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脊柱骨病科在王素伟主任的带领下,陈有生、李晓冬团队完成了首例应用3D打印的人工定制寰枢椎模型作为导航,进行寰枢椎骨折后的稳定性重建。
患者男,77岁,因“车祸致头部及全身多处流血疼痛2小时。”入院,经过影像学检查提示,右侧颞顶部硬膜外血肿、右侧鼻骨、上颌窦前壁及右侧颞骨骨折、蝶窦积液、寰椎、枢椎齿突骨折、颈2/3-4/5椎间盘突出。
经过王素伟主任主持的病例讨论,拟定利用3D打印的人工定制环枢椎模型作为导航,进行寰枢椎骨折后的稳定性重建。
术前先将患者CT薄层扫描数据导入MINICS软件,建立与患者一模一样的1:1颈椎模型,在计算机下进行钉道的预设置,避开神经和椎动脉的位置,设计出手术导航板并消*备用。
术中利用预制好的导航模板放到患者的寰枢椎上,获得进针点及进针方向的信息,结合对1:1模型的实时观察比对,可以实现精准的置钉,降低了手术中损伤血管、神经的风险,并获得满意的疗效。
术后拍片显示较传统手术置钉更精确,从而将难度大、风险高的手术变得更简单,更安全、更精准。术后寰枢椎复位固定良好,患者颈痛症状明显改善。术后复查CT显示骨折线对位良好,螺钉位置满意。
手术计划的制定,过去应用X线及CT扫描,因其平面化,需要医生有精确的立体空间想象力。3D打印技术作为一项有益的补充,术前将患者的影像学数据传入电脑,经数据转换后,应用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堆叠累积的方式来构造骨骼的立体形象,打印出骨骼的1:1模型。这样,进行手术时需要游离哪个部位的软组织、何处植入螺钉及拧入的角度等技术要点均可在术前进行预演。
应用3D打印技术尚属初级阶段,但可有助于手术设计并降低手术风险;它使手术更具“精准性”和“前瞻性”。作为传统医学检查的有利补充,更能满足人们对“个性化”医学的需求。有了这个骨骼模型,医生就能在手术时避开局部的血管、神经,区分出安全区域进行有效操作,从而降低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确保手术顺利并取得较好的疗效。
陈有生
—主任医师—
擅长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
门诊时间:周一全天门诊
李晓冬
—副主任医师—
擅长微创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
门诊时间:周二全天门诊
应用3D打印技术的首次治疗十分成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应用3D打印技术将会成为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朝阳应用技术。
也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玖玖骨科AP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