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上颌窦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南传菩萨道的解读
TUhjnbcbe - 2021/4/30 19:59:00
北京白癜风治疗是多少钱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210/5218115.html

审法尊者著

思择团队编辑

欢迎流通,广利大众

印度佛教问世近趋二千六百年,开花散叶传播世界,不论是宗教信仰或是学术研究,始终占有独到一席之地。

但这独到一席,若是深究解析,会发现其实是揉合该地方国家文化后,所开展出独树一帜的哲理。只是这哲理,随着年久日远,渐渐被遗忘它的源流,取代之的,是吸收同化后的思路。而此思路,鲜少人思辨:

它是否还接轨古印度的佛教义理?

就举「汉式菩萨道」来说,时下实践的行者,应该是认同菩萨道很殊胜、很伟大,所以发愿想成佛。但如果依考据的史料指出,

当今的「汉式菩萨道」与古代的「汉式菩萨道」,其实是南辕北辙时,是否会觉得惊讶呢?

又如果,史料文献说明,

不论本土当今或古代的「汉式菩萨道」,与「印度菩萨道」,其实是泾渭分明的大相迳庭时,是否又会感到撼动惊奇呢?

基本上,不太会惊奇,因为有国情认知归属,所以认为那是不同国度文化使然。无感于惊讶,是因为有时代认同归属,在同步平行的时间点上、因地随缘制宜之下,法师如此教、法友如此做,深信这就是「汉式菩萨道」的和谐圆融精神,并驾悲智双运的世代传承。

只是如果…假设只是如果,错解了菩萨道正义,并以这错解见地当成修行次第,试问,未来目标真的能成佛吗?

而将错解扭曲的佛法,精勤努力去实践又宣扬,那麽未来感召的果报,是善业或是不善业如地狱四恶道呢?

当然,这个如果,只是假设的如果所以不用惊吓。但如果其实不是假设性的如果,那…我们所认知的菩萨道,是否有必要再重新审慎检视一下?毕竟这有关慧命甚至有关轮回堕哪儿去,所以岂能儿戏小觑。

有鉴于此,推读《南传菩萨道》这本书,让有志成佛者有个方针依循,一窥成佛前的养成教育,到底是哪些范畴施设以及该怎麽正规执行。

而关于《南传菩萨道》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依据南传《佛种姓经》、《行藏》、《本生经》及注疏等共汇成文;属于不可多得的极品串连文献。

此书作者,为缅甸已故的持三藏大师明贡长老(mingunsayadaw-)。此位长老来头赫赫,是佛教史上第六次结集的总编辑,同时也是第六次结集会上,扮演优婆离尊者与阿难尊者的回答双角色(详阅书中作者简介)。

第六次结集现场,位于仰光和平塔

小编今年去缅甸参访第六次结集现场

在第六次结集大会上,明贡长老(右)扮演优婆离尊者与阿难尊者的回答双角色

至于何故要推读,又凭甚麽推《南传菩萨道》一书为圭臬来谈菩萨行道?这个问题将在章节导读中会作说明。

只是在说明前的这裡,要提出一项功德讚叹随喜,是有关原作者明贡长老的部分。

在上一段文中所述,我们知道长老本身是位持三藏者,也知道于第六次结集会上是扮演二位回答者的角色;但可能不深刻的是明贡长老的三藏与结集时的回答,都是完整无漏的"默背"出来。可想而知,长老的佛学领域与串联度是如何深广!

倘若无法意会长老这能力有多超能,那我们可以测试一下自己:在五部尼柯耶中能默背几部尼柯耶?或一部尼柯耶中能背出几篇经文?(四部阿含能默背几部阿含?或一部阿含中能背出几篇经文?)

这答案,应该就不会再解离无感,反而崇敬随喜明贡长老波罗密深厚。??

《南传菩萨道》第一章

1.《南传菩萨道》此书的问世与导读动机?

2.中国已有大乘菩萨道史料,何需再引南传巴利文献参考?

3.南传是小乘佛教,怎能提供汉传菩萨道参考资料?

4.小乘佛教的由来?

5.南传巴利文献,凭着什么提供汉传菩萨道参考?

本章只有一页二面,是作者铭感佛陀、教法、圣弟子僧团后,再提及本书编排是话说从头——自乔达摩佛过去生,最初首次被授记的时间点切入。

探索1《南传菩萨道》此书的问世与推读动机?

此议题分为原作者、中译者、导读者三方面说明。

1.就原作者而言,本书系列编集问世,是应当时缅甸首相乌努先生之邀下成文。至于乌努先生何故会邀请长老立论著书,则未见多再说明;所以不能确定是因当时背景所促?或纯粹只是串连佛史。

2.就中译者来说,原意是希望发愿修菩萨道者得以窥见记载于巴利圣典裡的菩萨行道,而对他们在实践其愿方面有所助益;也希望欲证悟阿罗汉道果者能更了解应当如何修习波罗蜜,再实践之以令其成熟,而早日解脱生死苦海。

3.就导读者立场,此书在华人界是难能可贵的瑰宝之一,内容元素全是围绕在佛陀成佛前的经验为主轴。读了此书,除了瞭解成佛前的准备工作与指标外,更重要的,是清楚原来菩萨是要这样行道。

探索2中国已有大乘菩萨道史料,何需再引南传巴利文献参考?

是的,中国自古确实专以菩萨道自居宣扬,得取保留的汉译经文也侧重成佛前的菩萨行道。

但若提问如题的问题,可以百分百确定二件事:

1.关于世界佛教史基础,肯定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需扩充。

2.关于的菩萨道修行次第,肯定是片面片面所组,并非完整一套系统。

下面将具体地拆解这两个问题:

1.关于世界佛教史基础,肯定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需扩充。

说世界佛教史还需加强,是因为没注意到巴利文献存在的价值与必要。

就如假设有人问:

梵文汉译后的经典,在文字或语意上的翻译是否精确于印度正意?

那这该怎麽回答呢?基本上,这不论怎麽答,都难成权威说服。因为在译成汉文后,于印度梵文的稿源大多都佚失或残缺不全,所以在这情况下,如何还能返查比对而回复确实?

因此汉译经典是否精译问题,梵文是死无对证了。至于巴利文献,那就另外一回事了。

据史料的考证,巴利文献史至少可追溯到西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代。因阿育王派请摩哂陀(梵Mahndra,巴利Mahinda)尊者为首的僧团,带着背诵之三藏前往斯里兰卡驻足并弘法布教。约西元前一世纪末左右,因斯里兰卡内战之故,为确保三藏完整性,遂举行佛教史上第四次结集,并以僧伽罗文字写载于贝叶上成书面。西元五世纪由觉音尊者至斯里兰卡取回文字三藏,并将僧伽罗三藏暨注疏转译成巴利语文书写带回印度(注1)。

尽管有些人对于现存的巴利文献,会有微词指出它是自僧伽罗语转译成巴利语文。但请别忘考量:觉音尊者本身素质,除了原是婆罗门资优生,出家后也是先习印度尚存三藏再到斯里兰卡取完整三藏及注疏;且其亦是印度语言学家之一。

综合以上元素,对于转译回的质疑微词,自然不攻自破。

不过退百步想,即便预设觉音尊者转译成巴利三藏真的有瑕疵,但这瑕疵至少也只是停损于西元五世纪。相较于几近全佚的梵文史料,管窥菩萨道正义,巴利文献势必有引入交会探讨的必要。

公元前三世纪,以摩哂陀尊者为首的僧团,前往斯里兰卡驻足并弘法佈教,除了僧团背诵的巴利三藏,还有佛陀证道的菩提树分支。

2.关于菩萨道修行次第,肯定是片面片面所组,并非完整一套系统。

若以汉传汉译汉文化视角,说菩萨道修行次第已清晰明瞭,何须引入南传文献参考者,肯定对于菩萨道系统只是片面片面认知,并非完整架构出一条理路。

之所以这麽说,是因为若虔奉依于汉式菩萨道之行者,肯定会发现汉译经中的重大矛盾连锁问题。此问题始终悬在那儿未解;即便学者已有试图处理,答案却也缺少佐证的公信力说服。

而此悬案是:

「汉译佛经中的声闻阿罗汉,定义是否相同?可否行菩萨道成佛?」

若说定义相同,那麽《阿含经》裡所说的『我生已尽、不受后有』,该如何行菩萨道成佛?

若说定义不同,那表示《阿含经》是造假之经,所以阿罗汉才能再行菩萨道成佛吗?

或许会举《法华经·化城喻·方便品》说明,最初所说阿罗汉已解脱无生,其实只是方便说,惟有成佛才是终极究竟的解脱无生。因此,阿罗汉还是会、也还要再生,然后迴小向大,行菩萨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只是倘若此论说法能成立,那我们就不得不严谨反思与合理质疑:当成佛后,是否又是另一个其实的方便说呢?

这是依于汉式菩萨道行者,阅藏研究教理教义会遇到的第一道矛盾问题。不过这问题还算小儿科,因为会选择置若罔闻无视《阿含经》所述,只端看不供二乘法的大乘经而立处;甚至认为:《阿含经》毕竟只属于二乘行者才该重视的依循。

当然,若以汉式菩萨道立场,来认知解读这个观点也没错。只是暂置《阿含经》不谈,仅就大乘经与大乘经之比对,那麽,就会看出第二道,也是最重大的矛盾问题:

依《法华经》所说,阿罗汉因迴小向大,所以会有再生(或说阿罗汉只是入深定,当定力退后,将在他方国土成佛)。

依《般若经》(注2)所载,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尽诸有结;也就是连「留惑润生」都不可能了,如何遑论再成佛。

只是同为汉传菩萨道独有的汉译大乘经,内部竟出现互悖之论说法,且更麻烦的是,此二经译者,皆有死前立誓「舌烧不烂」的鸠摩罗什(注3)译师参与,所以更难判别孰是孰非为真言。

而既然同乘的两造共识无法妥协,这「阿罗汉无生或后有」问题也必须解开,那就只能靠第三方提供线索找答案了。

而这第三方文献,须历史平行,同步在大乘佛教初问世时期,所以不可能是藏传而是南传系统。基于此理,引入巴利文献参考,可知何等重要。

又,倘若这南辕北辙的《法华》《般若》二系统,教理教义灰色地交代含糊不清,那谁知道最后会通上通下,或通哪?所以引入巴利史料三方对照,是爲解决问题而来。

探索3南传是小乘佛教,怎能提供汉传菩萨道参考资料?


