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颅底解剖复杂、位置深在、涉及重要的血管神经和解剖结构,颅底肿瘤对于神经外科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医生来说,一直都是严峻的挑战。随着内镜技术的出现并逐渐应用于颅底外科以后,逐步显露出其微创、入路直接、并发症少的优势。
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例我院B4病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典型病例。
患者张女士2年前因头痛头晕发现颅内肿物并进行了开颅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为皮样囊肿。之后,张女士在手术后1年内反复头痛,近日到我院耳鼻喉科就诊,耳鼻喉科主任张金玲查看影像结果发现张女士右侧颞极硬膜外有较大范围肿物,并立即安排张女士住院诊治。
通过以上两张术前的核磁影像显示,张女士右侧颞极硬膜外巨大囊性病变。结合既往开颅手术史,B4病区专家团队的术前诊断为侧颅底巨大皮样囊肿。经过我院内镜颅底外科中心刘钢教授、佟小光教授、张延铭教授、张金玲教授、翟翔主任的共同多学科协作讨论决定为患者张女士进行内镜经鼻入路切除肿物。
相关链接:
内镜经鼻进入翼腭窝、颞下窝等侧颅底区域的手术相较于传统开颅或外进路手术有一定的优势,且患者术后恢复快。术中准确的定位和重要神经血管保护是关键,手术对于医生的颅底解剖知识要求高,尤其是侧颅底区域的解剖结构非常复杂,医生要对此区域的立体空间结构有充分认知。同时,手术医生要具有丰富内镜手术经验,术中如出现脑脊液鼻漏或颅底血管出血情况,都能及时采取安全有效的解决办法。手术对于器械设备要求也很高,术中需要使用导航定位系统、低温等离子系统、高速动力磨钻等。
6月16日上午,手术由B4病区张金玲主任和翟翔主任共同操刀完成。
术中导航:
术中内镜下图像:
开放上颌窦后,术中导航定位确定的开放上颌窦后壁及中颅窝底骨窗的位置
开放上颌窦后壁和中颅窝底骨窗后,直接进入皮样囊肿内,可见大量脱落的上皮样组织和囊液
彻底切除囊肿后的术腔
通过以上术后的核磁影像显示右侧颞极硬膜外巨大皮样囊肿已经全部切除,术前受挤压上抬的颞叶已经回到正常位置。患者术后逐步清理鼻腔填塞物,无术区大出血、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目前张女士正在逐步恢复中。
此次手术的顺利完成得益于内镜颅底外科、耳鼻喉科各位专家的共同合作以及麻醉科和手术室的全力配合,更有患者张女士及家属对我院医疗技术的信任及肯定。相信随着多学科综合协作的进一步加强,我院会在相关外科领域的发展得到稳步提升。
多学科合作(MDT)
内镜颅底手术及显微外科技术促进了相关学科研究水平的提高,手术内容不仅涉及到传统的鼻窦及颅底恶性肿瘤,而且还涉及到前中后颅底及侧颅底等解剖部位。在颅底解剖及影像学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手术治疗效果稳步提升。目前,探索内镜及显微技术相适宜的肿瘤切除手术已经形成了多学科合作模式,其中包括神经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口腔外科、眼科、麻醉科、影像学等学科。多学科合作(Multidisciplinaryteam,MDT)是颅底手术治疗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内镜及显微颅底外科建设应在临床技术、多学科人才建设等方面共同发展。
病医院内镜颅底外科中心包括B11病区(内镜颅底外科)、B5病区、B4病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B4病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于年被评定为天津市鼻病诊疗中心,赵绰然教授最早在全国开展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科室目前已完成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的微创手术万余例,并且对颅底肿瘤切除、脑脊液鼻漏修补及鼻眶肿瘤的手术治疗均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刘钢教授、张金玲教授的带领下,有一批肯吃苦、努力钻研、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医师为基础的高素质人才。现已开展各项耳鼻喉科精细化检查并配备一体化的硬件条件,凭借专业的技术水平,立志于为每位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
供稿人:B4病区卢醒
编辑:隋蕊阳
责编:孟萌
温馨提示
医院患者及家属来院就诊相关事宜公告“智慧环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