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sen等提出将上颌窦底的剩余骨高度(RBH)分为4类。
A类:RBH≥10?mm,采用常规种植方法植入种植体;
B类:7?mm≤RBH≤9?mm,可采用经牙槽嵴路径上颌窦内提升术植入种植体;
C类:4?mm≤RBH≤6?mm,采用上颌窦LW植骨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
D类:RBH4?mm时,以往多采用上颌窦LW植骨延期种植体植入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上颌窦提升术的适应证不断放宽。目前认为RBH大于2?mm对于上颌窦内提升术都是安全的。
Gonzalez等对于RBH在2~4?mm之间,进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时植入种植体,随访6~个月,种植成功率为%。
牙槽嵴入路上颌窦底提升已证实是一种可靠的种植配套手术
CoscoF:()等认为经牙槽嵴顶提升术创伤小,效果可靠
CosciF,LuccioliM.ANewSinusLiftTechniqueinConjunctionWithPlacementofImplants:A6YearRetrospective
ldy(J).ImplantDen
CalinC等()分析了13年发表文章中穿牙嵴上颌窦提升种植病例,共枚种植,成功率(失败率%
calinC,PetreA,DraftaS.Osteotome-mediatedsinusfloorelevation: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IntJ
OralMaxillofacImplants,,29(3):-
传统的上颌窦提升术因手术路径不同分为上颌窦外提升和上颌窦内提升。两种入路的术式各有优缺点,前者提升效果明显,但操作难度大、反应较重且内侧区域提升较为困难;后者术式简单,但提升高度有限,对剩余牙槽骨高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认为剩余骨高度5mm时才可采用该术式,而当骨高度≤5mm时,则应采用外侧壁开窗的上颌窦外提升术式。而对于上颌后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即骨高度3mm的情况下,侧壁开窗、直视下提升仍然是首选的方法。
但是由于侧壁开窗时可能损伤上牙槽后动脉分支,造成较为明显的术中出血。同时由于手术入路局限在外侧方,术者剥离上颌窦内侧壁粘膜时较为困难,容易造成粘膜的撕裂穿孔,而粘膜穿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的总成骨,进而影响种植的远期效果。尤其是在上颌窦内、外侧壁与牙槽嵴顶所成角度较小时,剥离粘膜、提升窦底的操作会更困难,致使内侧提升程度不及外侧,最终植骨界面呈外高内低的斜面,影响提升效果,最终植种植体后,种植体内侧骨质会少于外侧。同时因该术式需要暴露上颌窦前外壁,除常规的牙槽嵴顶切口外,需要生两侧作附加切口,切口多、翻瓣大,手术较为复杂,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植骨量多,愈合期及修复期时间延长,部分患者需要延期种植,病患顾虑大等情况限制了其临床上的广泛使用。特別是在口腔种植技术日趋成熟,中植修复成功率不断上升,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条件下,患者对种植修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寻找更优的手方式成为当务之急。
将内外提升术的优势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出牙槽嵴顶开窗的方式进行上颌窦提升:采取牙槽嵴顶切口,翻瓣小,不破坏外侧骨壁,术中出血少,术后反应轻,同时开窗之后能够在直视下进行剥离粘膜提升窦底的操作,可以将上颌窦底最大程度地提升至理想的位置。这种改良型窦提升有着广泛的适应症及同样可靠的远期效果。
本病例通过牙槽嵴顶提升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后牙区垂直骨量。
患者男56岁,体健,牙齿缺失多颗故来诊。
嵴顶偏腭侧做一字水平切口。邻牙做沟内切口。
放入CGF:关于上颌窦黏膜及其附着的骨壁并不含有成骨细胞。黏膜内的成骨潜能也缺乏参与成骨的直接证据,不过可以明确的是最初的新骨主要出现在提升空间的血凝块处。所以放入CGF是十分必要的。
成骨起自上颌窦剩余的骨壁和骨间隔,与血管增殖一起导致了最初的编织骨的网状结构。随后编织骨逐渐成熟形成板层骨。使CGF充盈提升间隙内,丰富的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窗口关闭,加速新骨形成。保证成骨高度和效果。
总结:右上后牙区CBCT,从行牙槽嵴顶窦底提升术的前术后影像学对比来看。无论是间隙内成骨效果还是黏膜底部的骨轮廓,亦或术区骨高度,都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情况,具有和侧壁开窗窦底提升相同的效果。
此次课程进行改进:
1,改良式内提升--减少外提升
2,新材料对窦提升治疗的应用
3,鼻-窦疾病对窦提升的影响--并发症与预后
4,改良式外提升带来的手术便利
5,二次窦提升的临床应用
吕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