  

这是非常好的「两个」问题,蛮值得探讨。


  

事实上,自汉朝引入佛教千百年来,若非今日拜科技网路所赐,能全方位搜资索料查证,真不知,华人佛教徒还要成为无辜者多久?


  

我们就先来谈谈「小乘」之词的出现时间与其意含,再说说是否有立场、资格提出菩萨道史料参考。

在这之前,请容先简载部派佛史为前导。

最初,自佛灭的首次结集后一百多年内,佛教僧团是和谐相安无事的;至少台面上,南北所传承的《律藏》是这样记载。


  

佛灭一百多年后,由于戒律问题,发起第二次结集;这在南北所传的《律藏》也同样有此记载。而对于出现戒律违犯问题,大多归因于地区、种姓、语言、风俗、文化等时空背景交错的各别差异所致。


  

由于各别差异,于第二次结集后、第三次结集前,僧团起了化学变化,化出上座部与大众部二大对立母系统。随时光荏苒、地域扩展,二母系统亦因诸多各别差异,内部间也再再分出数个独立子系统。


  

独立的诸子系统,其立论点都有独到存在价值,所以即便一代枭雄阿育王也难判离合对错问题。索性,与其终日相见论法不休,不如天各一方宏扬己论,分出九个僧侣团队,在印度境内外不同处,弘法佈教直至今日。


  

阿育王时期,九个出使团弘法地图

回溯南北传部派立论沿革文献(注4),可以明显发现,传法过程因地区、种姓、语言、风俗、文化等背景各别差异,从最初只能以声闻身分为解脱轮迴的思想,衍生到后来有多项自主权选择。也就是除了声闻弟子外,亦能自主选择以独觉或正等觉身分解脱。

但不论是选择三项中的哪一种解脱,都只一次性就终极轮迴了──这观点在南传系统是有明文记载的(于本书第二章内文将会看到);且大乘《般若经》也是这麽认为(注5)。

三类觉悟的圣者:圆满自觉者、辟支自觉者以及声闻觉者。

详见《南传菩萨道》第二章

既然巴利文献记载部派佛教,就有选项成佛一说,何故还灌「小乘」封号?
  


  

这问题的答案,应该要先反问说南传是「小乘」,而自诩尊处为「大乘」的信仰行者,自己怎麽说?


  

当然,估计自「大乘」信仰者之处所得到的答案,大多会很官方说法。例如,祖师大德都这麽说;中国史记都这麽写;身边法师或师兄师姐都这样传达…只是对于这样的都、都、都、官腔答案,能以公信力说服人吗?

或者换句话问更深刻的,这答案或佛法知见,是依法或是依人?


  

若是依法,那麽何故答不出「南传亦有成佛论与成佛行者,但却贬抑是小乘」?若是依人,那麽是否相悖「依法不依人」之理?这样算不算是正信中的迷信呢?


  

这些问题对于一位明理者来说,为了佛教或为了自己慧命波罗密,他会开始着手调查,客观审慎检视由来已久的约定俗成,到底为积非成是,或实事求是。

而您,是那位明理者?或正信中的迷信者呢?

「小乘佛教」的由来


  

大家或许知道依大乘佛教立场,将声闻与辟支佛划分定义为小乘;也知道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就是被定义为小乘佛教国家。但可能不知道的是,小乘的意涵不只是贬抑成大小的「小」这麽单纯;甚至说出真相可能都会令人髮指,而再深切指出后,难说不会惊讶转惊吓的后怕可能。

「小乘」的梵文??????,Hīnayāna(英文Hinayana)。

Hīna的意思,是形容劣等的,低级的,可鄙的,卑鄙的,恶劣的。

Yāna指的是交通工具,舆,马车,行走。

Hīna+yāna在古文汉译为小乘,实质上是暗渡成仓被包装了。因为印度原语的这个「小」,是带有强烈浓浓的鄙视意味。

它不是以专指大小的小Cullaorcū?a(注6)来组合yāna成Cullayāna或Cū?ayāna,而是以Hīna+yāna而立论说称谓。此点,就很吊诡了。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同样是指「小」的这二个梵文单字,套用于父亲最小的弟弟,那是该用纯粹只是大小的小/Culla,或是带有卑鄙劣等意涵的小/Hīna来称谓自己的「小叔叔」呢?


  

忖思明辨,佛教原梵语字是用Hīnayāna而非Cullayāna不是很吊诡吗!而若精确翻译Hīnayāna成汉文语意,按中国旧时定义,应是要翻为劣乘、卑乘或贱乘。如此才能信达却不雅的还原印度原语正义──这是华语该知道的真相,也是翻译者对华人佛教徒的尊重。

而至于印度经文何故会用Hīnayāna一词来定位声闻与辟支佛?这是因为又牵扯到佛教在印度本土转型的背景──同时也是印佛史上的悬案之一。

我们姑且就暂以汉传与藏传所熟知的「千部论主」之一的龙树菩萨,为指标分水岭切入。

1.在龙树菩萨前的印度佛教,二母诸子的部派系统,始终是串出现于历史上,以结集后所载的经、律(尼柯耶、阿含/阿笈摩;巴利律、五广律)为主轴。依个人意愿自主,选择要以佛陀、独觉或声闻,量力择一身份,止息轮迴。


  

2.在龙树菩萨后的印度佛教,则偏取横空出世,兼具自体出入的经、律(大乘经、菩萨戒)为主轴(注7)。强调唯有行一乘道(菩萨道)成佛,才能轮迴断捨离。


  

3.龙树菩萨在世时,则是位处承先启后的中间期,或说是变革继往开来之初。


  

汉传佛教对龙树菩萨应该相当熟悉,但对其生平却不一定深刻;因为记载有关龙树菩萨的个人资料是少得可怜。在藏传文献介入时,只能靠鸠摩罗什译师与大唐玄奘大师的《龙树菩萨传》、《西域记》中管窥,然后脑补投射想像。


  

平心而论,从文史而非野史来看,龙树菩萨真的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除了原是吠陀学者,入佛教后得“千论之主”美誉;同时也是一代思想家,为后来中观宗始祖。

但,却不完全是一位成功的改革者,只能说是滥觞推手。因为龙树菩萨欲新创独立大乘僧教团,改原佛所制的袈裟格式、以及改授受戒律等,但未受当时佛教徒青睐,所以失败告终(注8)。


  

虽然龙树菩萨变革未果,但从其所出的立论著书,如:《中论》、《十二门论》为线索,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

或许龙树菩萨反感当时的僧团教义、修行着重在个人解脱上,所以提出成佛解脱立场。但无论如何,龙树菩萨也未曾否认或鄙视由声闻众所结集下传的经典。

因其所造之论的基础,是引述《杂阿含经》要义再结合般若精华,架构出中观立场。而这中观思想的验证方法学,是汇整自最初原始佛教的「人无我/法无我(南传析空观)」,到一切有部的「人空法有」,以及般若「人法俱空」之说,而提出「空有即中」。


  

只是在龙树菩萨后的宗派,成佛观念渐渐转向理论思辨延伸;对于立论可证的方法,也如玄学般交代不清。

就举「瑜伽行唯识学派」来说,虽依据的根本经论是《解深密经》与《瑜伽师地论》(注9),但对于架构起的完美高塔思想,其原始佛教根本地基是含糊点出,甚至跳跃不谈。所以只要被问一句:「转识为智怎麽转、怎麽证?」答案便叽叽磨磨鬆动了。

因为立论建构不是以实修法为基,所以只是空谈假设。


  

持平假设,龙树菩萨前后时期,当初立宗成派的诸论说,应是平行共构在有实修法的基础上谈成佛。之后由于根本佛教思路背景相同,所以就简略带过直谈自身宗派如何成佛的立论点。

只是再到更后来,传承到的后人就直接越俎代庖根本佛教,只谈殊胜一乘道成佛观,说这是佛陀说法本怀;甚至讹将原始佛教中的声闻与辟支鄙贬为非我族类之印度贱民般(注10)。

就这样,不见初期大乘经中的「小乘」一词,便出现对立问世多所使用。


  

这种以讹传讹的方式…所以在标题开头便提到:「自汉朝引入佛教千百年来,若非今日拜科技网路所赐,能全方位搜资索料查证,真不知,华人佛教徒还要成为无辜者多久?」


  

其中,所谓的无辜者之无辜处,是指拿到印度讹误资料洗脑后,竟以凡夫立场连声闻、辟支都敢贬抑不屑。若这邪见再不调除,今后不善果报不知要消多久或怎麽消了。


  

当然,或许有汉式菩萨道的大乘行者,会指证历历许多大乘汉译经明明清楚记载有「小乘」一词出现…

我们姑且焦点不放在经中出现的「小乘」原用语是Hīnayāna或Cullayāna。而是对于提出指证者,可能自己要先处理当代同为汉传佛教的佛学泰斗,印顺法师的论点:

「大乘是佛说,大乘经非佛说」。

为了自己慧命与业力着想,要花点儿时间下点儿功夫,研究研究印顺法师何故会有此一说。

南传巴利文献,凭着甚麽提供汉传菩萨道参考?

