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文化的普世价值
易渲承
易渲承会长在西安·楼观台《道德经》普及推广高峰论坛上发表讲话
:在古巴比伦(或两河)文明;今北非古埃及文明;包括今巴基斯坦等古印度(以及还有更多分法)文明;中华文明四大人类古文明中,其他古文明均相继消隐,唯我中华文明屹立至今。这就不能不说,有道的中华文明,是生命力最强的人类文明!
中华文明及文化,林林总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有没有一个总纲呢?答案肯定是有的。
我们从人类文明史知道,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两大基础点:一是本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二是宗教。中华民族的传说起于“盘古开天地”,尽人皆知。这一传说如果要界定一个强为之的时代,应该从考古等综合痕迹学考虑距今约十万年相旷。我国西部的陇山“大地湾”遗址的发掘,从考古断层和遗址学两方面鉴定了六万年至八千年中华文明史的落脚点。多重性地抵近和力证了“盘古开天地”、伏羲“开天明道”两大重要里程碑倒证时代的存在。“道”文明十万年痕迹史,八千年符号文字(伏羲八卦)史,是中华文化起源于道的排它性力证,道作为中华文化总纲是完全站的住脚的。因为中国其它文化都较之晚于几千年,世界其他文明实例与连续存在也远弱于中华道文明,春秋时老子的道德文化更固化和提升了这种关系。
:老子思想西行踪迹普世影响
1
老子其书其人及历史影响
我国春秋末期的老子,将周及以前的中华道德文明,系统归纳并提升至道学高度。其思想主要表现于世界最早个人著作出土版《老子》、经后世逐步勘校成今通行本《道德经》,以及先秦韩非及庄子等多家不见于今本对《老子》《道德经》的引述。《道德经》被称作万经之王,是其丰富内涵,穷尽宇宙认识邃睿所决定。从中古至今的普世价值不竭,是因为他的道恒学术价值的普世本身。
老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伟大思想家之首、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和世界哲学鼻祖。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古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①。曾做过周朝“柱下史”“守藏史之官”(相当于今日三部合一的文史要官),被东汉形成的道教尊奉为教祖,根据最新考证,老子比孔子大约50岁。
从众多史料及论说看,老子见周将衰,过今函谷关,出宝鸡大散关,经陇山至印度及更远,从战国到汉初,在中土被司马迁记为”功成而弗居“的”隐君子“。但大量史料及田野存迹,却记载了他过散关,渡流沙,以及新疆和田为中心,建立”大德浮屠邦“。从这个角度看,老子不仅是思想家,还是伟大的社会革命实践家。老子虽然被西方称为”世界十大作家“之首,但由于他功成不处的品格,却光而不耀,多为深远者知。即使如此,司马迁还是在惜墨如金的《史记》里珍贵地嵌入了老子的姓名、字、谥、籍贯、职务、存世经典、与中国儒教及创始人孔子、继学庄子、法家之间的关系等,已经是非常珍贵的重要信息。“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容貌若愚。去子之娇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也。”孔子闭门三日对徒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朝闻道,夕死而足耶”。此段话,是明显的长者对求学者的真诚训导。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注:史有函谷关、大散关两说),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要求)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所终。”