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1A横断面CT显示鼻中隔前部向右偏曲(箭)。
图1B冠状面CT显示鼻中隔弧形向右偏曲(黑箭)并左侧中鼻甲气化扫(箭)。
图1C横断面CT显示鼻中隔弧形向右偏曲并形成骨嵴(箭)。
图1D冠状面CT显示鼻中隔向右偏曲并形成骨嵴(箭),骨嵴突向右侧中鼻道,致中鼻道变窄。
鼻中隔偏曲很常见,在偏曲的尖端常形成骨嵴,多位于筛骨垂直板软骨隔和犁骨的连接部,骨嵴可压迫中鼻道,引起鼻塞;鼻中隔偏曲是引起鼻窦病变和头痛的可能原因之一;冠状面显示骨嵴优于横断面。
二、鼻甲气化图2
图2A横断面CT显示双侧中鼻甲气化(*)。
图2B冠状面CT显示双侧中鼻甲气化(*)。
图2C冠状面CT显示左侧下鼻甲气化(*)。
图2D冠状面CT显示右侧下鼻甲气化(箭)。
中鼻甲的垂直板和球状部分都可发生气化,也可整个中鼻甲广泛气化,中鼻甲垂直板气化较球部气化常见;中鼻甲气化可致中鼻道和(或)筛漏斗变窄,影响上颌窦、额窦、前组筛窦的引流,是鼻窦炎的易患因素;中鼻甲气化腔内面衬有纤毛呼吸上皮,开口于额隐窝、侧窦或半月裂,当发生急性炎症或鼻甲气房炎症时,其内可见液气面。上鼻甲和下鼻甲也可发生气化。冠状面CT显示鼻甲气化最佳。
三、中鼻甲反向图
图冠状面CT显示左侧中鼻甲反向(箭)。
中鼻甲反向,即中鼻甲反常弯曲,是指中鼻甲凹面向内而不是向外,大的中鼻甲反向致中鼻道狭窄。
四、筛骨变异图4
图4A冠状面CT显示鸡冠气化(箭),内有少许密度增高影,提示合并炎症。
图4B冠状面CT显示双侧筛大泡(*)。
图4C冠状面CT显示双侧Haller气房(箭)。
图4D、E分别为冠状面和横断面CT,显示鼻丘气房(*)。
图4F横断面CT显示双侧Onodi气房(*)。
图4G冠状面CT显示双侧Onodi气房(*),同时可见双侧蝶骨小翼气化(箭),视神经管部分突入Onodi气房。
图4H冠状面CT显示双侧额筛气房(*)。
图4冠状面CT显示右侧钩突附着于筛骨纸板(白箭),左侧钩突向上附着于前颅底(黑箭)
筛骨气化形成的变异多。①鸡冠可以发生气化,引流至额隐窝,如果开口闭塞,鸡冠气房内可产生炎症或黏膜囊肿;冠状位CT扫描显示气化的鸡冠及其腔内的病变最佳。②筛大泡是前中组筛窦最大、最恒定的气房,可导致筛漏斗、额隐窝、中鼻道等引流不畅,是鼻窦炎症的易患因素。③Haller气房是眼眶下壁气化形成的,开口于中鼻道,可导致筛漏斗及上颌窦开口狭窄,是上颌窦和额窦发生炎症的易患因素;Haller气房本身也可有炎症,但鼻内镜很难观察Haller气房内部情况,冠状位CT检查可明确诊断;较大的Haller气房还可导致上颌窦窦腔变形、容积狭小。④鼻丘气房是最前面的筛房,前界为上颌骨额突,上界为额隐窝或额窦,前外侧界为鼻骨,筛骨钩突为内下界,泪骨为外下界;鼻丘气房的上份可作为额窦前内侧的底壁,是额隐窝前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鼻丘气房过大可妨碍额窦引流。⑤Onodi气房为后组筛窦向后外延伸包绕视神经管或延伸到视神经管上方的气房,又称蝶上筛房;Onodi气房在鼻内镜检查时容易误认为蝶窦;横断面CT显示Onodi气房最佳;Onodi气房增加了鼻内镜手术对视神经损伤的机会。