是的,这一个应被关切与重视的问题!南传文献凭甚麽立场,提供汉传经典或汉式菩萨道参考呢?就凭三点:


  
  

1.凭自佛灭后的六次结集,巴利文献较完整被保留。

2.凭至今南传系统下,仍大有以佛所制的戒为师,行菩萨道者。

3.凭架构是以根本佛教为基础而非空成佛理论。


  

第1点,已在上文中交代,于此不再赘言。


  

第2点,可自行上网查证于三个南传国家或是南传华人僧团,是否真有行菩萨道欲成佛者。此第2点若非属实,欢迎批评指教;若查证为实,请反思同说是行菩萨道,怎麽南北传标准与操守,落差竟是如此极大如天与地之别。


  

第3点,则要再补充的是:建造一栋房子若是没有地基,即便楼层设计再美轮美奂,那也只是虚无飘渺的幻想。

初始大乘佛教理论,可以明确看到它是建构在根本佛教立场所开展的思想。只是来到中土,变质成只谈大乘理论,弃置捨了根本佛教立场,结果成了名符其实的隔空筑楼。


  

这种转变,从某个角度来说,印度时期的大乘,因是接轨佛教根本而拓展,所以属于佛教一环,因此可敬称为「大乘佛教」。

但传承到中国后,若是置捨了根本佛教思想只谈成佛论,那麽它只能称为「大乘新宗教」而非「大乘佛教」──因为思想是横空出世、无中生有的。

基于这理路,为了顺利成佛,华人中的欲修菩萨道者应溯源血脉起点。


  

而大乘佛教的思想血脉是来自原始佛教共构,原始佛教的纪录是散在诸部派的《阿含经》与《尼柯耶》。而若以汉译《四阿含》着手,除了要处理当初梵文汉译精确与否的问题外,还须兼具处理数部派个别思想问题,因为四部《阿含经》是由四个不同时期与派别单一保留传下(注11)。


  

但倘以巴利圣典切入,则繁琐过程简化许多,因铜鍱部所留的《巴利三藏》是一气呵成、一线成型未有散落,且自佛灭至今,持《巴利三藏》的部派僧团于历史上,血脉传承始终纯淨未断尚存(即南传佛教)。


  

基于传承未断、文献保留完整、禅修实证法尚有,以及纪实印度佛教自盛到衰与变革经过,此等诸理由,南传巴利文献足以匹配汉传菩萨道参考与指标。

注1有关觉音尊者生平与取经事蹟,据《大王统史》节录白话如下(详阅《大王统史》第三七章·偈诵至):

(1)未入佛教前,为婆罗门资优生,通吠陀学、晓工巧明、精于辩论、梵语文学家。

(2)出家后,依戒师离婆多长老修学而通达三藏。但由于没有三藏各种注释,遂前往斯里兰卡取经。(主因时值印度大乘佛教兴盛,提倡用梵文,而巴利语佛法在印度已不流传,多数遗失;所幸此前的三藏及注释早已传入斯里兰卡完整保存)

(3)为取得已被译为僧伽罗语三藏暨注释,先从僧护长老修学僧伽罗语注释及上座部教义系统,后再徵求僧团首肯能许为圣典作注释,并再由僧伽罗语转译为摩揭陀语文。

(4)僧团为考核评比觉音尊者能力称级与否,便以二偈诵令其注释成文。觉音尊者便将三藏与注释整合,造下后来成为精闢隽永的《清淨道论Visuddhimagga》一书。

(5)僧团长老见觉音尊者付梓的《清淨道论》,美誉称其:「毫无疑问,这就是弥勒」。同时交予三藏与注释,更令安住根陀迦罗寺专心研究,将所有的僧伽罗语注释全译为原始的摩揭陀语,带回印度。

注2《小品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初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掘山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如调象王。所作已办捨于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解脱心得自在。唯除阿难‥‥』

注3《高僧传·卷第二》页14、倒数第六行;『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

注4参阅南北传《广律》、《大王统史》、《岛史》、《大毘婆沙论》、《十八部论》、《部执异论》、《异部宗轮论》、《异部宗轮论讲述》、《大唐西域记》、《南海寄归内法传》等。

注5详阅《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释提桓因品第二、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今节录当中二段记载:

(1)『‥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今应当发。若人已入正位。则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已于生死作障隔故。』(按:「正位」是指至少证入初道初果以上。)

(2)『‥菩萨发大庄严乘。于大乘以空法住般若波罗蜜‥不应住须陀洹无为果。不应住须陀洹福田。不应住须陀洹乃至七往来生死。不应住斯陀含无为果。不应住斯陀含福田。不应住斯陀含一来此间当得尽苦。不应住阿那含无为果。不应住阿那含福田。不应住阿那含彼间灭度。不应住阿罗汉无为果。不应住阿罗汉福田。不应住阿罗汉今世入无馀涅槃。不应住辟支佛道无为果。不应住辟支佛福田。不应住辟支佛过声闻地不及佛地而般涅槃。不应住佛法。利益无量众生。灭度无量众生。』(按:「不应注佛法」是指不应住觉悟法而修习菩萨道。)

注6Cullaorcū?a小的,未成年人(snior)。

注71.说横空出世;是因为交代不详:何处取此经律?何人书写立字留传?何故未见菩萨戒制戒因缘与仪轨?何以经文体过于冗长,且词藻较佛世华丽?何…等。

2.说自体出入;就经文部分,阿罗汉是否后有,《法华经》与《般若经》就说法不ㄧ。就戒律立场,诸版本菩萨戒与广律比丘戒相较,除多有衝突外,亦未见优越高竿于声闻僧尼戒;特别怪哉处,是立论凌驾辟支声闻之菩萨,其戒竟只偏向是居士朝淨行范畴,不见何处有过出家声闻戒之处。

注8《龙树菩萨传》:「思此事已,即欲行之。立师教戒,更造衣服,令附佛法,而有小异。欲以除众人情,示不受学,择日选时,当与谓弟子,受新戒,着新衣。」详阅《大正新脩大正藏经》第50册、页。

注9《解深密经》唯识学派与如来藏学派主依据之重要经典之一。此经以「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提出三性、三无性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最深奥论点之一。

《瑜伽师地论》旧译《十七地论》,为瑜伽行派根本大论,亦为大乘佛教瑜伽行者修行所依循的根本论典。此论由五类主题共组,分别为:本地分、摄抉择分、摄释分、摄异门分、摄事分。其中以本地分为核心,馀四分是本地分的详述;而摄事分则是解释《杂阿含经》。

注10如无性菩萨所造的《摄大乘论无性释》:「菩萨现观证得自他平等法性。成熟有情加行无绝。声闻现观分别自他。唯修自利不修他利。生差别中菩萨现观。于如来家法界中生。是佛真子。如轮王家生有相子。非如声闻同于下贱无智婢子。」

注11阿含āgama,又译作阿鋡、阿含暮、阿笈摩。为部派佛教依循的根本经典,构成了部派佛教时期的经藏。近现代佛教史学者重新定位《阿含经》为佛教原始圣典。汉译《四阿含》与所传承部派如下所示:

《长阿含经》法藏部所传

《中阿含经》说一切有部之某派所传

《杂阿含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所传

《别译杂阿含经》所传部派未有定论

《增一阿含经》 可能为大众部末派所传

《南传菩萨道》第二章

这章有许多专有名词释义,内文主要是以四大主题简述介绍,渐层深入指出佛陀出世是有多珍稀。此处导读依书中大黑体字标题略说重点。

<菩萨>

菩萨即菩提萨埵之略称(梵语:????????????bodhisattva;巴利:?????????bodhisatta)。

菩提(bodhi)为觉悟,至高知识之义。

萨埵(sattva;satta)译为有情,众生或生物(原意为执着或执取)。

菩提+萨埵=发愿或渴望觉悟四个道智的有情众生。(ThnamgivntoabingwhoaspirstoBodhiorEnlightnmnt)

书中这一节,提到有三种菩提能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个道智,分别为三藐三菩提、辟支菩提、声闻菩提。而对于这三种菩提的当中一种有强烈善欲想要证得者,则称为菩萨;如三藐三菩萨、辟支菩萨、声闻菩萨。

此中「四个道智」,是指十六观智中的第十四个道智。道智分为须陀洹道、斯陀洹道、阿那含道与阿罗汉道,主要的功能是断烦恼。而欲证得此道智,就必须以毗婆舍那业处自「名色分别」起修。

「一切知智」,为三藐三菩萨于证得阿罗汉道智时所独具一同生起的智,此智不共辟支菩萨与声闻菩萨。

这裡有趣的地方,是书中明列出对三种菩提其中一种有强烈善欲想要证得者称为菩萨。但在实际观念与运用中,说到「菩萨」,似乎都侷限或专属三藐三菩萨,并未泛指辟支菩萨与声闻菩萨。

<三种未来佛(菩萨)>

就三藐三菩提而言,源于根器特质的个别差异、积累波罗蜜成熟的时间迥异,在证得第四道智与一切知智前,可分为三类型菩萨:智慧型、信心型、精进型。

就声闻菩提而言,亦可分出三种:上首声闻菩提(aggasāvakabodhi)、大声闻菩提(mahāsāvakabodhi)[1]、普通声闻菩提(pakatisāvakabodhi)。此期佛世时,包含双上首声闻在内的八十大声闻,至今已不再有,只有普通声闻菩提还能证得。

<三类菩萨差别的原因>

这裡主要是再探菩萨之所以分三类型,是缘于授记时依个体自身的素质能力而划分。请留意「授记」这个关键字,稍后之文(及第三章)会再出现。

<菩萨的任务>

这节提到授记前须累积许多功德,单靠"发愿"却累积不到至少八个条件的功德,即便真的遇到一尊佛也无法得到授记。而授记前的八个条件功德中,以「至上愿」这一条最为关键,因为它启迪授记后菩萨的「波罗蜜思择智」,以及证阿罗汉道成佛时的一切知智与大悲定。

<菩萨的道德素质>

慈悲慈悲,慈与悲是二个不同的概念。慈是予乐或是祝福,展现出无瞋恨的状态;悲是拔苦或是不忍见他人受苦,展现出不残忍之貌。

荡涤在生生世世轮迴觉悟路上,撑起菩萨慈心悲悯于众生的誓愿,是来自于无私的忍耐(忍辱)为根基。文中虽仅几段话架构,但却语重心长的点出菩萨是如何的慈悲为怀与坚忍不拔。

<圆满波罗密时不常住于天界>

<波罗密与海洋比较>

<菩萨不会感到极端痛苦>

这节需留意的地方,是除了文中所提:菩萨为众生福祉而累积波罗密成佛却不感到极端痛苦外,其实也是为甚麽有些人在过去的佛前,请求授记却得不到首肯记别的原因。

<圆满波罗密需要漫长的时间>

本节除了未来普通声闻菩萨外,所有带有头衔者在证道果前的过去世,都是须先得到授记。于授记时,该佛陀会告知未来会在何时何处与何背景文化下证四道果。

1.三藐三菩萨:

智慧型:四阿僧祇十万大劫

信心型:八阿僧祇十万大劫

精进型:十六阿僧祇十万大劫

2.辟支菩萨:二阿僧祇十万大劫

3.声闻菩萨:

未来上首声闻菩萨:一阿僧祇十万大劫(如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于过去的Anomadassi佛授记)

