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即鼻腔炎性疾病,是病*、细菌、变应原、各种理化因子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鼻腔黏膜的炎症。鼻炎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鼻腔黏膜充血、肿胀、渗出、增生、萎缩或坏死等。
常见5大类鼻炎包括:急性鼻炎、慢性鼻炎、萎缩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
鼻炎常见的病因,常用于治疗鼻炎的药物也可以导致鼻炎遗传:遗传性过敏体质、鼻黏膜先天性屏障缺陷;
病原体感染:病*、细菌感染等;
过敏源:花粉、螨虫、香精、蟑螂、霉菌、动物皮毛及分泌物、特殊食物等。对婴儿来说,食物过敏源多数是由牛奶和大豆引起的;对成人来说常见食物变应原包括:花生、坚果、鱼、鸡蛋、牛奶、大豆、苹果、梨等;
职业接触:化学刺激剂、粉尘等;
环境因素:雾霾、粉尘、寒冷、干燥等;
创伤因素:外伤、手术;
药物因素: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和减充血滴鼻剂。治疗鼻炎的药物同时也是导致鼻炎的重要原因。
决定一个人是否易患鼻炎的根本原因是:“鼻粘膜屏障缺陷”,导致鼻粘膜屏障缺陷的原因是:
1.遗传:基因缺陷是导致先天性鼻粘膜屏障脆弱的原因;
2.药物:皮质激素、减充血剂是导致后天性鼻粘膜屏障缺陷的原因;
3.创伤:手术、外伤是导致后天性鼻粘膜屏障损伤的原因。
由此可见,治疗鼻炎的药物(皮质激素及减充血剂)同时也是导致鼻炎的重要原因。许多孩子,在婴幼儿期,有时只是因为“病*感染导致的急性鼻炎”,原本可以自己好的,由于家长治病心切,乱用激素和减充血剂,鼻粘膜持久损伤,导致孩子成为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或萎缩性鼻炎患者。
因此,正确对待疾病,不要乱用药物,目前临床绝大部分治疗药物都是“对症治疗”,不是“对因治疗”,只要症状可以耐受,不要急于用药物去控制。
不同类型鼻炎特点及目前临床标准的治疗方案1.急性鼻炎主要是由病*感染引起的鼻黏膜的急性炎性疾病,又称为“感冒、“伤风”。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发热等,病程通常在7~10天。种以上的病*和急性鼻炎相关。四季均可发病,冬季更为多见。急性鼻炎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全球各国均有发病。成人通常平均每年感染2~5次,儿童每年可发病6~10次(学龄儿童平均高达每年12次)。而由于免疫系统的退化,老年人每年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当机体由于各种诱因而致抵抗力下降,鼻黏膜的防御功能遭到破坏时,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而侵入机体。原已潜伏于上呼吸道的细菌也生长繁殖,*力增强,使本病在原发的病*感染的基础上,合并细菌性继发感染,如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和卡他球菌等。
为什么“新冠疫情大家习惯戴口罩后,呼吸道疾病发生率快速下降”?并不完全是口罩能挡住病*,而是口罩在鼻部和咽部营造了一个“温暖、湿润的环境”,解决了“寒冷、干燥”导致的鼻粘膜防御功能下降的问题,病*不易入侵体内。因此,呼吸道疾病易感者,包括鼻炎患者,养成戴口罩的习惯,有助于疾病的预防与康复。
保持室内环境的温暖和湿润也是提供鼻粘膜防御能力的好办法。人体舒适的温度区间是:18-25℃;湿度保持在60%左右比较好,如果湿度不够,可以在房间使用加湿器。
急性鼻炎一般潜伏期1~3天。整个病程可分为3期:
1.前驱期
数小时或1~2天。鼻内有干燥、灼热感或异物感,痒感,少数患者眼结膜亦有异物感,患者畏寒,全身不适。鼻黏膜充血,干燥。
2.卡他期
为2~7天。此期出现鼻塞,逐渐加重,频频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伴嗅觉减退,说话时有闭塞性鼻音,还可能出现鼻出血;同时全身症状达高峰,如发热(大多为低热),倦怠,食欲减退及头痛等,如并发急性鼻窦炎则头痛加重。鼻黏膜弥漫性出血、肿胀、鼻道或鼻腔底充满水样或黏液性分泌物。由于大量分泌物刺激和炎性刺激反应,鼻前庭可发生红肿、皲裂。
3.恢复期
清鼻涕减少,逐渐变为黏液脓性,合并细菌感染时,鼻涕变为脓性,全身症状逐渐减轻。如无并发症,7~10天后痊愈。而鼻黏膜的纤毛输送功能一般在8周左右方能完全恢复。
