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上颌骨位于颜面中部,左右各一,张
博士
医考
搜集整理相互对称。与邻骨连接,参与眶底、口腔顶部、鼻腔底部和侧壁、颞下窝和翼腭窝、翼上颌裂及眶下裂的构成。
1.外形上颌骨形态不规则,可分为一体四突。
1)上颌体:略呈锥体形,分为前、后、上、内四面,中央有上颌窦。前外面有眶下孔、尖牙窝,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约0.5cm处,孔内有眶下神经、血管通过,是眶下神经阻滞麻醉的有效注射部位,眶下孔向后、上、外方通入眶下管;尖牙窝一般位于前磨牙根尖的上方,为提口角肌起始处;后面(颞下面)有颧牙槽嵴、牙槽孔和上颌结节;上面(眶面)有眶下管;其前段发出一牙槽管,有上牙槽前神经、血管向下经上颌窦前壁穿行,后段发出一牙槽管,有上牙槽中神经经上颌窦的前外侧壁穿行;内面(鼻面)参与鼻腔外侧壁的构成,有上颌窦裂孔、向前下方的沟与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部相接构成翼腭管。
2)额突:位于上颌体的内上方,其上、前、后缘分别依次与额骨、鼻骨和泪骨相接,并参与泪沟的构成。
3)颧突:与颧骨相接。
4)腭突:与对侧腭突在中线相接,构成硬腭。在上颌体与牙槽突的移行处伸向内侧,与对侧上颌骨腭突在中线相接,形成腭中缝。腭突下面在上颌中切牙的腭侧、腭中缝与两侧尖牙连线的交点上有切牙孔或称腭前孔。
5)牙槽突(牙槽骨):两侧上颌牙槽突在中线相接,形成牙槽骨弓,上颌牙槽突与腭骨水平部共同构成腭大孔,有腭前神经通过。腭大孔的表面标志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牙龈缘至腭中缝连线的中外1/3的交点上,距硬腭后缘约0.5cm处。
2.牙槽骨解剖名词
1)牙槽骨:系上下颌骨包绕牙根周围的突起部分。
2)牙槽窝:为牙槽骨容纳牙根的部分。牙槽窝的形态、大小与所容纳的牙根相适应。以上颌尖牙的牙槽窝最深,上颌第一磨牙的牙槽窝最大。牙槽窝周壁称为固有牙槽骨,包被于牙周膜的外围。固有牙槽骨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状板或筛板。其骨质致密,X线片上呈现一白色线状影像包绕在牙周膜周围,故称之为硬板。
3)牙槽嵴:牙槽窝的游离缘。
4)牙槽间隔:两牙之间的牙槽骨。
5)牙根间隔:多根牙各牙根之间的牙槽骨。
3.上颌窦与牙根尖的关系位于上颌体中央,是鼻旁窦中最大的一对窦腔。呈锥体形。上颌窦位于上颌骨内,上颌窦的底壁由前向后盖过上颌第二前磨牙到上颌第三磨牙的根尖,与上述牙根尖之间隔以较薄的骨质,甚至无骨质而仅覆以黏膜。其中以上颌第一磨牙根尖距上颌窦底壁最近,上颌第二磨牙次之,第二前磨牙与第三磨牙再次之。
4.上颌骨的支柱结构上颌骨与咀嚼功能关系密切,在承受咀嚼压力明显的部位,骨质比较厚,形成三对支柱,均下起上颌骨牙槽突,上达颅底。
1)尖牙支柱(鼻额支柱):又称鼻额支柱。主要承受尖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尖牙区的牙槽突,上行经眶内缘至额骨。
2)颧突支柱:主要承受第一磨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第一磨牙区的牙槽突,沿颧牙槽嵴上行达颧骨后分为两支:一支经眶外缘至额骨,另一支经颧弓至颅底。
3)翼突支柱:又称翼上颌支柱。主要承受磨牙区的咀嚼压力,由蝶骨翼突构成,翼突与上颌骨牙槽突的后端连接,将咀嚼压力传导至颅底。
5.上颌骨薄弱部位:
上颌骨内有上颌窦腔,四周与眼眶、鼻腔、口腔等相邻,又因骨质疏密厚薄不一、连接的骨缝多、牙槽窝的深浅大小不一等因素,产生了解剖结构上的薄弱环节。这些环节亦是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主要有以下三处:
1)从梨状孔下部平行牙槽突底部经上颌结节至蝶骨翼突,即临床上的上颌骨LeFortI型骨折线。
2)通过鼻骨、泪骨、颧骨下方至蝶骨翼突,即上颌骨LeFortⅡ型骨折线。
3)通过鼻骨、泪骨、眶底、颧骨上方至蝶骨翼突,即上颌骨LeFortⅢ型骨折线。
6.临床应用解剖(颌骨质量分类)
I.颌骨几乎完全由均质的密质骨构成。
Ⅱ.厚层的密质骨包绕骨小梁密集排列的松质骨。
Ⅲ,薄层的密质骨包绕骨小梁密集排列的松质骨。
Ⅳ.薄层的密质骨包绕骨小梁疏松排列的松质骨。
7.上颌骨的增龄变化
出生时上颌骨的横径和矢径大于垂直径。额突明显,上颌体较牙槽突小,牙槽几乎到达眶底,上颌窦只是鼻腔外侧壁的一条沟。随着牙槽的发育和上颌窦的加大,上颌骨的垂直径在成年时达到最大。老年人或早年牙齿全脱落后,由于上颌骨外侧骨板较内侧骨板疏松,而使上颌骨牙槽向上向内吸收,外侧骨板较内侧骨板吸收多,结果上颌骨的外形逐渐缩小。由于牙槽嵴的高度与大小不断萎缩削减,以至切牙乳突、颧弓与牙槽嵴顶的距离逐渐接近甚至与之平齐。腭穹隆的高度也相应变浅变平。临床种植义齿、口腔牙列修复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