⑥额筛气房,又称额筛泡,由前组筛窦延伸进入额骨眶板,位于额窦的前下方,开口于额隐窝、筛漏斗或筛泡附近,可导致额隐窝变窄,影响额窦引流。⑦钩突与筛漏斗和中鼻道关系密切,如果钩突向外附着于筛骨纸板,筛漏斗上端则形成终末隐窝,额隐窝向内延伸,通过钩突内侧引流至中鼻道;钩突向内或向上附着于中鼻甲或前颅底时,额隐窝则引流至筛漏斗到中鼻道;钩突常发生偏曲或气化,向内偏曲可使中鼻道变窄直至闭塞,向外偏曲可致筛漏斗和上颌窦口变窄直至闭塞;钩突发生气化,可导致筛漏斗变窄直至闭塞;钩突气房也可以发生炎症或息肉。
五、上颌窦变异图5
图5A横断面CT显示双侧上颌窦发育不全,窦腔狭小(*)。
图5B冠状面CT显示双侧上颌窦发育不全,窦腔狭小并黏膜增厚(*),左侧为著;右侧钩突向外偏曲(黑箭),左侧钩突近似水平位(白箭),左侧Haller气房(○标示)。
图5C、D分别为横断面和冠状面CT,显示右侧上颌窦内骨性分隔(白箭)。
①上颌窦发育不全是上颌窦发育过程中骨质吸收不好,气化不良而致,常伴有钩突发育不全、向外偏曲等。②上颌窦腔可由纤维或骨性分隔分成两个不对称的部分,分隔可使上颌窦手术引流不全而残留病变。③上颌窦开口变异较常见,可以有副开口。
六、蝶骨变异图6
图6A横断面CT显示甲介型蝶窦(箭),窦腔小。
图6B横断面CT显示鞍前型蝶窦(*)。
图6C横断面CT显示半鞍型蝶窦(*)。
图6D横断面CT显示全鞍型蝶窦(*),右侧颈内动脉管部分突入窦腔(箭头),窦腔内可见不完整骨性分隔。
图6E横断面CT显示鞍枕型蝶窦(*),窦腔内完整的骨性间隔(箭头)将窦腔分为大小不等的两部分,双侧颈内动脉部分突入窦腔,蝶窦内不完整骨性分隔附着(箭)在左侧颈内动脉管壁。
图6F横断面CT显示双侧蝶骨大翼气化(*)。
图6G冠状面CT显示双侧蝶骨大翼气化(*),右侧气房内可见软组织影,提示炎症;左侧前床突气化(黑箭)。
图6H冠状面CT显示蝶窦多个骨性分隔(箭),冠状位显示为佳。
图6I横断面CT显示双侧翼突气化(*),右侧气房内可见软组织影,提示炎症。
图6J冠状面CT显示双侧翼突气化(*),右侧气房可见软组织影;左侧前床突气化,视神经管突入蝶窦(粗箭);双侧蝶骨大翼气化,双侧圆孔突入蝶窦内(细箭)。
图6K横断面CT显示后床突气化(箭)。
蝶骨形状极不规则,气化范围差异很大。根据蝶骨体部气化范围差异,一般将蝶窦分为5型。①甲介型:属于气化不良,蝶窦发育小,窦腔后缘与前结节垂直线之间骨质厚度达10mm;②鞍前型:蝶窦发育差,蝶窦后缘恰好位于蝶鞍之前,蝶鞍底大部分为骨松质;③半鞍型:发育尚好,蝶窦后缘达鞍底前半部;④全鞍型:窦腔包绕整个鞍底;⑤鞍枕型:发育最好,蝶窦后缘超过鞍背垂线,窦腔不仅包绕整个鞍底,而且向后伸入枕骨内。
蝶骨大翼、蝶骨小翼、翼突气化及前床突气化较常见,为蝶窦气房延伸到相应部位而形成。术前及术中注意这些变异,可减少或避免损伤周围结构;视神经管突入后组筛窦或蝶窦内,术前应予高度重视,否则手术易损伤视神经;圆孔或翼管等突入蝶窦,外伤时或手术中极易损伤而引起相应症状。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