急性鼻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病程为7~10日。目前尚没有可直接治愈的药物,主要以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合并细菌感染,可口服或局部应用抗菌药,如阿莫西林等;鼻塞可使用减充血喷鼻剂(伪麻*素、以及苯肾上腺素、苯丙醇胺等),小儿用药浓度适当降低。减充血剂的使用应在1周以内。
减充血剂的作用原理是收缩血管,长期使用会导致鼻组织缺血,屏障损伤,防御能力减弱,导致鼻炎反复发作,循环加重,并特别易受病*感染,成为呼吸道疾病的易感人群。
2.慢性鼻炎慢性鼻炎是鼻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其主要特点是炎症持续三个月以上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根据慢性鼻炎的病理和功能紊乱的程度,可分为:
慢性单纯性鼻炎:以鼻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为特征。(1)间歇性:白天、夏季、劳动或运动时鼻塞减轻,而夜间、静坐或寒冷时鼻塞加重;(2)交替性:侧卧时下侧鼻腔阻塞,上侧鼻腔通气较好,当转向另一侧卧位时,另一侧鼻腔又出现鼻塞;(3)多为半透明的黏液性鼻涕,继发感染后可有脓涕。鼻涕可向后经后鼻孔流入咽喉部,引起咽喉不适、多“痰”及咳嗽等症状。小儿患者由于鼻涕长期刺激鼻前庭及上唇,可出现鼻前庭炎及湿疹;(4)由于鼻塞,可有间断嗅觉减退、头痛不适及说话时鼻音等。
慢性肥厚性鼻炎:以黏膜、黏膜下层弥漫性增生肥厚为特点。(1)鼻塞较重,多为持续性。有闭塞性鼻音,嗅觉减退。鼻涕不多,为黏液性或黏脓性,不易擤出;(2)肥大的下鼻甲后端如压迫咽鼓管咽口,可出现耳鸣及听力下降;(3)由于长时间的张口呼吸以及鼻腔分泌物的刺激,易发生慢性咽喉炎;(4)多伴有头痛、头昏、失眠及精神萎靡等症状。
慢性鼻炎致病因素包括: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及职业与环境因素三个方面。
1.全身因素:
(1)慢性鼻炎常为一些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如贫血、结核、糖尿病、风湿病、急性传染病后及慢性心、肝、肾疾病等,均可引起鼻黏膜长期淤血或反射性充血。
(2)营养不良,如维生素A、C缺乏,可致鼻黏膜肥厚,腺体退化。
(3)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可引起鼻黏膜水肿;青春期、月经期和妊娠期鼻黏膜即可发生充血、肿胀,少数可引起鼻黏膜肥厚。
(4)烟酒嗜好或长期过度疲劳,可致鼻黏膜血管舒缩功能障碍。
(5)免疫功能障碍,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艾滋病、脉管炎、囊性纤维化及器官移植或肿瘤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2.局部因素
(1)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鼻黏膜未恢复正常,而演变成慢性鼻炎。
(2)鼻腔及鼻窦的慢性炎症,或临近感染灶的影响,如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等,鼻黏膜长期受到脓性分泌物的刺激,促使发生慢性鼻炎。
(3)鼻中隔偏曲、鼻腔狭窄、异物及肿瘤妨碍鼻腔通气引流,使病原体容易局部存留,以致反复发生炎症。
(4)鼻腔用药不当或全身用药的影响,如长期滴用皮质激素、血管收缩剂引起鼻黏膜舒缩功能障碍,血管扩张,黏膜肿胀。
3.职业和环境因素
职业或生活环境中长期吸入各种粉尘,如煤、岩石、水泥、面粉、石灰等可损伤鼻黏膜纤毛功能。各种化学物质及刺激性气体(如二氧化硫、甲醛及乙醇等)均可引起慢性鼻炎。另外环境中温度和湿度的急剧变化也可导致本病。
治疗方案:
(1)局部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可以在炎症的各个阶段都发挥强大的抗炎、抗水肿效应,并能促进损伤的纤毛上皮修复,是目前治疗鼻黏膜炎症性疾病的一线药物。对于“妊娠期鼻炎”的患者忌用减充血剂,局部慎用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妊娠终止后2~4周内鼻炎症状会得到缓解。
使用尽量不超过一周
(2)减充血剂只有在慢性鼻炎伴发急性感染时才可使用减充血剂滴鼻,1~2次/天,应用时间不宜超过7~10天,此类药物长期使用可引起药物性鼻炎。
(3)对鼻中隔偏曲者进行矫正手术;
(4)手术治疗:对于药物及其他治疗无效并伴有明显的持续性鼻塞的患者,可行手术治疗。目前手术多在鼻窦内镜下进行,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准确性。