“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庄子者,(最早从老子思想中提练出“内圣外王”的修为理念)其学无所不得窥,其要本归老子之言……作《渔夫》、《盗跖》”,“以砥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②“申不信,昭侯用为相。内修*教,外应诸侯,国治兵强,无侯韩者,申子之学本于*老而主刑名法学之术,韩非者而其本于*老。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源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③,上述综证当时老学已经非常成熟,是兵学、*学、法家等法源。
司马迁不仅在《史记》中,较系统地交代了老子的思想主旨,对后世儒、法、玄、兵各学派的影响及宗法关系作了清楚的认定交待,还为其“恍惚迷离”的书写技法“众妙之道”留引了广阔空间,也为后世神话老子为法力无边的“太上老君”奠定了历史依据,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神学依道学再生而发展,为中国文化予生命究竟、追求长生理想奠定了“法理”基础。他不仅在《老子列传》里记下了老子以导师身份教诲孔子名训,更在《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里记载下,鲁国君遣二十来岁的孔子(有记老子八十孔子十七说)“适周问礼”于老子。老子以“学者平布之式”赠孔子名言:“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为己”。老子以道“教”孔子,无疑成为他后来以儒解道的基础。老子与孔子这两次历史性对话,无疑开创了中国儒家思想史的重要里程。
东晋道学家、著名丹道家、医药学家葛洪(公元-年),化学始祖,著有《抱朴子》一书,分为内、外篇。今存内篇20篇,外篇50篇,集魏晋炼丹术和道儒结合之大成。他说:“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还在本书详细论述道“本”儒“末”的逻辑关系及儒道对社会治理的实际效果④。葛洪在深刻比较了当时及以前的阴阳、儒、墨、法各家理论及在实践后认为:”唯道家之教,包儒、墨之善,总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指约而易明,事少而功多,务在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本也“。他不仅深刻分析了道家精神,还对当时轻道重儒的原因作了深刻分析。他说:“世间浅近者众,而深远者少,少不胜矣,由来已久”。也就是说,人们功名利禄欲的生长,生活节奏的加快,急功近利成势,重物质轻道德,重知识轻智慧,造成见识浅薄,失去深刻理解道家思想的能力。这一见解,至今也不失中肯。
葛洪明确提出“*老”道学,不仅是研究养生的,而且是治国治世的根本。汉文景盛世是老子思想治天下的典范。他眼中的修行“上”士,是有能量“修于三*之中而刀枪不入”;而中士则“修于市而百邪莫近”;只有“下”士才入山林,避凡世独处清静,(但有的目的还是修成后返市治世)。在他眼中上士者,外可以治国安民,内能修道成仙(健康长寿)。葛洪为后世指明了“以六经训俗士,以方术(清静)授知音”以道德凝真人,“道儒互补、内外兼修”的总方向。葛洪还担忧儒学的“陆地推舟,身必有殃”。后世轻道重儒至清末的中国,积贫瘠弱至辛亥、五四运动爆发等历史事件得到了印证。在先哲的引导下,我国历史上涌现了李白、苏轼、文天祥等数不清的实践者,历史上每到民族危难之处,总有道学家力挽狂澜。全真教成型时,“居本源而不自恃”、干脆提出三教合一道⑤,以实事求是、宽量治学、清骨明本的思想态度,引导了中华民族修身、治国理*、治世兴业的法则。受《道德经》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⑥的影响。葛洪从养生、医学角度诠为:“夫人所以死者,诸钦所损业也、老也,百病所害也、*恶所中也、邪气所伤也、风冷所犯也。令“导引行气”,还精补脑,食饮有度、兴居有节、可免六害”⑦。正因有《老子》思想的底蕴,成就了晋代道、医、养学大家葛洪“兼修炼医术,凡所撰,皆精骇是非,而才章富瞻”的历史成就定位⑧。也可以说,庄子、申、韩、列子、葛洪承继老子衣钵而成思想家,足证老子及《道德经》的玄宏深远。
