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自20世纪60年代Branemark教授创立骨结合理论以来,种植修复已成为牙列缺损及缺失的重要修复方法。因牙齿缺失,牙槽骨发生进行性骨吸收,导致患者骨量不足,这种情况一般常见于后牙区。受上颌窦和下牙槽神经的解剖位置的影响,后牙种植时植入较长的种植体会增加神经损伤、上颌窦黏膜穿孔的风险。临床上对牙槽骨高度不足的患者,使用常规长度植体时一般需进行骨增量手术增加牙槽骨高度。骨增量手术增长了患者治疗周期,增加了治疗费用,也增加植骨失败的风险,为患者增加更多痛苦。近年来,临床上尝试使用短种植体进行治疗,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骨增量手术,降低患者负担。
一、短种植体的定义
01
目前对于短种植体没有标准的定义,最初由Feldman[1]提出,长度≤10mm的种植体可以称为短种植体;年的欧洲骨结合大会共识指出,长度≤8mm的种植体可以避免骨增量手术[2]。目前,FDA及国内的《种植体(系统)技术审查指导原则》中将<7mm的种植体认为是特殊设计的种植体。
二、短种植体的临床表现
02
目前对短种植体植入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后,结果显示短种植体也表现出较高存留率。谭胜[3]选取了分别为70例患者植入两种系列的短种植体,其中植入下颌40颗,上颌50颗(≤8mm)。经12-24个月的观察,有88颗种植体骨结合良好,有2颗种植体在二期手术时松动脱落;李源莹[4]收集了例患者,共植入颗短种植体(≤8mm),在21.2±0.5个月的随访期内未见失败病例的发生。仲杰[5]对81名患者共粒短种植体(≤8mm)进行5年后的回顾性研究分析,研究比较了使用3种不同种植体系统,不同的冠根比(C/I≤2和C/I>2)的留存率,结果显示短种植体5年存留率为95.52%,不同种植体系统之间以及不同冠根比例的种植修复体之间的种植体存留率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万力[6]对25例植入超短种植体(<6mm)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12个月28枚种植体存留率.0%;
三、影响短种植体成功率的因素
03
3.1冠根比传统观点认为,冠根比是短种植体使用的限制因素。
冠根比(crowntoimplantratio,C/IR)是指牙冠顶部至牙槽骨与种植体颈部接触点之间的距离比上牙槽骨与颈部接触点至植体根部顶点间距离[7]。牙冠将咬合力通过种植体传递至皮质骨,如果存在过大或非轴向的咬合力,较大的冠根比使种植体颈部牙槽骨所受应力明显增加,加速边缘骨吸收,导致种植体脱落。
在种植体结构有限元分析研究中[8],种植体轴向受力时,应力集中在种植体与中央螺钉、基台与种植体连接处,不同C/I时应力大小无显著差别;当非轴向受力时,随着牙冠增长,C/I增大,应力明显增大,在受侧向力时,增加牙冠高度可能会增加出现机械并发症的风险。
直径、上部修复体的设计等均能影响种植体的临床表现。
3.2直径
考虑到种植体长度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增加种植体直径以增加骨结合面积从而增加初期稳定性,且较宽的种植体有利于改善种植体颈部的应力分布。目前市面上的短种植体通常直径较大,直径一般≥4mm。
3.3上部修复结构
Clelland等[9]比较后牙区使用短种植体(4×6mm)分别支持单冠和联冠,发现相比于单冠修复,联冠修复的短种植体在负重后的2年和3年有明显更少的边缘骨吸收,且负载后的边缘骨水平无显著变化。有限元研究显示[10],使用联冠修复可以均匀分布每个种植体颈部的应力。
四、短种植体的长期存留率研究
04
一般认为标准长度种植体失败集中出现在使用后6~8年,有研究认为,短种植体失败的高峰期在植入后4~6年,但目前的观察数据集中在5年内的留存率,5年以上的长期留存率仍需要继续研究,对于短种植体与常规种植体的长期留存率的比对,也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国器审
水木菁创医药技术服务
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订阅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往期
回顾
01
|重磅!中关村水木医疗成为医用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专家成员!
02
|年第二批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界定结果汇总
03
|已获进口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产品在中国境内企业生产要注意
04
|医疗器械注册体系核查时的个问题
05
|每月法规
11月医疗器械*策法规汇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