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一项研究显示,对比角化黏膜(KM)宽度≥2mm的位点,KM宽度<2mm的种植位点更易发生刷牙不适(BD)、菌斑累积及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炎症。该研究10月16日在线发表于《临床口腔种植研究》(ClinOralImplantsRes)杂志。
研究者搜集年1月至年10月定期复诊、随访的种植患者。基于KM水平,患者分为两组:种植位点KM≥2mm为宽组(Wide组),种植位点KM<2mm为窄组(Narrow组)。临床检查并记录每个种植体颊侧3个位点的菌斑指数(PI)、牙周袋深度(PPD)、临床附着水平(CAL)、探诊出血(BoP)等。随后,患者接受标准化的口腔卫生宣教和清洁装置,并对纳入研究的种植位点周围进行清洁操作。借助视觉评分量表(VAS)记录所有患者的BD程度。
结果为,共纳入80例患者,个种植位点。与Wide组,Narrow组中的种植位点显示较高程度的BD(P<0.)、PI(P=0.)和BoP(P=0.)。
体外生物膜模型提示金葡菌为何与种植体周围炎关系密切瑞士一项研究显示,金*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表皮葡萄球菌(S.epidermidis)能够分别接种到钛表面的口腔生物膜中,因此能够建立一种种植体周围炎的体外“黏膜下”生物膜模型。
该模型揭示了当二者同时接种到生物膜中,S.aureus生长良好,而S.epidermidis的生长受到抑制,这也能解释为什么S.aureus与种植体周围炎关系更密切。该论文10月13日在线发表于《临床口腔种植研究》杂志(ClinOralImplantsRes)。
标准“龈下”(菌斑)生物膜包含口腔放线菌、具核梭杆菌、口腔链球菌、殊异韦荣菌、直肠弯曲杆菌、中间普氏菌、咽峡炎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拟杆菌、齿垢密螺旋体等,同时伴有S.aureus和/或S.epidermidis。研究者使生物膜在羟基磷灰石或钛表面的厌氧环境下生长,64小时后成熟,行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检测生物膜成分,并借助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鉴别生物膜内的两种葡萄球菌。
结果为,两种葡萄球菌分别接种时都能够在生物膜内存活。然而,二者同时接种时,只有S.aureus大量生长,S.epidermidis数量降低到检测极限。与标准龈下生物膜相比,两种葡萄球菌的植入对生物膜成分的质量和数量均没有影响。当两种葡萄球菌分别在生物膜内生长时,二者都能形成各自的细菌菌落,而在S.aureus存在的情况下,S.epidermidis的生长受到抑制。
震动装置或减轻正畸疼痛一项来自美国的研究发现,在4个月的正畸治疗过程中,微脉冲震动装置能够降低总体疼痛得分和咀嚼疼痛。本研究10月23日在线发表于《安格尔正畸医师》(AngleOrthod)杂志。
研究人员对58例患者进行了平行随机对照研究,将患者平均分为2组,试验组使用微脉冲震动装置,每天用20分钟,每次正畸加力后每隔一段时间对疼痛强度进行打分。
结果为,在4个月的研究过程中,两组总体疼痛和咀嚼疼痛程度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和0.。研究人员还发现在换丝的最初阶段,患者疼痛程度最高。
降低患龋高风险人群龋坏程度反复接受抗龋药剂治疗或有效美国一项研究证实,在常规口腔诊疗中反复接受抗龋药剂治疗可减少患龋高风险人群的龋坏程度。该论文10月发表于《生物医学中心·口腔健康》[BMCOralHealth,15()]。
该回顾性观察研究提取了美国一所牙科大学年7月1日至年12月31日在基线期口腔评估中被判定为患龋高风险非缺牙成人患者的电子病历数据。研究者评估并比较了非手术抗龋药剂(如高浓度含氟牙膏、洗必泰冲洗、木糖醇产品)在三类不同使用情况下(从不、单次治疗、在4周或4周以上期间使用达两次)的患者从基线期到下一次完整口腔评估期间新患龋或新充填牙数(DFT增量)的校正平均值,共纳入例随访患者。评估值根据患者和所提供药物的特性、基线期口腔健康状态、随访丢失和随访时间进行校正。
结果为,几乎有一半患者没有接受任何非手术抗龋药剂处理。多数使用抗龋药剂的患者接受了一种以上药剂联合治疗。一次性药剂治疗与未接受药剂治疗的DFT增量相似,增量差异为-0.04,95%可信区间(95%CI)为-0.28~0.21。然而,反复间隔给予抗龋药剂治疗与每3例治疗患者18个月以来有一颗龋坏或填充牙相关,增量差异为-0.35,95%CI为-0.65~-0.08。
上颌LeFortI型截骨术术后上颌窦健康或受影响意大利一项研究显示,上颌LeFortI型截骨术对上颌窦健康有重要影响。术后放射学证据、患者鼻窦炎症状及医源性损伤发生率提示:锥形束CT(CBCT)和鼻腔鼻窦结局测试(SNOT-20)应常规用于术后监测。目前还需更大样本的长期研究以进一步明确术后结果/并发症。该论文10月16日在线发表于《口腔颌面外科学杂志》(JOralMaxillofacSurg)。
该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纳入年1月至年12月接受上颌LeFortI型截骨术患者。纳入标准:治疗前和结束12~24个月后CBCT扫描。排除标准:无CBCT扫描,吸烟,有正颌手术史。主要结果变量是上颌窦容积、黏膜增厚、上颌窦解剖医源性改变和采用SNOT-20测试评估的鼻窦炎症状。
本研究共纳入64名受试者:平均年龄27岁,女性59.4%;总随访时间13~6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2.4个月。术后,1.6%的受试者(术前0%)观察到有中到重度鼻窦炎症状,15.6%(术前3.1%)有轻到中度鼻窦炎症状。其余受试者无鼻窦炎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术后鼻腔鼻窦结局测试评分的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在27.3%上颌窦中发现术后炎症进程影响鼻窦的影像学证据,而术前仅占9.4%。术后Lund-Mackay评分显著增高(P=0.)。术后上颌窦容积平均值减少19%,37%的病例出现医源性损伤。
(以上内容由郭玉娇、陆慧、张翼飞、宝莎娜编译)学会换届口腔黏膜病专委会、中西医结合专委会换届10月16日,在“第九次全国口腔黏膜病学术大会、第七次全国口腔中西医结合学术大会、三大洲口腔黏膜病学术会议暨亚洲口腔黏膜学组会议”期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进行了换届改选。
委员59人:
主任委员:刘宏伟
候任主委:唐国瑶
副主任委员:陈谦明陈瑞扬周刚程斌
常务委员21人,青年委员21人。
委员57人:
主任委员:林梅
候任主委:华红
副主任委员:王文梅李佳瑜周永梅周威
常务委员19人,青年委员18人。
口腔种植专委会换届10月29日,第九次全国口腔种植学术大会暨“西湖国际”口腔种植高峰论坛在杭州开幕,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在本次种植学术大会期间也进行了换届改选。第五届口腔种植专委会委员人,到会名委员选举产生了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常务委员,名单如下。
第五届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
前任主任委员:李德华
现任主任委员:王佐林
候任主任委员:宿玉成
副主任委员:王慧明、邓飞龙、邱立新、宋应亮、陈江、林野、周延民、周磊、施斌、宫苹、赖红昌
常委:40人
(来源:中华口腔医学会)
“发现口腔人的精彩,满足口腔人的需要!”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