★下鼻甲切除术通过手术切除下鼻甲的一部分,使鼻甲组织变小,可以降低鼻腔阻力,改善鼻腔通气的状态。下鼻甲血管舒张和收缩引起鼻阻力很大的变化,下鼻甲前端接近鼻瓣区(鼻腔阻力最大的部位),所以在进行下鼻甲手术时应注意适当保留下鼻甲前端,以免引起副作用。
★低温等离子、激光(CO2激光、YAG激光等)、微波下鼻甲手术可通过消融肥大的下鼻甲黏膜或黏膜下组织,使鼻甲组织变小,从而改善鼻塞的症状。此方法简便易行,但可能会引起术后鼻腔干燥。
3.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是指某些易感人群接触过敏原后,引起组胺及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释放,导致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过敏性鼻炎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可诱发许多疾病和劳动力丧失。
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主要是阵发性喷嚏(每次多于3个,多在晨起或者夜晚或接触过敏原后立刻发作);清水样鼻涕(有时可不自觉从鼻孔滴下)、鼻塞(间歇或持续,单侧或双侧,轻重程度不一。和鼻痒(大多数患者鼻内发痒,花粉症患者可伴眼痒、耳痒和咽痒);部分伴有嗅觉减退。
治疗方案:均为对症治疗药物
(1)抗组胺药:可有效缓解鼻痒、喷嚏和流涕等症状。适用于轻度间歇性和轻度持续性过敏性鼻炎,与鼻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
(2)糖皮质激素:鼻用糖皮质激素,可有效缓解鼻塞、流涕和喷嚏等症状。对其他药物治疗无反应或不能耐受鼻用药物的重症患者,可采用口服糖皮质激素进行短期治疗。
(3)抗白三烯药:对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有效。
(4)色甘酸钠喷鼻剂:对缓解鼻部症状有一定效果,滴眼液对缓解眼部症状有效。
(5)鼻内减充血剂:对鼻充血引起的鼻塞症状有缓解作用,疗程应控制在7天以内。
4.萎缩性鼻炎萎缩性鼻炎是一种发展缓慢的鼻腔慢性炎性疾病,发病具有地区性。本病女性患者较多,多发于青壮年,健康状况及生活条件差者易患此病,近年来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其特点是鼻黏膜干燥、萎缩,鼻腔增大,嗅觉障碍,鼻腔内有大量*绿色脓痂形成,带臭味者称为臭鼻症。
临床症状:
1.鼻及鼻咽干燥感:由于鼻黏膜腺体萎缩、分泌减少和长期张口呼吸所致;
2.鼻塞:鼻腔内脓痂阻塞,空气不能通过,或者因为鼻黏膜萎缩,神经感觉迟钝,虽有空气通过,但不能觉察所致;
3.鼻出血:一般出血不多,由于鼻黏膜萎缩变薄和干燥,或因挖鼻和用力擤鼻致毛细血管损伤;
4.头疼、头昏:因鼻黏膜萎缩,过度宽大,鼻腔的调温保湿功能减退,鼻黏膜受大量冷空气的刺激,或因鼻腔内大量脓痂压迫鼻黏膜所致,常表现在前额颞侧和枕部头疼;
5.嗅觉障碍:鼻腔内脓痂堆积,空气中的含气味分子无法到达嗅区,或因嗅黏膜萎缩或嗅神经萎缩而导致嗅觉丧失;
6.恶臭:呼气带特殊的腐烂气味,由于臭鼻杆菌等细菌使鼻内分泌物和结痂内的蛋白质分解而产生的臭气。
治疗:
1.保守治疗
(1)维生素口服维生素A、维生素B2。(2)鼻腔冲洗冲洗鼻腔的目的清洗鼻腔,清除臭味。可用生理盐水、3%硼酸溶液、1:0高锰酸钾溶液。
(3)雌激素应用雌激素局部喷雾或软膏涂抹,可使鼻黏膜血管扩张、充血。
(4)抗生素局部应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可改善症状,抑制臭鼻杆菌生长,使鼻腔内的继发感染得到控制。
(5)局部滴药可软化干痂,促进腺体分泌,润泽黏膜,改善症状。常用复方鱼肝油、复方薄荷油。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缩小鼻腔,降低鼻腔水分蒸发,减轻鼻黏膜干燥和结痂形成。手术方法有鼻腔粘骨膜下填充术、鼻腔外侧壁内移术、前鼻孔封闭术等。
5.急慢性鼻窦炎一个或多个鼻窦发生炎症称为鼻窦炎,累及的鼻窦包括: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这是一种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鼻窦炎可分为急性、慢性鼻窦炎2种。急性鼻窦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细菌与病*感染可同时并发。慢性鼻窦炎较急性者多见,常为多个鼻窦同时受累。
鼻窦炎可分为急性、慢性鼻窦炎2种。
1.急性鼻窦炎,病程约12周,主要表现为鼻塞、脓涕、头痛。