应该说,玄奥的老子思想是对周及以前“三皇五帝”在内的历史智慧的概括和提炼。这是因为在中华文明中,道的思想和概念萌发较老子更早,远在华夏文明殷商以前那段“人神共存”、“*世阴阳”的离荒开明文传年代,就产生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观点⑨。关于“道”的起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年湖南长沙出土的帛书,是我国至今将伏羲记载为中华民族“创世神”的唯一最早文献。关于他“一画开天”创八卦,全民族众文化公认是华夏实体文明的初启!后世文人陆游诗读这一“画”曰:“无端凿破乾坤秋,始当羲皇一‘画’时,”这一“画”公认为道启华夏文明。
伏羲先天“八卦”的全息逻辑,“开”出程序性、数术性、概率学《易经》;本源性、本体论、宇宙论、*治论、人性论妙道玄德,被老子实践浓缩为《道德经》。从”易“多释道,而老子道不言“易’看,《易经》(特别是周易)与《道德经》均以八卦理论为基础形成的属性不同的两大系统。
老子思想予人类的精髓贡献在于,统领道并提炼道成道德文化。其恒久不变之恒道的概念,使全人类有了精神归托,予万事万物以”可道“之名,赋予无尽生命绽放而生生不息。从自然事物的观察中,上升到了形而上的有无相生抽象概念,老子从大无中,发现”象、物、精、信”大有,成为世界哲学及科学等众学之本。以万物为刍狗,生而不有,为而不争,长而不宰的认识和管理天下的体系。以玄奥深远的洞察,架起了一座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的桥梁。
甘肃陇山出土六万年的人类活动剖岩断层(抵近传说十万年的盘古开天地),八千年的先民居住遗址,直接佐证伏羲时代的存在。伏羲”道开天地”,开之有宗,老子把道系统升华为道学,更玄之为有信有宗。
老子对道生成宇宙和运行的认识楷式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⑩。道由“恒道“非恒道“有无组成,洞察万物之真之始”?。科学和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思想,至今仍是形而上人与物质型总成智慧、心物相混互融的永不过时、放之四海而皆真的光辉智慧。“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圣人之道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我善;不善者,我善之,德善。信者,我信之;不信者,我亦信之,德信。”?。孔子关于圣人的要素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老子关于圣人的智慧层次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为什么能“不出户,知天下…”这不是理解老子思想唯心唯物的依据,而是入门老子思想的一道门槛。如果读者没经世“内丹”导修,或体虚极或守静笃“真气运行”修炼达到一定程度,对理解这类章节是会有“频道”障碍的。甚至自作聪明说老子”客观唯心“、”迷信“等等。所以,可以将服气导引、站桩、打坐等练内丹“辟谷”等修炼从“迷信“和宗教里解放出来,可以纳入全民健康养生,使之成为理解《道德经》养生哲学的途径,修、学融合沟通,就能全面读“懂”这部“地外天书”。
老子思想的最高认识层次最终在于“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也,以覌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就奠定了人类认识宇宙的恒始规律,使东方智慧永立人类智慧之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可以说,老子道学无愧世界哲学鼻祖之称,奠定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制高点。故无产阶级革命家郭沫若将《老子》定性为“*治哲学”,还是颇具史家功力的。