未来大声闻菩萨:十万大劫(如八十大弟子,于过去的Padumuttara佛授记)

未来普通声闻菩萨:一世~十万大劫内

<佛陀>

根据南传文献,佛陀与佛陀之间只出现于三世没有十方,所以二佛是不同时出世于同一世界时期。

其原因如《弥兰王问经》所述[2]:

1.「此十千世界乃负荷一佛之世界,彼仅有负荷一如来的功德。若有第二佛出现,则此十千世界不堪负荷,彼将震动、动摇、弯曲、倾折、下倾、离散、破坏、分解、毁灭。大王,譬如一小船只能运载一人渡彼岸,若只一人登船则平稳;若有第二人如第一人之年龄、容色、寿算、肥瘦及一切大小的肢节,若彼也登船‥‥它会震动、动摇、弯曲、倾折、下倾、离散、分解、破坏、毁灭及沉没水中。」

2.「大王,此十千世界乃负荷一佛之世界,彼仅有负荷一如来的功德。若有第二佛出现,则此十千世界不堪负荷,彼将震动、动摇、弯曲、倾折、下倾、离散、分解、破坏、毁灭亦复如是。大王,譬如有人随欲进食满至其喉,虽已餍足、满足、饱满、无隙、疲倦及如木挺直而不能曲,若再进食如是之多‥‥彼将(撑)死。」

3.若有两个正等正觉佛同时出现,其会众间将兴起诤论,言『你们的佛』或『我们的佛』,彼等将分为两派。大王,譬如两个有威势之大臣各有*属将起诤论,说『你们的大臣』或『我们的大臣』,彼等将分两派。

4.若二正等正觉佛同时出兴,则佛为最尊、佛为最长、佛为最优、佛为最卓绝、佛为最高、佛为最胜、佛为无等、佛为无等等、佛为无比、佛为无匹配、佛为无双之语则为虚妄。

5.诸佛世尊的自性、实性:唯一佛出兴于世。何以故?因全知智之佛的伟大德性;一切其他出间的伟大者也是唯一。

大王,地伟大,它是唯一;

海伟大,它是唯一;

须弥山王伟大,它是唯一;虚空伟大,它是唯一;

帝释是伟大,它是唯一;魔伟大,它是唯一;

大梵伟大,它是唯一;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佛伟大,于此世间他是唯一。

凡彼等出现处,更无他人馀地。如是,大王,唯一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佛出兴于世。」

而辟支佛与辟支佛间,则无此不同时出现之常法。

<佛陀的任务>

觉者有三类:自觉觉他、独觉、被觉。

成就自觉觉他佛的使命任务有五项:

1.无师自通觉悟四圣谛

2.教导受教者之苦圣谛(名色分别智)

3.教导受教者之集圣谛(名色之缘/缘摄受智)

4.教导受教者之灭圣谛(四个果智)

5.教导受教者之道圣谛(思维智~四个道智/八正道)

独觉,亦是无师自通觉悟于四圣谛,但却不具足教导受教者如何觉悟的能力。

独觉佛或许会剃度人出家为沙门,但却无法如自觉觉他佛一样有一切知智的能力,制定数百条止息烦恼朝向解脱的沙门戒。

独觉佛也会说法,但说的是共世间的「等正行」(ābhisamācārika)[3]善法;像是布施、持戒(五戒、八戒)、禅修(如此平静地向前走、向后退、看、说等)。

独觉佛无法如自觉觉他佛一样,能对受教者说出四圣谛的解脱法。

声闻,只会出现于自觉觉他佛的教法期内;因为声闻是被觉者,或说是自觉觉他佛的学生。

<省思佛陀的稀有出世>

这一节开始,真的值得省思品味何故说「佛陀」是难得与稀有的。他的稀缺原因,其实是打从「授记资格」就开始算起的。

由于知道这门槛困难度,与越过门槛后的生生世世艰辛轮迴真相,所以在南传佛教国家的大多佛教徒会认份务实,量力评估自己程度能力,选择以声闻定位止息轮迴。

当然,在南传佛教中也真具素质相当雄厚者存在,他们期以老师的定位终结轮迴,于此是随喜的,但毕竟这类型的人数真的不多。

<没有譬喻可以形容波罗密>

<即使欲成为菩萨也是非常艰难的>

就目前南传系统来说,「菩萨」这一词似乎已是专指被授记未来将成佛之有情,只有在授记后才能称为菩萨。从菩萨到成佛前所累积的善业之举,称为「菩萨道」。

对于尚未被授记前的有情众生,基本上是没有什麽特别称号,如果硬要挤出个名字,那应该是称"授记道"──累积被授记的资格。

授记,须至少具备以下八个条件才能成立:

1.必须是人身(三因结生);

2.必须是男性(男根色);

3.波罗密已圆满至足以在那一生可证得阿罗汉果(但停止于行捨智);

4.遇到一尊在世的正等觉佛;

5.是一位相信业果的沙门梵志,或佛教中的比丘。

6.拥有四禅八定与五神通;(按:有四禅八定不一定有神通,但有神通肯定具备四禅八定;因神通是由四禅八定修练十四驭心法而发)

7.即便牺牲自己性命也要修波罗密的非凡诚意精进力;

8.极强之善欲想要证得佛果。

八个条件必须同时具足,缺一条就失去授记资格。

对于发愿想成佛的佛教徒,目前已经没有机会被授记了,因为少了第4项的条件;所以想要被授记,最快也要等到弥勒菩萨出世成佛时。

或许有佛教徒会质疑,凭甚麽或如何知道过去是否已曾被授记过?这一点,在本书的第八章「十八不生处」就有线索可寻解答了。

当然,有些佛教徒或许是男性、也具足四禅八定等能力,那麽再修神通或毗婆舍那入门的「缘摄受」,看看过去世有没有投生过十八不生处,那答案自己就会明瞭了。

虽目前八个条件已无法全都具足,但如果一位佛教徒有非常强烈的善欲势必要成佛,那麽现在还是可以累积上述授记道的前七项波罗密,直到弥勒菩萨出世。

因为在授记的那一世之前,是没有性别、天人与人、以及必须是沙门梵志或比丘的限制。而禅定与神通还有观智,也因为目前此期佛法与修法尚存于僧团中,所以仍有机会自此时开始累积──累积四禅八定到发神通、累积观智到能证阿罗汉但停于行捨智。

但如果「非常强烈的善欲势必要成佛」其实只是一句口号做作模样说说而已,或对成佛善欲没有那麽的极强极深,那就不用考虑累积授记道的资格条件。只要加强能走完十六观智的能力即可。

事实上,当禅修者以正统方法修到缘摄受后的思维智阶段,大多都不太想轮迴了,只有极少数中的极少数之极少人,会在生灭与坏灭随观之后还想等到未来佛出现。而这极极极少数如恒河沙中之一粒者,若非先前过去世已被授记过,就是极强烈的善欲撑起等未来佛出现授记。

<让这「佛出世之第九时期」有成果>

八个不幸的时期就是古汉译的「八难」。文中八个不幸时期是引自《增支部》第八集、廿九经;于书内亦已分别释义,所以在此仅针对第四、五、六、七、八条进一步引《增一阿含》《中阿含》经文[4]探讨。

《南传菩萨道》:四、『生于无想有情天(asa??āsatta-bhūmi),这是一个不幸的时期,因为这裡的生命不可能修善法。由于他们没有耳根,因此连听闻佛法也不可能。(在《胜者庄严疏》裡,无色界也包括在内。)』

《增一阿含》:『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然,此众生在长寿天上,不闻不睹,是谓:第四之难也。』

《中阿含》:『生长寿天中』

补充:

1.投生于初二三四禅的色界梵天人,业报体只现眼根、耳根、命根与意根,所以能见佛陀、听闻佛法、随闻思维入观因而证道果。但投生与第四禅广果天平行的无想梵天人,一期寿元最久五百大劫,而终其一生没有任何心识,唯有命根色(命根九法聚)存在。所以经典记载无想有情如同石头。

2.至于空识无非四无色梵天人,因色蕴都没有了,所以无法见闻佛陀与佛法。但值得留意的是:此条不幸,是专指凡夫投生至无色界,而无法听闻佛法证道果,导致轮迴流转绵绵无尽期。

《南传菩萨道》:五、『生于遥远的部落,这是一个不幸的时期,因为生在这个地方没有机会接触到比丘、比丘尼及其他的佛弟子与信徒。这裡的人民都很落后与缺乏知识,因此他们不能修什麽善法。虽然他们有耳根,但是却没有机会听闻佛法。』

《增一阿含》:『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然,此众生在边地生,诽谤贤圣,造诸邪业,是谓:第五之难。』

《中阿含》:『生在边国夷狄之中,无信无恩,无有反复,若无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谓:人行梵行第五难、第五非时。』

探讨:

很明显,《南传菩萨道》这一条是针对投生在无佛法僧伽的地方,以及民智未开的领域。而《增一阿含》[5]给的讯息,是生边地者会诽谤贤圣、造诸邪业。这造诸邪业还能理解,但「诽谤贤圣」放在这条,就蛮吊诡了;到底边地无佛法或是有佛法?

1.1  若说边地无佛法,那如何有佛教"贤圣"概念认知,进而「诽谤贤圣」?

1.2  若说边地有佛法,那被诽谤的"贤圣",指的是佛教中的谁呢?