急性鼻窦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细菌与病*感染可同时并发。常见细菌菌群是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多种化脓性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属,后者常见于儿童。其他的致病菌还有链球菌类、厌氧菌和金*色葡萄球菌等。由牙病引起者多属厌氧菌感染,脓液常带恶臭。真菌及过敏也有可能是致病因素。
急性鼻窦炎的感染常来自于:窦源性感染、鼻腔源性感染、邻近组织源性感染、血源性感染、创伤源性感染,还有全身因素和中*因素导致的。
2.慢性鼻窦炎,主要表现为鼻塞、脓涕、嗅觉障碍、常伴随慢性咽炎。
(1)由急性鼻窦炎转变而来多因对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当,或对其未予彻底治疗以致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使之转为慢性。此为本病之首要病因。
(2)阻塞性病因鼻腔内的阻塞性疾病,如鼻息肉、鼻甲肥大、鼻腔结石、鼻中隔偏曲、鼻腔肿瘤、鼻腔填塞等阻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是本病的重要病因。
(3)致病菌*力强某些*力较强的致病菌,如患猩红热时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其所致的急性鼻窦炎,极易转为慢性。
(4)牙源性感染因上列磨牙的牙根与上颌窦底部毗邻,若牙疾未获根治,易成为牙源性慢性上颌窦炎。
(5)外伤和异物如外伤骨折、异物存留或血块感染等,导致慢性鼻窦炎。
(6)鼻窦解剖因素由于各个鼻窦特殊的或异常的解剖构造,不利于通气引流,亦为不可忽略的自身因素。
(7)全身性因素包括各种慢性疾病、营养不良、疲劳过度而导致的机体抵抗力低下。同时,还有各种变应性因素及支气管扩张所诱发的病因。
治疗:
1.急性鼻窦炎
(1)全身治疗:采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因多为球菌感染,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为首选药物,药物治疗强调选择敏感抗生素,足量、足疗程使用。
(2)改善鼻窦引流:常用含1%麻*素的药物滴鼻,收缩鼻腔,改善引流。
(3)上颌窦穿刺冲洗术:急性上颌窦炎宜在全身症状消退、局部急性炎症基本控制后施行。冲洗后可注入抗菌溶液,每周1~2次。
(4)鼻窦置换疗法:适用于儿童多组鼻窦炎患者。
(5)激素治疗:可以应用鼻用局部激素或全身应用激素,改善局部炎症状态,加强引流。
(6)手术:急性鼻窦炎在药物控制不满意或出现并发症时可采用鼻内镜手术,通过内镜引导直达病灶,开放鼻窦口,清除病变,改善局部引流,进而恢复鼻窦正常的生理功能。
2.慢性鼻窦炎
(1)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虽然不可以清除细菌,但可以减少慢性细菌感染的*性和减少细胞损害。在激素治疗失败的病例中,选择性的应用长期低剂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是有效的。
(2)血管收缩剂:能收缩鼻腔肿胀的黏膜,以利鼻窦引流。但血管收缩剂不宜长期使用,会有引起继发药物性鼻炎之虞。
(4)高渗盐水:高渗盐水可以改善鼻黏膜纤毛清除率,有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高渗盐水在咳嗽、流涕、鼻后滴漏症状各个评价指标中均有明显效果。
(5)鼻窦置换法:适用于多个鼻窦发炎及儿童。
(6)手术治疗:
鼻内镜下鼻窦手术为目前首选方法。在鼻内镜明视下,彻底清除各鼻窦病变,充分开放各鼻窦窦口,改善鼻窦引流,并尽可能保留正常组织,是一种尽可能保留功能的微创手术。
总结:虽然我们对鼻炎有明确的分类,但仔细分析药物治疗方案,却发现并没有什么不同,各类型鼻炎,主要采用2大类药物:激素、减充血剂。
我对鼻炎的理解及护理逻辑年1月,新冠疫情前,我与一位电台主持人朋友聊天,她说她有严重的慢性鼻炎,鼻音很重、鼻塞、头痛,不得不靠喷激素改善症状,以至于出现激素样外貌特征。虽然我并没有“专攻鼻炎”,但鼻炎“最原始、最根本的发病原因”我是有自己看法的。这篇文章上面所列举的病因,是教科书里的经典病因,我个人认为那不能称之为“病因”,它们仅仅是“诱因”。
我思考的逻辑是:同样身处病*环境中,为什么有人不感染鼻炎,有人感染鼻炎?同样面对过敏源“花粉、螨虫、动物皮屑等”,为什么有人患过敏鼻炎?有人不过敏?我认为根本原因是鼻黏膜屏障出现“漏洞”,导致病*、细菌、过敏源易于入侵。因此,患鼻炎的“最原始、最根源”的病因应该是“鼻粘膜屏障缺陷”。
目前治疗鼻炎最常用的2大类药物:皮质激素、减充血剂,虽然可以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症状,但使用不当或长期使用,反而会导致“药物性鼻炎”,这在教科书里也明确指出了。为什么皮质激素和减充血剂会导致“药物性鼻炎”呢?