由于道的无处不在,无远不至,穿行天地未始古往今后,凝八荒,聚六合,开阖至极远而返朴事物根本之无穷尽,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老子思想恒为“综罗百代,精妙绝伦”,其天下第一的历史定位,无任何学术障碍?。老子思想智慧的深度、高度和精度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无与伦比。例如,“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柔弱胜刚强”,“祸莫大于轻敌”,“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贵以賎为本,上以下为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则无不治”,“天地之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将自宾。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等等。
老子思想不仅在于举世率先揭示了宇宙本体、辩证统一法则,更在于他的民本崇高,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以老子思想自觉自省的教育大道光辉思想,开创了人类”人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及临床心理学、教育学,至今蓬勃发展。我们再次确认老子是”春秋诸子百家之首“,是”中华民族慢慢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思想大家之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即是准确定论,更是历史真相。
2
老子西行传道的踪迹考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老子“出关”后向西而去,究竟出的哪个关?西行到了什么地方?没有明确记载。然而,根据其他史载民间传说、大量历史田野遗迹、地方志、《水经注》、凤翔府志、宝鸡县志、《秦州志》等记载和我们的研究结果:认为老子所出之“关”,有可能包括今河南函谷关、西安楼观台,宝鸡大散关。从两关建关史和去”周“地域意义解,司马迁所指”关“应为今宝鸡大散关更明显。老子西行的路线应是在西出宝鸡大散关后,经过甘肃天水、渭源、临洮、玉门,新疆喀什、和田…等,据文献记载最后到了印度等地。
由于老子西行出散(西)关,在战乱分割始复情况下,与关东人失去联系,隐入“西”关民间,考察造学,后来的秦及主史致司马迁“不知所踪”非常正常。还原老子西行踪迹,无非靠历史文献、田野考古资料和民间传说三把钥匙,尤以考古为重。
“车过留痕,人过留音(传说)”,从散关到印度。老子西行沿途踪迹是客观存在,丰富的田野痕迹,连片成系的口口相传,连片成带的千古连绵流传,构成了独特的世界历史名人足迹学奇丽万里壮观。也是构成老子西行客观真实的要素(我国东、南、北其他地域没有类似的现象就是明晰的对照)。我们通过寻览国家正史、地方史志、文献传载、民间传说和历史遗迹,使还原老子西行路线成为可能。
正史南朝范晔《后汉书.苏扬郎襄列传》载,东汉延熹七年(年)襄楷上书汉恒帝:“臣闻老子西入夷狄为浮屠”,这是当朝文臣上书皇帝帖,可信度甚至可高于太史公司马迁《史记》,这是打开老子西行的关键钥匙之一。从这里出发,老子西行具体去向根据沿线存迹可作梳理如下。
1、陕西周至楼观台。这里有系列老子布道陈迹,东西楼观台多处和皇家确认古迹,终南道文化大景区,唐代至今老子热未断,还有“老子墓、升仙台说”。
2、陕西宝鸡大散关。老子过周至楼观台,沿秦岭西行至眉县太白山汤峪山口,有一座千古道观“青牛洞”。洞内有高度风化的青牛化石,老子在此化贼为良的故事千古流传至今。宝鸡全境,更是老子活动范围和西行非常重要的节点,葛洪《抱朴子》云老子著经散关、第三人北魏时崔浩也认为司马迁所载老子所出之关为散关(宝鸡大散关)。“老子西游尹喜(关令)果得老子”。《列仙传》“周尹喜为散关令”,“老子将出散关以升昆仑”。人称老子骑牛过玄关(至今景观尚存史谓宝鸡外八景之一),今宝鸡市渭滨区天台山屹立一峰曰“伯阳山”,一庙“弥罗天”(老君洞),庙周的秦砖建筑和洞额字体,足见此以伯阳名祭老子庙,始建于秦代,宝鸡人至迟在唐时就知道老子西行建“浮屠”而称”弥罗“,(综述《宝鸡县志》)。单就老子著经函谷关、楼观台、宝鸡大散关多说并存现象本身就能互相印证,也就是说,整个老子西行线上,相传的著经地都有可能是真实的,因《道德经》不是一时一地所就。