《南传菩萨道》:六、『生为一个持有「定邪见」(niyata-micchadi??hi)之人;这是不幸的,因为即使持有定邪见的人生于佛陀出现的国度,法音之吼不断响遍全国,他也不能听闻与修习佛法。』

《增一阿含》:『若复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众生在于中国,虽复六情完具,无所缺漏,然,彼众生心识邪见:无人、无施、亦无受者,亦无善恶之报,无今世、后世,亦无父母,世无沙门、婆罗门等成就得阿罗汉者,自身作证而自游乐。是谓:第七之难也。』

《中阿含》:『彼人尔时虽生中国,不聋、不痖(哑),不如羊鸣,不以手语,又能知说善恶之义,然,有邪见及颠倒见,如是见、如是说:

「无施、无斋,无有咒说,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报,无此世彼世、无父无母,世无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是谓:人行梵行第七难、第七非时。善恶之义,是谓:人行梵行第六难、第六非时。』

补充:

1.Niyata:确信、确认、不变的;rstraind,boundto,constraindto,sur(astothfutur),fixd(initsconsquncs),crtain,

assurd,ncssary。

Micchā:不真实、谎言、错误的;intrchanging,sparat,opposit,

contrary。

Di??hi:见(对于事物的看法、意见)、见解、教条,理论,信念;viw,blif,spculativopinion,insight。

Niyata-micchā-di??hi:坚信错误的知见、定-邪-见。

2.见,可分为正见与邪见。据《中部四十大经》[6]所述:

(1)『什麽是邪见呢?「无布施,无供养,无供物,无善作的、恶作的业之果与报,无此世,无他世,无母,无父,无化生众生,在世间中无正行的、正行道的沙门、婆罗门以证智自作证后而宣说此世、他世。」比丘们!这是邪见。』

(2)『什麽是正见呢?比丘们!我说这正见有二种:比丘们!有具烦恼、福分、依著之果报的正见;有圣、无烦恼、出世间、道支的正见。

什麽是具烦恼、福分、依著之果报的正见呢?「有布施,有供养,有供物,有善作的、恶作的业之果与报,有此世,有,有父,有化生众生,在世间中有正行的、正行道的沙门、婆罗门以证智自作证后而宣说此世、他世。』比丘们!这是具烦恼、福分、依著之果报的正见。」

什麽是圣、无烦恼、出世间、道支的正见呢?比丘们!凡圣心、无烦恼心、具足圣道、修习圣道者的慧、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道支,比丘们!这些被称为圣、无烦恼、出世间、道支的正见。』

简单来说,邪见就是因谬论而不相信善恶业力、无缘起观念,或不相信世间有能証四道果之人,都是一种邪见。与邪见相反的论点,则是正见;正见又分为世俗正见与出世间正见二种。

(3)甚麽是定邪见?未来果报又是如何呢?经典中常提到的邪见有三类:

a.空无见(natthika-di??hi):此见否认人死后还会以任何形式存在,因此不承认业有善恶。

b.无作用见(akiriya-di??hi):此见认为业是不能产生果报的,认为一切业都是无效的。

c.无因见(ahtuka-di??hi):此见认为没有污染或淨化有情的因缘,所以该有情是由于偶然、命运或需要而被污染或淨化。

若这三类错误见解充溢于生命历程,至死前都坚固这其中之一的信念,那麽身终命坏后,将直接投生于地狱至少一大劫的时间;因为这就是所谓的「定邪见」。

在我们生活周遭,会遇到也许是因为无知、也许是因为未知,导致对人事物的看法、见解、观念错误不正并坚持。但我们这不能说这就是「定邪见」;只能说是邪见或错见。因为对于无知或未知者,只要给予合理的说法、数据、教育或实验求证等,这些谬论错见就能鬆动调整改变了。

只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于对未知或无知者提出靠谱证据后,其仍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这,真的令人相当哑口),但也不能说此就是定邪见,因为定邪见是针对死前都坚持着断灭思想而说;所以对于这种执念己见无视数据者,只能说是属于蒙昧愚痴的邪见。

《南传菩萨道》:七、『生为五根不具足之人;这是不幸的,由于过去世的恶业,他的「结生心」(pa?isandhicitta)缺少了三个善因,即无贪、无瞋与无痴(ahtukapa?isandhika,无因结生)。因此他的眼、等五根不具足。即使他生于「中国」,也没持有「定邪见」,但是由于五根不具足,他不能得见圣者,也不能听闻与修习他们所教的佛法。』

《增一阿含》:『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众生生于中国,又且六情不完具,亦复不别善恶之法,是谓:第六之难也。』

《中阿含》:『彼人尔时虽生中国,而聋痖(哑)如羊鸣,常以手语,不能知说』

补充:

1.导致五根不具有二种可能,一种是先天性的无因结生心;一种是后天性的毁坏业(upaghātakakamma)出现。

若是无因结生(涵盖二因结生),此期生命不只无法证得任何道果,甚至连禅定都无法证得。而后天性因不善业现前所致的五根不具,则没有证禅定、道果等问题;顶多是不能出家授具足戒。

《南传菩萨道》:八、『生于没有佛陀出世的时期;这是不幸的,因为在这段时期,即使人们生于「中国」、五根具足与持有正见(即业报智),也没有机会修习戒定慧三学。』

《增一阿含》:『复次,如来不出现世,亦复不说法使至涅槃者,又此众生生在中国,六情完具,堪任受法,聪明高才,闻法则解,修行正见:便有物、有施、有受者,有善恶之报,有今世、后世,世有沙门、婆罗门等修正见,取证得阿罗汉者。是谓:第八之难,』

《中阿含》:『彼人尔时生于中国,不聋、不痖(哑),不如羊鸣,不以手语,又能知说善恶之义,而有正见、不颠倒见,如是见、如是说:

「有施、有斋,亦有咒说,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是谓:人行梵行第八难、第八非时。』

补充:

1.出生于佛陀出世前是一种遗憾,因为没有解脱的觉悟法可声闻;生于佛灭后也是一种遗憾,但遗憾是可以少一半。现在或许已没有佛陀了,但佛法还留在人间。

据巴利注解书所示[7]:佛陀的解脱教法会住世五千年,五千年后才式微凋零;目前才过二千五百多年,所以还是有机会能证道果(不过证道果的方法学前提,是需按《三藏》所载的方法,而非无师自通,或不知从何传承而来的修法)。

附注

[1]大声闻参阅《增支部》、第1集、经~(An.1.~)

[2]《弥兰王问经》卷下、难问第六品、第二「二佛不同时出世」。

[3]等正行ābhisamācārika指督促身三业、语四业的增上清淨正行。

[4]《增一阿含》42品1经[佛光本经/8法](八难品)(庄春江标点)《中阿含》经/八难经(大品)(庄春江标点)

[5]关于汉译《增一阿含》的部派传承与经文内容,至今仍是学界暧昧待解悬案。因经中出现他方佛土思想,并提倡对于佛经的书写、供养、佛像的造作,以及出现「六度」、「三乘」等词句;此一现象与巴利《增支部》衝突;所以待釐清究竟出自默诵者还是翻译者,或是翻译完成初期的编辑者之影响。因于此,一般认为《增一阿含》是近乎大众部的传本。

但平川彰比对《增一阿含》与《摩诃僧祗律》,因其中有许多不合之处,认为并不是大众部所传。安东尼渥德尔认为《增一阿含经》归属法藏部,「因为它很符合法藏部的理论特点(根据《增一阿含经》提到过比丘有二百五十戒与四分律相符,和主张阿罗汉果不退转)。」

[6]《中部》经、四十大经(逐步品),(庄春江译)。《杂阿含经》[正闻本经/佛光本经](圣道分相应/道品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何等为正见?谓正见有二种:有正见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见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若彼见有施,有说,……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是名世间正见,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

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是名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中阿含经》圣道经,(庄春江标点)

『正见最在其前,若见邪见是邪见者,是谓正见,若见正见是正见者,亦谓正见。

云何邪见?谓此见:无施、无斋、无有咒说,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报,无此世、彼世,无父、无母,世无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是谓邪见。

云何正见?谓此见:有施、有斋,亦有咒说,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是谓正见。

是为:见邪见是邪见者,是谓正见,见正见是正见者,亦谓正见;彼如是知已,则便求学,欲断邪见成就正见,是谓正方便;比丘以念断于邪见,成就正见,是谓正念,此三支随正见,从见方便,是故,正见最在前也。』

[7]《长部》义注(D.A.3.)中提及佛法住世五千年时说:「以证得无碍解(pa?isambhidā)而住立了一千年,以六通为一千年,以三明为一千年,以纯观行者(sukkha-vipassaka)为一千年,以波罗提木叉(pātimokkha)住立一千年。」

《相应部》义注(S.A.2.3.)、《增支部》义注(A.A.1.1.)以及律疏《心义灯》中也有类似说法,并指无法证得纯观或漏尽之后,则是分别开始无法证得阿那含果、斯陀含果、须陀洹果。

《南传菩萨道》第三章

1.什么是佛陀专有的双神变?

2.如何看待科学无法验证的“四阿僧祇十万大劫”?

3.被授记的菩萨属于凡夫,还是圣者?

与第一章一样只有一页二面;内文以二节共组一章。

在第一节的第一段是以乔达摩佛第一次回迦毗罗卫城为开场白,之后时间点转折,是由法将舍利弗尊者请佛陀开示过去生修菩萨道起始点;这是《佛种姓经》由来,也是后来成佛菩萨道的思想开端。

书中第一段提到佛陀第一次回故乡时显现「双神变Yamakapā?ihāriya?」,这种神变我们可能比较陌生,因为它是佛陀独具不共弟子阿罗汉的神变能力[1]。

那麽什麽是佛陀专有的双神变能力呢?汇整注解书记载:

1.自身体上半身转起火蕴、自身体下半身转起水流;由身体下半身转起火蕴、由身体上半身转起水流。[2]

2.自身体的正面出火、自身体的背面出水;由身体的背面出火、由身体的正面出水。

3.自右眼出火、自左眼出水;由左眼出火、由右眼出水。

4.自右耳孔出火、自左耳孔出水;由左耳孔出火、由右耳孔出水。

5.自右鼻孔出火、自左鼻孔出水;由左鼻孔出火、由右鼻孔出水。

6.自右肩出火、自左肩出水;由左肩出火、由右肩出水。

7.自右手出火、自左手出水;由左手出火、由右手出水。

8.自右胁出火、自左胁出水;由左胁出火、由右胁出水。

9.自右脚出火、自左脚出水;由左脚出火、由右脚出水。

10.自指尖出火、自指根出水;由指根出火出、由指尖出水。

11.自每个毛细孔转起火蕴、自每个毛细孔转起水流。

12.自每根毛转起火蕴、自每根毛转起水流。

以上即为佛陀不共弟子所特有,能同时水火同源的智慧双神变能力。

本节的下半段开始,是佛陀成佛前的回忆录;时间,是四阿僧祇十万大劫前的授记时。此"时间点"值得留意的、也是科学无法证实的,是我们现在的这个地球,在那时还没有成型!

