯地平是钙通道的阻断药,两药合用可以增强降压疗效。
12:地高辛+肾上腺素:不可以合用,因为肾上腺素为β受体激动剂,可以使心脏兴奋,心率加快,传导加速,心肌耗氧量增加,与地高辛合用容易引起心率失常的发生。
注射3%乳酸2ml,试述呼吸运动的变化
局部解剖学
一、名词解释
1.头皮:覆盖于额顶枕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腱膜与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组织和颅骨外膜。其中,浅部三层紧密结合不易分离,常将此三层合称“头皮”。
2.颈动脉鞘:颈深筋膜中层向两侧扩展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形成的筋膜鞘。
3.动脉导管:三角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该三角是手术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4.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所围成的三
角形区域,称为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为腹前外侧壁的一个薄弱部位,疝囊经腹股沟三角突出者为腹股沟直疝。
5.肾角(脊肋角、肋肾角、肾区):肾角(脊肋角)为肾门在腹后壁的体表投影,位于第12肋下缘与竖脊肌外缘的交角处。肾病变时,此处常有压痛或叩击痛。
6.盆膈:由盆膈上、下筋膜及其之间的肛提肌,尾骨肌所构成,封闭骨盆下口的大部分,具有
支持和固定盆内脏器的作用。并与排便,分娩等有关。其后部有肛管通过。
7.腕管:腕管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共同围成,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融和拇长屈肌腱等9条肌
腱及其腱鞘以及正中神经通过。
8.股三角:为股前区的一个三角形区域。界线: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侧界为缝匠肌内侧缘,
内侧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前壁为阔筋膜,后壁为骼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内容:从外侧到内侧为股神经、股动脉及其分支、股静脉及其属支、股管。
9.腰上三角:位于背阔肌深面、第12肋下方。内侧界为竖脊肌外侧缘,外下界为腹内斜肌后缘,上界为第12肋,底为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肾手术的腹膜外入路必经此三角。
10.听诊三角:位于肩胛骨下角的内侧。下界为背阔肌上缘,内上界为斜方肌的外下缘,外侧界为肩胛骨脊柱缘,底为第6肋间隙。是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楚的部位。
二、单选题
1.纵行穿过腮腺的结构是
A.颈内静脉与颈内动脉
B.颈外动脉与颈外静脉
C.颈内动脉与迷走神经
D.颈外动脉与耳颞神经
E.面神经与颈外动脉
2.甲状腺峡部通常位于
A.环状软骨前方
B.第2-4颈椎水平
C.气管2-4软骨环的前方
D.甲状软骨的前方
E.以上都不对
3.下列关于甲状腺动脉结扎原则的叙述,哪项正确?
A.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远离腺体上极
B.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紧贴腺体下极
C.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远离腺体下极
D.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紧贴腺体下极
E.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远离腺体上极
4.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处常为
A.锁骨外1/3上方
B.锁骨内1/3上方
C.锁骨中点上方
D.锁骨中点下方
E.锁骨内侧半下方
5.垂体前叶肿大时可压迫
A.视束
B.眼神经
C.颈内动脉
D.眼动脉
E.视交叉
6.颈丛皮支阻滞麻醉穿刺处为
A.斜方肌前缘中点
B.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
C.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
D.胸锁乳突肌前缘上、中1/3交界处
E.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1/3交界处
7.与甲状腺下动脉交叉的神经是
A.喉上神经外支
B.喉上神经内支
C.喉返神经
D.迷走神经
E.颈交感干
8.垂体的毗邻
A.前方为鞍背
B.前上方为视交叉
C.后方为鞍结节
D.下方为鼻腔
E.两侧为蝶骨小翼
9.不属于颈动脉鞘内的结构是
A.颈总动脉
B.颈外动脉
C.颈内动脉
D.颈内静脉
E.迷走神经
10.心包腔穿刺的常用部位
A.经左侧剑肋角