《水经注》载:“渭水东入散关,伯阳谷水入焉,又西北注入伯阳水”,“散关西渭河支流名伯阳水,一川名伯阳川,一谷名伯阳谷”,“遇李耳西入,途径所由,故山原畎谷往往播其名”?。北魏时现陕西邻甘肃天水的秦陇区域内,曾设过“伯阳县(城)”(唐并入清水县),现仍留“伯阳镇”建制。(雍正十一年版《凤翔县志》,乾隆十二年、五十年版《宝鸡县志》,民国十一年强振川版《宝鸡县志》,《道藏西升经》)等,多文献明确记载老子过散关遇尹喜散关著经,介绍宝鸡存“通仙覌”、“说经台”,甘肃人“尹喜故宅”等记载。
后世,马丹阳在宝鸡修行继承老子思想主张以“清净无为、逍遥自在、不染不著”,被元世祖封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现存宝鸡磻溪宫丘处机成道《长春内传》碑,元代《道德经》幢,可以是古关中陇山一带是中华道学肇始地力证。被称为“活老子”的丘处机在宝鸡13年修真,成就龙门全真派,晚年令成吉思汗言听计从,行程万里,“吐老庄之秘笈“(其实重点可能就是《道德经》今版第七十二至七十五章的敬天爱民思想)。一言止杀千万命。而国师宝鸡长春宫存《道德经》石刻版当为正统主流。明代张三丰在宝鸡传老子道学,创三丰太极拳惠泽古今,使宝鸡金台观成为名闻中外的千古名覌;仍从宝鸡龙门洞精修而大成的现代大师任法融,苦研道学三十年,《道德经释义》问世,倡阴阳平衡,和谐社会运行,受广泛推崇等。宝鸡这些特别现象与老子住、留、修、著、过散关之文脉影响关系明显,也是需要和可以继续研究的重要课题。总之,老子西行出散关非常明晰,存迹丰富,无存疑杂论空间。
3、甘肃天水。除与陕西宝鸡“伯阳”山、水、谷(至今可对立其称)相连外,古伯阳县(现伯阳镇)遍街多名“伯阳…”。“柏林山,东七十里,其山多柏林,有伯阳覌、老子庵”《秦州山水》,为秦州十景之一。清水县、伯阳县唐时并入之县,更有“尹喜故里”、“教化沟”、“尹道寺、“尹道村”,纪念老子带民众兴修水利的“伯阳渠”的千古史存至今等。(《天水伯阳镇》)
4、甘肃陇西。天水继续西行到渭源的老君山,有唐宋时期修的“老君殿”、“青牛观”,每年五月初五举办庙会纪念老子“住山”日,同时渭源还有老子首建“渭水卧桥”,老子在临洮除大量历史传说“佐证”老子两次返留洮水外,更有千古“老子坪赠杖”、“飞升台”讲述老子西行的千古“真实”遗迹,河西祁连山下的玉门市,至今尚存“老君庙”地址。新疆喀什有“三仙洞”,内蒙古阿拉善盟“居延海”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名关阔海,《水经注》译记为“弱水流沙”,当地自传是老子西行“化胡”地,至今景区仍有老子骑牛雕塑景观等文化。
广东人民出版社年出版了老子西行至希腊影响的专著《和生论》中,大量介绍了老子到西域以今新疆和田为中心等地建浮屠邦,进而影响西方哲学的脉络情况。
年,全国老子道学研究会、中国老子文化研究院、阿克苏市人民*府举办的:全国各省、市、县老子文化研究机构参加的“中国新疆老子西行寻踪学术研讨会”成功在新疆举办。新疆和田城北20公里处有一座典型的“浮屠塔”(为老子西域创浮屠道时的邦区标志,浮屠塔存迹从广袤的新疆延至印度);喀什城西郊60公里处有一与浮屠塔并列的禅坛,与《道藏.张道陵传》载“访西仙源”以“建禅坛,以降五帝”相吻合。既然”仙源“在新疆西腹部,老子道早涉西域成为不争。《道教次第录》将张陵列为“第六代外孙”,明显显示正一道是从老子西域所创“浮屠道”始算。而老子就不只是被道教“奉”为教主。故中国老学界和道教界应十分重视这一情况:可以也应该将新疆喀什打造成中国道教(道学)的圣地。并厘清道教、道学一祖理异关系,更有利于老子思想的弘扬传播,新疆阿克苏博物馆上万件藏品中,也有老子道学传播的重要信息。
新疆龟兹、库车古王府广场的古八卦图,塔里木大学展馆存和田民间的“道币”,乌鲁木齐市就有乡民争迎老子的“四道岔(现建老君庙)“红庙子道观…证道学开发新疆远早于其他文化。