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组织更新速度,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可导致组织黏膜溃疡、伤口不易愈合、骨质疏松,鼻部应用皮质激素可导致鼻粘膜屏障严重受损,加重鼻炎易感性。
减充血剂是一类收缩血管的药物,使鼻部供血不足,同样导致鼻组织更新障碍,鼻粘膜屏障缺陷。
基于以上的推理,我认为,鼻炎“追溯至根部的治疗”应该是“改善鼻黏膜屏障”,如何改善鼻粘膜屏障呢?我认为应该与现有临床方案“反其道而行之”。
现在的临床方案是“收缩血管”,我的方案是“改善血液循环”;现在的临床方案是“用激素抗炎”,我的方案是“为鼻粘膜提供营养”。
基于这样的推理,我对我的主持人朋友说:“停掉所有药物”,“用美容蒸脸器熏蒸鼻子”,每次10-15分钟,一天3-4次,目的是湿润鼻腔,减少干燥引起的裂隙;温暖鼻腔,改善鼻部血液循环;加强营养,包括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或特殊膳食营养补充剂。疫情期间她遵循了这个方法,4月份武汉解封后,她好了,特别面谢了我。我后来在DD群里开始推荐这个方法,很多朋友都获益了。
今天促使我写这篇文章是DD3群一个朋友的反馈,3岁的孩子用这个方法也好了。突然醒悟到,现在的孩子为什么“鼻炎、湿疹”发病率那么高?很可能是这些孩子都是“激素、抗生素等药物”陪伴下长大的,药物一边在“治病”,一边在“导致疾病”,“药物性鼻炎”、“药物性湿疹”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个家长的一句话“停用一切药物”,让我吓出一身冷汗,言下之意是,这个3岁的孩子,已经用过很多药物了,而主要药物无外乎2大类:激素、减充血剂,这是多么值得“后怕”的现象,如果这个孩子一直用药下去,后果很难想象。因此,抽空与大家交流下我对鼻炎的理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我对鼻炎的处理逻辑是基于我对湿疹的研究。湿疹也是世界级难治性疾病,目前临床也主要用激素治疗,用药症状可以控制,不用药就反弹,而且循环加重,最后无法控制。经过深入的研究,我提出了“重建皮肤屏障”的湿疹治疗方案,通过一系列营养素,口服配合外用,目前已经有一部分湿疹患者摆脱激素的依赖,开始回归正常生活。
激素由于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已经渗透到了临床许多科室用于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湿疹、银屑病、鼻炎、哮喘、间质性肺炎、红斑狼疮、结缔组织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等。
我反对乱用激素,能不用就不用,因此,针对新冠肺炎的治疗,我启用了“甘草酸二铵”替代“激素”抗炎,但该用的时候,我也会毫不犹豫的用激素:一个22岁的男孩一天咳血ml,一天用了17种药物都止不住血,他求助我后,我看过所有检查,推荐用了地塞米松(长效激素),三天,十几元的药物,一条生命就重回到阳光下。激素不是“坏东西”,激素就像一把刀,用对了是个好工具,用错了可以要命。
再次提出我的治病原则:
“精准医疗”,根据发病原因对疾病进行精准分类,精准用药,能用一个药物治好的病不用2个药;
“复原医疗”,治病要对因,而不仅仅追求改善症状,尽最大可能不用药物,通过营养原理转归疾病。我们在痤疮、湿疹方面的突破就是基于“复原医疗”,没有用药物,取得了非常好的护理效果。
文字/武汉大学药学院丁虹教授
排版/TING
图片/来源网络
用不懈的探索
向生命致敬
武汉大学丁虹教授团队
丁虹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