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19日——上颌窦底提升论坛
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量不足时,可通过上颌窦底提升术解决。其中,侧壁开窗技术视野清晰,提升范围广,但术中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患者创伤大,术后反应重,治疗周期长;而穿牙槽嵴技术虽然并发症较少,术后反应也较轻,但是在盲视下操作,穿孔不易发现,提升高度也有限。那么,如何缩短治疗周期,避免较大的创伤,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实现标准化的精准微创治疗,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周延民教授团队通过对上颌窦成骨潜能及生物力学的分析,总结出了一套标准化的上颌窦底提升术---“PESS”法,精准、微创、高效的解决了上颌后牙区种植骨量不足的问题。
1、上颌窦内成骨的潜能及方向
1)施耐德膜:
施耐德膜底层的骨膜样层与骨壁剥离后,高度血管化的施耐德膜损伤出血,在膜下形成血凝块及纤维蛋白支架,有利于毛细血管的长入,以及骨祖细胞的吸附及分化。
施耐德膜是一个潜在的成骨细胞来源,适当的刺激因子,可诱导上颌窦黏膜的成骨性能。
大量文献证实,无任何移植材料的上颌窦底提升也可以获得骨增量。
2)经牙槽嵴顶的上颌窦底提升术中,颊侧壁与内侧壁间距较窄的窦底形态成骨效果高于较宽者(Teresaetal.,),说明上颌窦骨壁是有成骨潜能的,成骨方向是从窦壁向中心生长的。
3)种植体表面:
研究证实,SLA及SLActive种植体表面可黏附成骨细胞,同时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及成骨细胞分化的早期阶段。
也有研究显示,种植体不同的表面特性对血管生成也可产生影响(TingMetal.,)。
4)PRF(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Fibrin)的应用
文献证实,上颌窦底提升术中,PRF可单独作为填充材料。
PRF的微结构---血小板层聚集了大量的白细胞和血小板。
PRF中含有大量促进组织愈合、血管生成的细胞因子,能加快血管化进程,缩短愈合时间,提高成骨速度和成骨质量,有效引导软组织再生等。因此,PRF可以缩短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的愈合时间。
5)总之,我们希望上颌窦内的成骨能从多方向同时进行,加快愈合速度,提高成骨质量。
2、上颌窦种植的生物力学
植体颈部及根尖区均出现皮质骨时(双层皮质骨),更利于应力的分散,降低颈部的应力创伤;
因此,根尖区过量的植骨反而会导致皮质骨上移,根尖区无皮质骨形成;
而低替代率的骨移植材料由于吸收慢,植体根尖区形成皮质骨的速度很慢,也不利于颈部应力的分散。
所以,上颌窦内植入何种骨替代材料,植入多少量,都是难以把控的。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我们完全可以用PRF的应用来代替骨替代材料的植入。
3、”PESS”精准微创术
从上颌窦内的成骨潜能和生物力学分析,周延民教授提出了一套更加精准、微创、高效的上颌窦底提升方法:
Platelet-richfibri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Endoscope---内窥镜
Sinusfloorelevation---上颌窦底提升术
Simultaneousimplantplacement---同期种植
1)手术方法
第一阶段骨凿法:先将种植体窝顶端骨块顶起3-4mm,内窥镜观察上颌窦底黏膜的完整性、窦底出血情况、周围骨壁高度等情况;
第二阶段为PRF法:将PRF膜放置在上颌窦底黏膜下方,借助PRF膜,根据需要植入的高度,间接顶起上颌窦底黏膜(提至8mm以上也是安全的),再次用内窥镜观察窦底情况。
2)技术突破
---实现了上颌窦底骨高度严重不足(≤4mm)的微创突破
缩短治疗周期:12个月→3个月(甚至更短)
减小手术窗口:大切口、大翻瓣、大开窗手术→微创精准手术
3)技术要点
种植体的选择:
SLA表面处理
大直径
颈部外展的种植体
手术要点:
第一阶段:控制提升幅度,不大于4mm
第二阶段:借助PRF膜的缓冲作用提升
采用极差备洞
通过这种提升方式,抬起的黏膜更易形成山丘状的、利于成骨的型态。
4、病例展示
1)单颗牙位点延期种植的“PESS”精准微创术
环切,测量黏骨膜厚度
定点、扩孔
进行第一阶段提升,内窥镜检查
进行第二阶段提升,放置PRF膜,提升,再次内窥镜检查
植入植体,放置愈合基台
术后两个月测量ISQ值
术后三个月测量ISQ值,大于65即可行最终修复。从CBCT可以看出,根尖区有皮质骨形成,植体周围均有新骨包绕,这对颈部应力的释放非常重要。
戴牙半年,CBCT可见,植体根尖区及周围的骨密度更加的均匀。
2)单颗牙位点即刻种植的“PESS”精准微创术
若根尖区离窦底距离很近,直接启动第一阶段提升,内窥镜检查(有些情况拔牙后窦底与牙槽窝直接相通,通过内窥镜检查,只要黏膜完整,没有分泌物渗出,没有炎症表现,可直接进入第二阶段。)
进行第二阶段提升,放置PRF膜,提升,再次内窥镜检查
植入植体,放置愈合基台
嵴顶处放置PRF膜,缝线压住即可
同延期种植一样,3个月后测量ISQ值,若大于65,CBCT显示植体根尖及周围有新骨包绕,即可行最终修复。
5、小结
对82例实行“PESS”精准微创术的患者进行了1年的随访观察,种植体均获得了成功,周围有新骨包绕,也达到了良好的修复,未见其它异常。说明“PESS”术不仅能够很好的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问题,与其它术式相比,还明显缩短了治疗周期,减小了手术的创伤。
笔者心得
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种植手术更加的精准、微创、简单,这是口腔种植修复的发展趋势,即尽可能花少量的时间和金钱,完成更好的治疗效果,让患者感受到更舒适的治疗体验。但反思我们广泛应用的上颌窦底提升技术,侧壁开窗术式创伤大,穿孔率高,术后反应重,治疗周期长;而穿牙槽嵴技术又是在盲视下操作,穿孔不易发现,提升高度也有限。那么,如何能够将术式改良得更加的精准、微创和高效呢,周延民教授团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他们通过对上颌窦成骨潜能及生物力学的分析,搜寻了大量的循证证据,总结出了一套标准化的上颌窦底提升术---“PESS”法,缩短了治疗周期,减小了手术创伤。其特点如下:
在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量有限的情况下(≤4mm),实现了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并同期种植;
PRF代替传统骨移植材料,缩短了治疗周期,提高了成骨治疗;
以内窥镜辅助手术,在直视下手术,保证安全性,实现了手术的精准化;
减小了手术创伤,减轻了术后反应,实现了手术的微创化。
作者简介
周乔
重庆医院种植科主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硕士
重庆种植培训中心(CITC)讲师
国际口腔种植学会(ITI)会员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会员
擅长各类牙缺失的种植修复、牙周炎患者的种植修复治疗以及种植体周围炎的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