我国河南少林寺历代杰出高僧塔林中有“上圆下方”,有的在上圆下方塔缘结合处饰有“八卦图”案的僧塔(均为中国道文化的基本元素);又有正圆形的典型“释迦塔”,从这一显象可以清楚的看到:所谓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具有天然的中国道源性。其文脉源于中土文化的浮屠教和其相缘而立的“释迦教”两大文脉主线,我们在老学西部考察发现,我国云南大理’无为寺”等长期坚持释迦牟尼是在云南洱海边灵峰山修成而去印度传道,其修炼学术体系再以佛教折返传回中国的说法,这也与释迦牟尼本身曾为华夏文化影响地尼泊尔人的学术史观相吻合。可见,中国佛教与中国道统的融合度之密。
年9月1日,广东省社科院副部级研究员、广东国学院院长柯可;福建省老子文化研究会学者;西安市*老文化研究院院长沈明岐;宝鸡市老子文化研究会会长易渲承;及中国老子文化研究院西北分院人员,对西安市博物院(小雁塔)存年出土的西域归邦李诞墓存进行了联合考察。惊人发现该墓石棺体上镌刻着伏羲、女娲、朱雀、玄武等中国核心文化图案,据墓志铭载,墓主人是李伯阳(老子字)罽(jì,几)宾(今克什米尔)于北周正光年“归邦”的后代。从魏体(与书法时代相应)碑文的“玄妙气”,“敬镌玄石,以传不朽”,死后,“皇帝授君邯州刺史”等非常清楚(特别是李诞被追封为地方“实职”邯州刺史,此类封赐是绝对不可能给外国人的,历史上绝无先例和后效)的信息看,墓主人可以认定是老子在克什米尔的约30余代“归邦”后人。西安市考古研究院有参加当年考古的专家称:“‘李诞’有可能是北魏西使宋云所带回中土的”。
综上可见,老子见周道将衰,西行过今河南函谷(当时称胡桃林塞)、西安楼观台、长安一带找寻西周采邑遗迹遗风;到陕西宝鸡回溯西周”德治“文明起源,天台山览炎*二帝足迹;甘肃古陇西天水、渭源、临洮等陇山区域寻访伏羲、禹*文明;韵以身殉道的伯夷、叔齐二王之墓;在整个西行(含印度中亚依方造学布道)过程中,丰富了他的道德思想体系。老子继而涉流沙、过玉门、新疆喀什、和田等传道到印度,民间传说和理论证据链清晰可判。老子所到之处,也就是其思想文化西传之地。奇人老子思想的”天外“智慧,原来深深扎根于他之前的上古华夏文明沃土。
3
关于老子文化的几个历史悬案问题
01
老子年龄问题
依据《史记》曰:”李耳活命一百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司马迁特顿笔注明老子”因修道而长寿“。经社科院二级研究员胡孚琛教授公布研究成果,”老子应比孔子大五十岁“。从《史记》记老子言孔子…”去子之骄涩…”戒语看,无疑与高龄长者对学子的谆谆教悔相符。中国古代因“修道而长寿”二百余岁的奇人老子,尚不是有史记载寿命最高的。有春秋至战国二百余岁的老子,理解老子版本流变,解决这个因老子在世时间疑问产生的众多问题,就不需要几个老子或巨繁的其它探究才能解决。除竹简抄本底本外,西行造学创道产生的《老子》,其全本、足本由弟子从西域带回东土也是完全可能和合理的,帛书、河上公、王弼共本就有可能是老子出关西域创道后的亲为,因为《道德经》里那么丰富的圣人无为治世的历练,非亲历不易写真,西域”建邦“*绩刚好是解释。
02
关于老子版本争论的问题
根据年湖北出土《老子》甲、乙、丙、太一生水,年长沙出土帛书本甲乙等传世存本;西汉河上公本,晋王弼本流行本等各种版本综合情况,春秋末期的《老子》,从汉景帝改”子“为”经“,到西汉而晋的《道德经》,经历了相应的中国整个文字燕衍,词句繁乳,文本进化的全过程,清楚反映了《老子》版本随历史的进化过程,谓流变清晰,文脉传承正流可信。而从韩非,庄子和其他先秦文献对《老子》语言有引述而不见今本;竹简、帛本今本及内部合理差距幅大情况看,加上汉(离老子时代相对近)太史公司马迁明言《老子》“道德五千言”综合看,在春秋末或稍晚已形成《老子》五千言,不能因为我们至今未见全本而否认它的存在。现存流行两千年通行本,有清代石刻浙江王弼版;元代宝鸡蟠溪宫丘处机成道长春宫河上公石刻版。不管文本如何流变勘校,中华的《老子》,世界的《道德经》两大概念统一无误。从竹简《老子》古况,到通行本体量《道德经》,无论是老子亲为五千言底本,还是后学勘增《老子》,其主体思想都是一以贯之的,正统清明的。
03
关于对老子文本的误解问题
大约有三方面的古今质疑:一是老子时而反儒仁,时而不反儒仁。二是老子文本语句重复多显乱。三是《老子》《道德经》不符合格式哲学论文要求。
首先,二百余岁的老子,流变了年才基本定型的《老子》(《道德经》》),不同时期*治态度不一致是非常正常的。《老子》竹简版时,“礼”尚有部分积极作用,未引起老子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