B.经右侧剑肋角
C.左侧第5肋间隙胸骨右缘
D.右侧第5肋间隙与右锁骨中线相交处
E.左侧第5肋间隙与左锁骨中线相交处
11.动脉导管三角
A.位于主动脉弓右后方
B.前界为左迷走神经
C.后界为左膈神经
D.上界为左肺动脉
E.其内有动脉韧带等
12.左肺根内主要结构排列由上而下依次为
A.肺动脉、主支气管、肺静脉
B.主支气管、肺动脉和肺下静脉
C.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中下叶支气管、肺下静脉
D.肺上、下静脉、主支气管、肺动脉
E.肺动脉、中下叶支气管、肺静脉
13.医生在为某女患者检查时,发现该患者右侧乳房有一肿块,肿块处的皮肤呈橘皮样变,医生首先应考虑病人患有
A.急性乳腺炎
B.乳房后隙脓肿
C.乳腺小叶脓肿
D.乳腺癌
E.输乳管不通
14.某病人食管癌手术后出现左侧乳糜胸,是损伤了
A.食管
B.气管
C.胸导管下段
D.胸导管上段
E.纵隔淋巴结
15.心包斜实位于
A.左心房前方
B.左心房后方
C.上腔静脉前方
D.升主动脉后方
E.肺动脉干前方
16.关于肋间神经的节段性分布,错误的是
A.第2肋间神经分布于胸骨角平面
B.第4肋间神经至乳头平面
C.第6肋间神经分布于剑胸结合平面
D.第8肋间神经至脐平面
E.根据皮神经的分布可判断麻醉平面和诊断脊髓损伤节段
17.手术中确定腹股沟斜疝的主要依据是
A.疝环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B.疝环在直疝三角内
C.疝囊在耻骨结节下方
D.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E.疝囊在腹股沟管内
18.麦氏切口/阑尾斜切口的层次不经过
A.腹横筋膜
B.Scarpa筋膜
C.腹直肌鞘前层
D.腹外斜肌腱膜
E.Camper筋膜
19.腹股沟直疝突出的部位是
A.腹股沟管深环
B.腹股沟三角
C.股环
D.隐静脉裂孔
E.腹股沟外侧窝
20.属腹膜内位器官的为
A.肝
B.肾
C.胃
D.肛管
E.前列腺
21.属腹膜外位器官的是
A.子宫
B.肾
C.胃
D.胆囊
E.脾
22.关于输尿管(腹断)的叙述,下列哪项正确
A.有两个生理性狭窄部
B.位于腹膜后隙
C.全长分为腹部和盆部两段
D.成人长约15~20cm
E.在睾九血管(卵巢血管)的前面下行
23.分布于脐平面的皮神经来自
A.第7胸神经
B.第8胸神经
C.第9胸神经
D.第10胸神经
E.第11胸神经
24.男,35岁,胆囊术中,探查发现胆总管内结石,拟行胆总管切开探查引流术。宜在胆总管的哪一段切开
A.十二指肠上段
B.十二指肠后段
C.胰腺段
D.十二指肠壁内段
E.以上均不对
25.手术时寻找阑尾最可靠的标志是
A.右髂窝内
B.盲肠末端
C.沿结肠带向盲肠端追寻
D.回盲部
E.阑尾血管
26.男性尿生殖膈由
A.尿生殖膈上、下筋膜、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共同构成
B.尿生殖膈上、下筋膜、会阴浅横肌、会阴深横肌共同构成
C.尿生殖膈上、下筋膜、盆膈筋膜共同构成
D.尿生殖膈上、下筋膜、肛提肌、尿道括约肌共同构成
E.尿生殖膈上、下筋膜、盆膈筋膜、盆膈肌共同构成
27.盆腔脏器男女性大体相同,由前向后依次为
A.泌尿、生殖、消化三个系统的器官
B.消化、生殖、泌尿三个系统的器官
C.生殖、消化、泌尿三个系统的器官
D.生殖、泌尿、消化三个系统的器官
E.以上都不是
28.某女性病人患子宫癌,行子宫全切术,须结扎子宫动脉,该动脉走行于下述哪一结构中
A.骶子宫韧带
B.卵巢悬韧带
C.子宫圆韧带
D.卵巢子宫索
E.子宫阔韧带
29.腹膜后空气造影时,空气首先注入
A.坐骨肛门窝
B.会阴浅隙
C.直肠后隙
D.耻骨后隙
E.骨盆直肠隙
30.尿道球部断裂尿液渗入
A.会阴深隙
B.耻骨后隙
C.骨盆直肠隙
D.经会阴浅隙渗入阴囊
E.直肠后隙
31.脓性指头炎切开引流时,最好采用
A.侧面纵切口
B.掌面横切口
C.鱼形切口
D.掌面纵切口
E.侧面横切口
32.出梨状肌下孔结构中,居最外侧的是
A.坐骨神经
B.股后皮神经
C.臀下血管
D.阴部内血管
E.阴部神经
33.下列结构从盆部经梨铁肌下孔入臀区,除了
A.臀下神经和血管
B.阴部神经及阴部内血管
C.臀上神经和血管
D.坐骨神经
E.股后皮神经
34.某患者不慎造成左踝关节扭伤,出现踝管内瘀血、肿胀、局部疼痛,试问血肿压迫什么神经血管
A.胫前动脉、腓深神经
B.胫后动脉、胫神经
C.足底部内侧动脉、足底内侧神经
D.腓动脉、腓浅神经
E.大隐静脉、隐神经
35.股疝容易发生绞窄是由于
A.股管过于狭窄
B.股鞘坚硬
C.卵圆窝的镰状缘锐利
D.股环周围结构缺乏延伸
E.以上原因都不是
36.Nelaton线是
A.骼后上棘与坐骨结节的连线
B.髂后下棘与坐骨结节的连线
C.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的连线
D.髂前上棘与大转子尖的连线
E.此线过小转子尖
37.出现马蹄内翻足是因为损伤
A.股神经
B.腓总神经
C.腓肠神经
D.坐骨神经
E.胫神经
38.Luschka关节
A.由上位椎骨的椎体钩和下位椎骨体的唇缘构成
B.由椎体钩与上面椎骨的下关节突构成
C.由上下关节突构成
D.由下关节突和乳突构成
E.又称钩椎关节
39.进行骶管裂孔麻醉时皮下寻找骶管裂孔的标志是
A.骶正中峭
B.骶外侧峭
C.尾骨尖
D.骶角
E.髂后上棘
三、简答题
1.穿经腮腺的结构有哪些?腮腺手术中最易损伤何结构?若发生损伤,会出现什么症状?