所以站在宗教立场情怀,能接受此地球前的地球"它"曾经存在,但对于远古的前颗地球之文化文明,是否也同步仅到此颗地球西元前五、六世纪?就有待商榷了。

很有可能佛陀当时只说出当代古人所能理解的部分,因为若透露太多同期者所不知的文化文明,估计当时的佛教就会被标籤成异端疯教;就如佛陀即便知道当今有iPad、手机,但也绝不会对当时的人说出口。

同理推之,若现代人看古印度佛教,是以自己当代环境水平而投射想像佛世生活,估计…处处都会发生蒙昧或解离现象。

此点,佛教徒真的要多多留心;在信仰的同时,还是要以现实感立基。

<妙智菩萨>

这节提到乔达摩佛在过去生首次被授记的那一世背景,他名为Sumdha(译名:善智或妙慧)出生在七代婆罗门世家…。

值得一提的,是于巴利佛教的认知中只有证得「初道初果」以上,才称为佛教中的圣者。而即便已被授记,不论未来是成等正觉佛、辟支佛或上首弟子等,只要是在证「初道初果」前,全都隶属于凡夫身分。

因此不论最终是证得等正觉佛、辟支佛或弟子阿罗汉,其结果都是同样地止息了轮迴。而不同处,只是在于累积波罗密的时间,与证「四道四果」后的功德、能力、悲智等。

注释

[1]详阅Dp.~Suddhodana(法句经~偈故事)。

[2]IdhamTathagatoyamakapatihariyamkarotiasadharanamsavakhi,uparimakayatoaggikkhandhopavattati,htthimakayatoudakadharapavattati.

《南传菩萨道》第四章

1.为何妙智菩萨(佛陀被授记那一世)坐拥万贯家财,却选择过出家人的生活?

2.关于穿衣、住宿、吃饭的如理思维;

3.出家就是修行吗?

如果说哲学为一切科学之母,那么苦感就是导向人类升华的原动力。

只是这份升华,有些人是朝外发展,有些人则是向内探索;向外发展者创出江山代有才人出的高科技,向内探索者则寻求深邃心灵的平静託付依归。

就如年少即失椿庭萱室的Sumdha,尽管继承由父母而来的无数财宝金银身外物,但显然抗衡不了他对酷实地生老病死自然现象的震撼。而这冲击、这悚惧、这现实不可逆的感受,促使他积极想找一个出口能昇华而摆脱这苦感。

忖量琢磨,Sumdha决策选择向内,探索如何令深邃心灵平静、寻求跨越生死的解药。

<大布施>

<出家>

举凡常态下的生命体只要有「生」,那麽附随而来的老化、病变到死亡,便是无可避免的机转宿命。从生到死的过程中除了面对固然的「老、病」外,生活细节还有诸多「希求不得」、「怨憎相会」、「爱之别离」、「欲望不止」的状态,这些状态现象所诱发心境失衡的情绪感受,佛教称其为Dukkha。

Dukkha一词为du(厌恶)﹢kha(空间),在原印度的词汇意涵中,因找不到完全贴切的相应词表徵这心神之不宁不安,所以译字用「苦」一字代表,对应于内心的痛苦、悲伤、沮丧、焦虑、忧愁等。作为感受诠释,苦的意思为难以忍受。作为抽象的真理(苦谛),因是许多危难、难忍的聚集处所以令人厌恶。

简单来说,Dukkha是以苦为根本,故为可恶,无实体,从而是空洞非永有──可厌的非有。(所以佛教并未否认人生或轮迴是有乐的成分,但更承认烟花易冷的状态是布满居多)。

Sumdha有感于生命的瞬息多变,忧惧于生老病死所带来的苦感难受,在几经思维后,他决定放弃身外物选择离家而进入非家之处,寻找能超越、能止息所忧惧困扰的问题答案。于是只身前往喜马拉雅山。

在这节中提出二项与禅修有关的外在助缘环境,对于有兴趣的禅修者可作参考指标。

1.是行禅小道应避免的五个缺陷;

地面不平;

道中有树挡路;

道上长满杂草;

太窄;

太阔;

2.是适宜禅修住所处的八个条件。

不收藏财物与谷类;

易于获得适当的食物;

只食用适当的食物(不需杀生);

没有抽税与充公财物所带来的忧虑、烦恼与不安;

不执着于用品和衣物;

有安全感,不会受到强盗的威胁;

不需和国王与官员打交道;

可以自由自在地四处走动。

这两项的细说,可参阅《清淨道论·第三品》中的「破除十种障碍」内文详说。

<开始隐士的生活>

Sumdha来到喜马拉雅山下成为一名隐士后,因见有适合的禅修住所空茅舍,也见茅舍裡内务用具齐全并有公告「谁想成为隐士的可用这些用具」。因而卸原服装改穿备好放置的袈裟。

此节有几点补充:

1.Sumdha此时虽着上袈裟,但此刻身着的袈裟与佛教(燃灯佛)所制定的袈裟无关。与「袈裟」相关的巴利字有二词,分别为cīvara(原意为衣、布,后指宗教师所着之法服)kāsāya(原指橘*色、红*色、褐色或棕色等,后指染色衣、坏色衣)。

所以Sumdha此时所穿的袈裟,只是当时一般非佛教宗教师的法服或制服。

2.作者文中提到袈裟的十二个好处但未追述,所以不确定是指哪些之利。但就佛制僧尼范畴内有一段关于袈裟之文是每日必诵,不诵便犯恶作戒。在此提出参考巴利原文与试译文的袈裟之利:

Pa?isa?khāyonisocīvara?pa?isvāmi,Pa?isa?khā-adv.-省思yoniso-adv.-如理cīvara-ls.acc.-衣服pa?isvāmi,-ls.-使用我如理省思使用衣服(目的),

yāvadvasītassapa?ighātāyaunhassapa?ighātāyayāvat-adv.-这么多va-adv.-只是sita-s.gn.-寒冷pa?ighāta-s.dat.-防御unha-s.gn.-暑熱pa?ighātā-s.dat.-防御仅只是为了防御冷热,

da?samakasavātātapasiri?sapasamphassāna?pa?ighātāya

da?sa+makasa+vāta+ātapa+siri?sapa+samphassa-pl.gn.-虻+蚊+风+炎阳+爬虫类+接触

pa?ighātā-s.dat.-防御

防御虻、蚊、风、阳、爬虫类的接触,

yāvadvahirikopīnapa?icchādanattha?

yāvatva-adv.-这么多只是hiri+kopīna+pa?icchādana+attha-adv.-惭+阴处+遮蔽+为了

仅为了遮蔽羞处。

<捨弃草舍而居于树下>

这一节记述Sumdha初始隐士的生活,提到因见俗家藩篱束缚所以出家、因见会执念住所茅屋所以弃房树下住。内文不需赘述也浅显易懂,只是笔者觉得想要再饶舌两句补充二点,说说谈谈。

1.出家只是开始,修行要有方向行进。

佛教分为教团与僧团二单位。

教团者,为僧与俗的成员共构;

僧团者,则清一色由出家人组成分二单位(比丘僧团:比丘、沙弥)(比丘尼僧团: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尼)。

许多原为在家佛教徒,因为虔信于佛陀与佛法,所以之后选择从教团走进僧团,认为出家后一切就会安好、这样就是修行。

倘若现下在家佛教徒是抱持这种梦幻不切实际想法欲走入僧团,那在此之前可能要三思考虑;毕竟理想与现实的悖论数据是居多的。所以对于准备出家的在家者,建议可能要先多探探,以及先深入印度佛教历史,如此出家后才会有修行目标行进,免得日后徒生一入僧门深似海的心声。

2.佛制僧尼有关"住所"每日必诵不诵便犯恶作戒的一段文。

Pa?isa?khāyonisosnāsana?pa?isvāmi,

Pa?isa?khā-adv.-省思yoniso-adv.-如理sna+āsana-s.acc.-床座处pa?isvāmi,-ls.-使用

我如理省思使用床座住处(目的),

yāvadvasītassapa?ighātāyaunhassapa?ighātāya

yāvat-adv.-这么多va-adv.-只是sita-s.gn.-寒冷pa?ighātā-s.dat.-防御unha-s.gn.-暑热pa?ighātā-s.dat.-防御

仅只是为了防御冷热,

da?samakasavātātapasiri?sapasamphassāna?pa?ighātāya

da?sa+makasa+vāta+ātapa+siri?sapa+samphassa-pl.gn.-虻+蚊+风+炎阳+爬虫类+接触pa?ighātā-s.dat.-防御

防御虻、蚊、风、阳、爬虫类的接触,

yāvadvautuparissayavinodana?pa?isallā?ārāmattha?.

yāvat-adv.-这麽多va-adv.-只是utu+parissaya+vinodana-s.acc.-气候+危险+去除pa?isallā?ā+ārāma+attha-s.acc.-独处(修习)+喜好+为了

仅仅只是为了去除季节气候(引起)的危险和好乐独处禅修。

<培育禅定和以水果为食物>

本节之文有几处逻辑相当有趣,蛮值得令人深思。

1.成佛前的修行,素食定义是以食物为主;且不能吃耕种得来,只吃树上掉下来水果。

成佛后的素食定义,是不食入贪瞋痴之杀生残害、掠夺盗取、通姦淫行、虚诳诈伪、悭吝不公、等心思与行为。

2.成佛前的禅修,只能坐(不倒单)、立、行,三种姿势(亦即俗称的般舟三昧行)。

成佛后的禅修,是坐、立、行、卧中修「四念住」。

......

那麽反思虔诚的佛弟子、佛教徒,应该以哪个版本为圭臬执行,才符合是佛说的正法呢?

