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复查一下。
还说,上次那个医生态度不好,也没给开点药,不找他了。
我忘了上次那个医生的姓名。因为是复查,自助机挂号时随便选的,是个副主任医生。看见姓名或照片会想起来,不挂他的号就是了。
曾经看过一个医生的文章,医院寻医问诊,要找副主任医生,别找主任医生。
前几天烧伤超人阿宝写过一篇文章,关于取消主任、副主任医生职称评选的建议,我只看了个标题。
按理说,主任医生比副主任医生职级职称高,水平应该更高、经验更丰富才对,为什么找副的不找正的?我没细细品读,只觉得人家写的有道理,是个善意的提醒。
七月份的时候,我妈受了个意外伤,上颌窦壁骨折。口腔科医生说年纪大了,不建议手术,太受罪,让慢慢愈合。
第一次帮我妈检查的那个医生姓韩,我清楚地记得。虽然戴着口罩,只看得清眉目,感觉比较年轻,四十岁上下,不油腻,态度也很好。
像我父母这样七老八十的年纪,对医生态度的好坏,可能特别敏感。
又有谁喜欢板着脸、不耐烦、喜欢说怪话反话的医生呢?
我人到中年,倒是可以理解:一天看那么多病号,累得不想多说一句话,面对患者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懒得多解释一句……态度差点算什么。
但是,医者仁心啊。
什么是仁?仁的本意,是对人友善。
如果态度不够和善,语气不够友好,别人很容易感知到。
我有个农村亲戚到城里看病,叙述病情时,他对接诊的医生说“上一次那个医生说……”
医生立刻停下动作,唬起脸:“上次那个医生说……你怎么不去找那个医生?!找我做什么?!”
你听,你品,这是什么态度?!
后来很多次,他想起那个医生,还会怀疑“说话怎么这么难听?!真孬种!”
那医生也是看人下菜碟吧。看他是乡下人打扮,看着就唯唯诺诺,欺侮人家老实。若是换个人,遭到这番言语的抢白,面对满满的恶意,一定会毫不客气吧?
换了我,肯定会投诉到让他好好说话。
当然,这是多年前的事了。
如今各行各业,连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态度都好了很多。特别是,我发现越是年轻人态度越平和。
90后00后的一代,已陆续步入职场。这一代,物质生活已极大丰富,他们没有前辈的普遍焦虑心态,也没有受某些流*的影响,精神上富足,内心也就更淡定从容。
放眼社会,看看那些一言不合就恶语相向的,基本上都上了点年纪。
90后00后,乃至10后……们,我相信通过新生一代的努力,我们这个社会,终将有普遍表现得“温良恭俭让”的那天。
我爸说上次态度不好的那个医生,看上去六十多岁了。我妈也说他,“可能是返聘的吧?!”
当时,那医生坐在诊疗床旁边的圆凳上,好像刚完成上一名患者的检查,极其疲惫。他让助理(也可能是实习生)给开单子去做核磁共振。
我爸拿着上次拍的片子让他看,问医生“还得再拍片吗?”
按咱的理解,经常拍片做CT做核磁有辐射对身体不好,能不拍就不拍。三个月内拍了两次,可不可以不拍。
医生就有点不耐烦了,用的是比对我们乡下亲戚稍温和一点的,同样是反问+质问的口气:不拍片我怎么知道这段时间长得怎么样了?!
……
我爸妈都是头发花白,年龄加起来岁的老人了。
怎么可能听不出这话里的不耐烦?不友善?
作为医生,可不可以把质问、反问的话,变成陈述句,好好说?!
可不可以这样讲:老人家(或者就不称呼老人家,老同志),只说“重新拍个片,才知道这段时间长得怎么样了。”
这样说话,让人听起来,是不是心里会舒服点儿?是不是一种慰藉?是不是多一点安慰?
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这是一位美国医生的墓志铭,中文翻译简洁而富有哲理——“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第一次读到这12个字,就很令我感动。
因为能感受到其中人性的光辉,普世的价值。
这次去复查,韩医生不坐诊,还是选了个副主任医生。我看专家号有三个人,就选了个看上去最年轻的。果然。
医生看了上次拍的片,问了目前的感觉和症状,做了检查,说这种伤要恢复半年到一年,需要继续吃营养神经的药,还说那种药没有副作用,可以长期吃。
这就大大缓解了我妈的焦虑,给了安慰。她在家说了好几遍,“什么时候是个头?都快五个月了……”
问可不可以多点开药,医院。医院现在有规定,只能开几天的,想医院或药店。药也不贵……
我爸又让医生给写个病历。他安排给助理(应该是医科实习生)去做,又耐心解答了几个问题。当时,小小的诊疗室里,除了医生还有三个看上去就是学生的年轻面孔。
那戴眼镜的男生得令,去写完病历,跑过来告诉我们去找护士打印,又拿着片子跟我妈说牙周有炎症,如何消炎等等。
从医院出来,我爸说:“今天这个医生态度怪好。”
我也觉得这个年轻医生怪好。这样的医生带出来的学生,也一定很好。他们,不仅给了治愈的希望,给了帮助,更给了安慰。他们,是未来,更是希望。
推荐阅读
一生的修行人生无非一边陶醉一边自嘲杨文医生被谋杀,我们能做什么?观影记:这个社会会好的可能不是报在当下礼貌的礼,礼貌的貌今日荐书
《这就是地理》全8册限时团购89元/套包邮,敬请放心购买。点阅读原文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