腮腺内有血管神经纵横穿行:纵行的有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动脉、颞浅静脉及耳颞神经;横行的有上颌动脉、上颌静脉、面横动脉、面横静脉及面神经的分支。上述血管神经由浅入深依次为:面神经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及耳颞神经。腮腺手术中最易损伤面神经,可引起面瘫。
2.额顶枕区软组织分为哪几层?
额顶枕区软组织分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与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
3.简述女性乳房的淋巴回流/乳腺癌扩散
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注入胸肌淋巴结;乳房上部的淋巴注入尖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乳房内侧部的淋巴注入胸骨旁淋巴结并与对侧乳房淋巴管相吻合;乳房内下部的淋巴管注入膈上淋巴结,并与腹前壁上部及膈下淋巴管相吻合;乳房深部的淋巴经乳房后间隙穿胸大肌注入胸肌间淋巴结、尖淋巴结。
4.简述上纵隔的主要器官及其分层排列情况p81.
上纵隔的主要器官由前至后大致分三层:前层有胸腺,左、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中层有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膈神经、迷走神经;后层有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和胸导管等。
5.简述胃的动脉供应及来源。
胃的动脉供应及来源:胃左动脉:由腹腔干发出;胃右动脉:由肝总动脉或肝固有动脉发出;
胃网膜左动脉:发自脾动脉;胃网膜右动脉:由胃十二指肠动脉发出;胃短动脉:发自脾动脉;胃后动脉:出现率70%,发自脾动脉。
6.前尿道和后尿道断裂引起的尿外渗有何不同?
前尿道断裂:尿液可外渗至会阴浅隙,并向前蔓延至阴茎、阴囊,向上可达腹前外侧壁的scarpa筋膜深面。后尿道断裂:尿道膜部损伤,尿液仅渗入会阴深隙中,并不向外蔓延;尿道前列腺部损伤,尿液可渗入盆筋膜间隙,如耻骨后隙。
7.简述三边孔、四边孔的组成及孔内通过的结构。
三边孔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内有旋肩胛动、静脉通过。四边孔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内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内有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静脉穿过。
8.何谓Luschka关节?其易引起什么病变?
Luschka关节即钩椎关节,由第3~7颈椎的椎体上面侧缘明显向上突起的椎体钩和上位椎体的
相应部位呈斜坡样的唇缘所组成,椎体钩的后方为脊髓、脊膜支和椎体的血管,后外侧部邻接颈神经根,外侧有椎动静脉和交感神经丛。椎休钩常出现骨质增生,可能压迫脊神经或椎血管。
四、综合分析题
1、阑尾炎患者,需作阑尾切除术,请回答:
(1)如何确定阑尾的体表投影?
(2)如何确定手术切口?依次切开哪些结构?
(3)如何寻找阑尾?若在右骼窝内未发现阑尾,应注意在哪些位置寻找?
(4)在何处寻找结扎阑尾动脉?
(5)阑尾穿孔,因体位不当,脓液可能流到哪些地方?
答:
(1)阑尾的体表投影在脐与右骼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2)阑尾切除术可选择通过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的斜切口。经过层次为皮肤、
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和壁腹膜。
(3)阑尾根部附于盲肠后内侧壁。以盲肠前的结肠带为标志,向下追踪可找到阑尾根部。若在右骼窝未发现阑尾,应注意在肝下、小骨盆腔内等处寻找。
(4)在阑尾系膜游离缘寻找结扎阑尾动脉。
(5)附尾穿孔,因体位不当,脓液可能流到:①盆腔内,导致盆腔脓肿;②膈下,导致膈下脓肿:③肝下,导致肝下脓肿;④右骼窝部,导致腹腔内残余脓肿。
2、胆囊炎、胆石症患者需做胆总管探查术,请考虑:
(1)肝外胆道由哪些结构组成?
(2)胆总管分为哪几段?
(3)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常在哪一段进行?
(4)进入腹膜腔后如何寻找胆总管?
(5)切开探查时要注意防止损伤周围哪些结构?
(6)若需切除胆囊,如何寻找结扎胆囊动脉?若发生动脉出血,可指压何处暂时控制出血?
答:
(1)肝外胆道由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胆总管构成。
(2)胆总管分为四段: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十二指肠壁段。
(3)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在十二指肠上段进行。
(4)进入腹膜腔后,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可见略呈蓝色的胆总管,未能确定为胆总管时,可用细针作诊断性穿刺。
(5)切开探查时,要注意防止损伤十二指肠、肝固有动脉、下腔静脉、肝门静脉。
(6)若需切除胆囊,在胆囊三角内寻找结扎胆囊动脉。若发生动脉出血,可指压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肝固有动脉暂时控制出血。
爱燕眼底未名水?胸中*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