这真的值得思考一下。

另外,补充律仪戒中佛制僧尼每日必诵,不诵便犯恶作戒的“食物”一段文,忖量忖量佛陀教导以戒为师的弟子,使用如法食物时应有的心态。

Pa?isa?khāyonisopi??apāta?pa?isvāmi

Pa?isa?khā-adv.-省思yoniso-adv.-如理pi??apāta?-s.acc.-落入钵内食物pa?isvāmi,-ls.-使用

我如理省思使用钵中食(目的),

nvadavāyaamadāyanama??anāyanavibhūsanāya,

na+va-adv.-不强调词dava-adv.-好玩mada-s.dat.-放逸ma??ana-s.dat.-打扮vibhūsanā-s.dat.-化妆庄饰

既不是为了嬉玩也不是为了骄逸、诈现、装饰,

yāvadvaimassakāyassa?hitiyāyāpanāya,vihi?sūparatiyābrahmacariyānuggahāya,

yāvat-adv.-这麽多只是aya?-s.gn.-这kāya-s.gn.-身体?hiti-s.dat.-住着yāpana-s.dat.-维持vihi?sā+ūparati-s.dat.-伤害+停止brahma+cariya+anuggaha,-s.dat.-梵/淨行+支持

仅只为了这色身的住续维持,为停止(飢饿)之伤害,为了支持清淨之行。

《南传菩萨道》第五章

1.“若我愿意,我可以在今天成为一位漏尽的阿罗汉。”这样的话出自非佛陀口中,你是否会觉得奇怪?

2.耶输陀罗四阿僧祇又十万多劫的陪伴,只是情缘未了吗?

3.每一尊佛成佛前都要经历苦行吗?

据巴利三藏所载,每尊佛在成佛前的过去生,至少四阿僧祇至十六阿僧祇的时间,都有授记的记载。以这期的乔达摩佛而言,自述在过去四阿僧祇又十万多劫前,时值燃灯佛应世,就是首次被授记的时间点。


  

然而由于乔达摩佛过去生尚为隐士Sumdha身份时,因入住于四禅八定中,所以错过了燃灯菩萨入胎、出生、证悟佛果、初转法轮等八相成道的前七相(或说四相成道的前三相)之一切事蹟。此时燃灯佛领四十万圣僧众来到喜乐城游化,并接受城民翌日的邀供。

此处可留意,「八相成道」是记载一尊佛自出生到涅槃过程的几项重要事蹟。在早期结集出的经典「八相成道」着重在出家成佛后,在佛灭数百年出现的经典则偏重逾城出家前。这差异的各中原因,与传法的对象有关,所以才有此别。


  

又,「八相成道」变相或化图,可见四相图、八相图、十二相图,以及少数三十二相图或一百零八相图。在南传佛教以比例来说,通常四相图(降诞、成道、初转法轮、入涅槃)居多,因为那是《尼柯耶》与《阿含》所载的四大事(四大圣地)。

<大事准备迎接燃灯佛与其随从>


  

这节可明显看到古印度艺术化的造诣是如何高超,仅是一日一夜的时间,在没现代设备的条件下,凭空张罗出四十万人的食物、环境、场地。以东亚思想来看,会认为那是夸饰绮语;以印度人文视角来谈,这就是神奇微妙的实语。所以当在阅读印度文史时,有些层面就要留意与考量它的艺术性质与实务的重叠关联。

<妙智参与修补道路的工作>

<燃灯佛的到来>

久居禅园的隐士Sumdha,一日以神足通外出时,赫见喜乐城异于往常热闹。洽询城民得知为迎燃灯佛缘由后,便亲力亲为以双手不以神通整修道路。

<妙智发愿成佛>

这节文字共有四段共组,主要是记载隐士Sumdha接迎燃灯佛时,心中恳切发愿成佛之念。本文阅读时若未留心解析,看不出文中有趣吊诡之处。就如第一段中提到隐士Sumdha心中生发成佛之念:


  

『若我愿意,我可以在今天成为一位漏尽的阿罗汉。』

这段话中的这一句,该理解为肯定句或是疑问句呢?

若是肯定句,那麽是凭着甚麽,在燃灯佛未开口前、自身亦未证得任何道果时,便自断言当下可即证阿罗汉果?若是疑问句,那是否在文字上或标逗时应该要严谨妥善?!


  

笔者之所以对此句吹毛求疵,是因为看到此段时很有感觉,故而借题发挥。

于先前,曾听闻有南传禅修者自言为践行成佛的菩萨道,耳闻于此,笔者是至诚由衷随喜讚叹的,讚叹此禅修者无畏艰辛流转生死的悲悯、讚叹延长轮迴延后解脱只缘繫芸芸有情众…。

只是禅修者的这句话仅为前句,还有一段后言。


  

禅修者神色自若地补充:

「如果我真为自己个人,那麽早于过去世就已可证阿罗汉果,只是我不要,因为我要行菩萨道。」

正因补充了这句坚定的、肯定的立场,由不得耐人寻味:凭甚麽这麽说?


  

倘若这位禅修者今已成正等觉佛,那麽他以「一切知智」的能力回溯洞悉:原来在过去某佛座下即具足可证阿罗汉果,但是选择放弃不要,只缘强烈意愿修菩萨道。如此,合情合理合逻辑说的过去,但排除已成佛时则,那麽是凭甚麽这麽笃定在过去世已够格登阿罗汉道果呢?


  

再回到《南传菩萨道》本文,以常人的立场来检视尚为凡夫隐士Sumdha所说出的这句话『若我愿意,我可以在今天成为一位漏尽得阿罗汉』。

这句到底是实语?亦或他自以为是实语?还是后人所增添的佳话点缀?这点,就留给法友自己思维补丁了。


  

不过由于隐士Sumdha当时身份虽为出家人,但并非佛教出家人,所以不在佛教戒律下讨论。但若说此话时是佛教僧侣,那可能徘徊在根本戒第四条、或忏悔戒第八条的危险边缘了。

在第二段中,出现了很特别的遣辞用句,姑且不追究是作者原意表达或译者美意误植,若是此句:


  

『…自私地独自脱离生死轮迴又有甚麽好处呢…。』

当中的"自私地"一词能够成立,那无异是打脸现前的燃灯佛,也打脸自己未来成佛时。因为:

1.燃灯佛正领着由己亲自所教导出四十万"自私地"阿罗汉前来;

2.乔达摩佛自初转法轮、千二百五十人俱到入般涅槃前最后一位出家弟子(须跋陀游行者),都是侧重教导知苦灭苦、如何成为"自私地"多闻圣弟子阿罗汉。

所以用了"自私地"一词来形容自己无私而成佛,但成佛后却为了教导弟子们要自私解脱,这逻辑上是否很特别呢?


  

至于用此贬抑词,是作者依经文原意表达?或译者美意突显殊胜而误植?就请法友自行比对由明贡长老所著的本书英文原稿(如下连结)。

《大佛史》第一集(上、下)


  

据《长部·大般涅槃经》佛陀对最后一位弟子(须跋陀游行者)说法开示,大意是:仅在佛教法下才有八正道,有八正道世间才有四沙门果……。


  

而此时才准备待会儿要被授记印证的隐士Sumdha对于燃灯佛的认知,也仅只于前一日「佛陀」这个字,然后就亲力亲为赶修路工程,估计是没多馀的时间与他人对话。而与燃灯佛初次见面未晤谈,发愿时却出现佛教专有的名词:


  

『…我将踏上八正道之法筏…』

这"八正道"一词出现,会不会言之过早了?


  

同样的,此词早现,是作者依经文原意表达、或译者美意突显而误植?也请法友自行比对上一段所出示的英文稿连结。

<善友:未来的耶输陀罗>


  

大多佛教徒都阅读过燃灯佛时的Sumittā,就是后来乔达摩佛俗家时的髮妻Yasodharā;也阅读过他们的缘份情牵,是历经至少四阿僧祇又十万多劫的时间;更阅读过Sumittā当时以五朵莲花相赠隐士Sumdha时,所附带的条件是生生世世相伴相随,直到圆满成佛为止。

但,可能没阅读懂的是,原来世世代代执子之手的心愿,竟为隐藏版的脱俗隽永承诺。

所谓承诺的部分,就是默允隐士Sumdha在日后所有的生命期中,举凡涉及他需积累波罗蜜时,她可以随时配合被牺牲的角色,以成就他波罗密增上一层。

这也就是《弥兰王问经》中,何故龙*尊者会回答弥兰王:其妻同意自己被菩萨施捨出去(详阅《弥兰王问经》弟八品·第一Vssantara之布施)。


  

因此佛传中,讲到乔达摩佛过去生授记的这一部分,总是会提到Yasodharā随侍在侧点缀的环节。

<授记>

授记的八要件已在第二章导读中谈过,这裡再补充的,是有关燃灯佛所宣说的九个偈诵中之周边基础讯息。

一、「诸比丘,你们看这勤修善行的修行者妙智隐士。他将在四阿僧纸与十万大劫之后,在众梵天、天神与人当中,出现为佛。」

于古印度的佛世之前,「比丘」一词的身份定位,原是指婆罗门四行期中的第四期(遁世期/云游期/弃绝期/遍历)之修行人称谓;佛世后,「比丘」之词则归化专属于佛教中使用。

在《巴利三藏》或《阿含经》、《广律》中,有一个不能确定是否为定型句的现象:当针对单一个人时,「比丘」一词似乎只出现在自称或佛陀呼称,即便是长老称呼后出家的比丘时,也都直呼其出家名或称贤友/学友。

儘管在《长部·大般涅槃经》中有这麽一段佛遗教诫,但也未见佛陀首肯嘱咐能以「比丘」直呼对方身分:

『Yathākhopanānanda,tarahibhikkhūa??ama??a?āvusovādnasamudācaranti,nakhomamaccaynava?samudācaritabba?.

Thratarna,ānanda,bhikkhunānavakatarobhikkhunāmnavāgottnavāāvusovādnavāsamudācaritabbo.

Navakatarnabhikkhunāthratarobhikkhu‘bhant’ti‘bhant’tivā‘āyasmā’tivāsamudācaritabbo.

 

阿难!目前比丘们以贤友(āvuso)之词互相称呼,我离世后就不应该再这样称呼。

阿难!资浅的比丘应该被资深的长老比丘,以名字或以氏族或以贤友之语称呼;

资深的长老比丘应该被资浅的比丘称呼「大德(āyasmā)!」或「尊者(bhant)!」』

所以,除非是自介身分、或自己本身是佛陀,否则「比丘(比丘尼)」一词应留意勿当面直称受具足戒之僧尼。

二、『在成佛的边缘,妙智将会出家,捨弃了非常令人愉快的迦毘罗卫城。之后他投入禅修和实行极度的苦行(dukkaracariyā)』


  

dukkara是形容难做到的、不容易做的、有困难的。

cariyā是指行为或进行的。

Dukkara+cariyā=进行困难不易的事情。


  

依据《佛种姓经》的注释书所载,每尊佛在成佛前的最后一生,都有苦行期时间;随着个人个别业报不同而苦行时间也有所不同。

就以过去七佛与未来弥勒佛为例:

毘婆尸佛(Vipassi)  苦行八个月

尸弃佛(Sikhī)  苦行八个月

毘舍婆佛(Vssabhu)  苦行六个月

拘楼孙佛(Kakusandha)苦行八个月

拘那含佛(Ko?āgamana)苦行六个月

迦叶佛(Kassapa)  苦行七天

乔达摩佛(Gotama)  苦行六年

弥勒佛(Mttyya)  苦行七天

而我们这期乔达摩佛在成佛前,须历经六年之久的苦行、以及苦行期间食马麦粮充飢,此等业报是源于在过去迦叶佛时代其所造留下之不善。

值得留意与注意的,也是未来有机会会探讨到的:

1.乔达摩成佛前所放弃的苦行,与成佛后所制定的僧尼戒律,是二个不同概念。

2.临成佛前的苦行期,或许因个体业报而有所时间上的长短不同,但"苦行期"是诸佛常法之一。因为只有持守经验过,才有资格与立场说有益、无益于修行解脱。

3.某尊佛在授记某人为菩萨、未来佛时,其累积菩提资粮的x阿僧祇十万大劫时间内,是涵盖投生堕地狱、饿*、畜生等不善业报。

三、『在一棵护羊榕树(ajapālanigrodha)下,他接受了乳饭的供养,再走去尼连禅河(Nra?jarā)。』

悉达多菩萨接受牧羊女Sujātā所供乳靡的那一天,成了日后华人的"腊八粥"由来。

四、在将要成佛时,他在河边吃了乳饭。然后在天神整理好的道路上,走向菩提树。


  

每尊佛证悟时的菩提树不太一样,就以过去七佛与未来弥勒佛为例:

  

毘婆尸佛(Vipassi)  pātali树

尸弃佛(Sikhī)  pu??arīka树

毘舍婆佛(Vssabhu)  sāla树

拘楼孙佛(Kakusandha)sirīsa树

拘那含佛(Ko?āgamana)ūdumbara树

迦叶佛(Kassapa)  Banyan树

乔达摩佛(Gotama)  Pippala树

弥勒佛(Mttyya)  nāga树

小编在缅甸街头偶遇的龙华树nāgatr

虽然诸佛成道时的树种不尽相同,但唯有一点是共通的:真正的菩提树只有一棵───就是成道时所坐处的那一棵。而市面坊间所见的行道树或盆栽,只能称为毕波罗树或大叶榕。

五、来到证悟地点的菩提树下,他顺时针向它绕转,从南走向西,从西走向北,再从北走向东。他将成为圆满自觉者、无人可匹比、善名远播。坐在菩提树下,他将证得彻知四圣谛之观智。

此处顺时针绕行四方,为古印度流传之礼仪,结合至宗教范畴,自然会赋予其神圣意义。笔者旅缅时曾撇过注解书说明,但当时未牢记、现在也忘记;为求慎重与负责,此标议题先保留,待日后确认再捕述。

六、这尊佛的母亲名为摩耶夫人(MāyāDvī);他的父亲是淨饭王(Suddhodāna)。这尊佛则名为乔答摩(Gotama)。


  

关于佛父佛母的人选,这也是诸佛常法之一,是必须在过去世得到授记,不是随随便便,想当佛父佛母就能实现当佛父佛母的心愿。而关于诸佛常法细节,容日后归类再说明。

七、他的一对上首弟子是拘利多(Kolita)和优婆低沙(Upatissa)。已经无漏、无贪、心平静与定力极深。一位名叫阿难陀(ānanda)的比丘将是佛陀的侍者。

八、诃摩长老尼(Khmā)与莲华色长老尼(Uppalava??ā),两者皆已无漏、心静且定,将是一对上首女弟子。阿刹陀榕树(asattha)将是这尊佛的菩提树;他即在此树下证得佛果。

九、吉达(Citta)和阿多罗婆各(Hatthā?avaka)将是佛陀的首席俗家男弟子。同样地,库入多罗(Khujjuttarā)和难陀母(Nandamātā)将是佛陀的首席女弟子。

据《增支部》注释书所载,此三标议题中的人选,除了上首男女二众双弟子,是须一阿僧祇十万大劫授记,馀者皆是十万大劫前授记。


  

上首舍利弗尊者与目键连尊者等,是在过去最上见佛(Anomadassi)座下得到授记;馀者称为某某第一之尊者或居士,则是在胜莲花佛(Padumuttara)座下得到授记。

<天神与人的喝采>

<燃灯佛向喜乐城前进>

<妙智感到喜悦与满足>

<天神宣布三十二种预兆>

<天神与梵天的鼓励>

《南传菩萨道》第六章

欲成佛者在被授记后,需完成的第二阶段——累积菩提资粮。


  

依据《巴利三藏》暨注释书所载,强欲发愿成佛者有二个次第阶段。

首先,是累生累世累积能被授记的基本八个资格要件(详阅第五章「授记」)。


  

而当得到授记后才称为菩萨,也才又开始另一段自零起跳、累生累世累积能成佛的菩提资粮──此累积菩提资粮的过程,才是所谓的菩萨道。

至于行菩萨道至成佛的期间须多久呢?依据被授记者个人资质与素质不等,而有最快四阿僧祇又十万大劫、与最慢十六阿僧祇又十万大劫的时间纪录[1],圆满菩萨道成正等觉佛。

[1]时间推算:一个太阳加上一个月亮所共构的一个世界,此世界由生成至毁灭,为"一大劫"时间。

授记后成正名之菩萨者,其当下会具有一种名为「pāramī-pavicaya-?ana/波罗密-思择-智」的能力被唤出生起,此智就是省察拣择未来成佛前须累积哪些波罗密的能力。

(本
  
  

<一、布施波罗密>

<二、持戒波罗密>

<三、出离波罗密>

<四、智慧波罗密>

<五、精进波罗密>

<六、忍耐波罗密>

<七、真实波罗密>

<八、决意波罗密>

<九、慈波罗密>

<十、捨波罗密>

以上所罗列出的十种波罗密,就是当被授记成菩萨后所要执行圆满的成佛资粮;而"波罗密思择智"的功能就是用在此处。

关于十种波罗密的个别细说与范畴,可参阅《南传菩萨道·下册》的那十章。

在此,要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十波罗密是成佛解脱的必备资粮;那麽,选择以弟子阿罗汉方式解脱轮迴者,是否也需要累积十波罗密呢?

<省察完十波罗密之后发生大地震>


  

罗列出的十波罗密只是主标,细节部分将在下一章节中谈到互为因果的细目。

第七章 杂记

这一章,是本书上册最精华的一章,所以篇幅汇整最长、补充与讨论也最细致,相当值得读者品味琢磨与记录。


  

第一篇<什麽是波罗蜜?>


  

波罗蜜是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不为渴爱、我慢、邪见等所染而成就。此中,


   

"渴爱"是指对一切世间之物强烈执著执念。

"邪见"就是错误的知见;错误理解或相信:一切行法是恒常、快乐、自我、清淨。

"我慢"是与邪见不相应的贪。它没有相应于错误的常见、断见、戒禁取见或身见,但却相应自我标榜或高傲、自负等。


  

上述三项书中已有明白举例,此处仅补充其术语定义。


  

而「大悲心」的修持实践,是授记后的菩萨所特有功课;「大悲定」则是证悟成等正觉后的佛陀所独有之定──此定就是佛陀每日破晓时所入的Maha-karuna-samapatti。

又,依据《行藏注》(Cariyāpi?aka-A??hakathā)中解释「波罗蜜」(pāramī)这个字可能具有的各种不同意思:


  

(1)Pāramī是由parama和ī组合而成的。Parama的意思是「最优越」,在此是指菩萨为最优越者。

(2)或者,Pāramī是演变自para(词根)与ma(后缀)。Para的意思是「成就」或「保护」。由于他成就与保护布施等诸美德,因此菩萨被称为parama。

(3)或者,para(前缀)跟意为「结合」的mara(词根)组合成一字。由于菩萨的行为好像是以美德来吸引众生、跟众生结交来往,因此他被称为parama。

(4)param的意思是「更加」。由于菩萨心中无染和比他人清淨许多,他称为parama。

(5)或者,para?(前缀)跟意为「走向」的maya(词根)组合成一字,para?的意思是「上等」。由于菩萨以特别的方式走向涅槃这一上等境界,他被称为parama。

(6)或者,param(前缀)跟意为「决定」的mu(词根)组合成一字。由于菩萨决定自己的来世,就有如决定今世的情形,他被称为parama。(这裡是指菩萨有能力准确地分别该做何事以使今生愉快与无瑕。同样地,对于来世他也能办得到。即是说他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生命)

(7)或者,para?(前缀)跟意为「放进」的mi(词根)组合一字,para?的意思是「更多」。由于菩萨把越来越多的持戒等美德放进自己的心流裡,他被称为parama。

(8)或者,para?的意思是「不同于」或「对立」,mi(词根)的意思是「粉碎」。由于菩萨粉碎一切跟美德对立与不同的不淨法,他被称为parama。

(9)或者,pāra(名词)跟意为「清淨」的maja(词根)组合成一字,pāra的意思是「彼岸」。在此,娑婆世界是「此岸」,而涅槃是「彼岸」。由于菩萨清淨自己及他人,以越渡至彼岸(涅槃),因此他被称为pāramī。

(10)或者,pāra(名词)跟意为「结合」或「置于一处」的mava(词根)组合一字。由于菩萨把众生结合或置于涅槃,他被称为pāramī。

(11)或者,它的词根是maya,意即「走向」。由于菩萨走向涅槃彼岸,因此他被称为pāramī。

(12)或者,它的词根是mu,意即「了解」。由于菩萨彻底如实了解涅槃彼岸,因此他被称为pāramī。

(13)或者,它的词根是mi,意即「放进」。由于菩萨把众生放进和载至涅槃彼岸,因此他被称为pāramī。

(14)或者,它的词根是mi,意即「粉碎」;由于菩萨在涅槃把众生之敌的不淨法粉碎,因此被称为pāramī。

(以上各种不同意思是根据词源学分析而得,并非随便分析。)

Laksmi

有一点点支持,还挺好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传菩萨道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