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上颌窦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诊断病例分享ldquo脑梗rdqu
TUhjnbcbe - 2021/1/1 17:49:00

本例患者是脑梗的不常见临床表型,尤其是慢性缺血加重后,症状随之进展加重,也提醒我们要对患者梗塞脑区周围灌注不足引起重视。

患者58岁男性,因“进行性双下肢活动障碍19月余”入院。19月前,患者曾因延髓及左侧岛叶急性梗塞住院治疗,后遗留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稍增高,伴右侧肢体麻木,康复治疗症状减轻改善,肢体麻木无变化。15月前,再次感双下肢活动障碍,肌肉紧张,迈步困难,无摇晃。

11月前患者外院就诊,颅脑MRI提示:左侧丘脑软化灶,双侧延髓腹侧信号稍强。DSA示多发性动脉狭窄。

甲状腺激素全套提示:T31.09mmol/L,T.1mmol/L,甲状腺球蛋白0.36ug/L,甲状腺球蛋白抗体iu/L,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iu/L。腰穿提示脑脊液葡萄糖6.2mmol/L;脑脊液蛋白1.49g/L;脑脊液氯.3mmol/L,常规:潘氏试验阳性;有核细胞数1*10^6/L;脑脊液免疫球蛋白Gmmol/L;脑脊液白蛋白mg/L。周围神经抗体:抗Sulfatide抗体IgG阳性。考虑桥本脑病可能,建议激素治疗,患者拒绝,予“巴氯芬20mgbid”对症处理,症状稍缓解。

服药一月后,患者感下肢活动障碍缓慢进展加重,至我院再次就诊。病程中患者神志清,精神可,饮食睡眠一般,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有2型糖尿病病史二十余年,平素予“诺和锐早餐前10iu,午餐前5iu,晚餐前10iu,来得时15iu睡前”皮下注射治疗,自诉血糖控制可。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二十余年,未予特殊治疗。30年前曾因“阑尾炎”行手术治疗。

查体:神清,认知功能正常。颅神经-。双上肢肌力正常,双下肢痉挛性瘫痪,膝、踝关节不能自主活动,不能配合肌力检查。四肢腱反射(++++),无髌阵挛、踝阵挛,双下肢病理征阴性。无明显浅、深感觉障碍。行走使用助步器,剪刀步态。双上肢共济正常。

入院检查

纤溶功能检查: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7.30mg/L↑;D-二聚体:ug/L↑;

生化全套:总蛋白:62.0g/L↓;白蛋白:37.8g/L↓;总胆红素:21.5umol/L↑;葡萄糖:9.2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94mmol/L↑;载脂蛋白B:1.16g/L↑;

糖化血红蛋白(HbA1c):9.2%↑;

甲状腺功能全套:三碘甲状腺原氨酸:1.18nmol/L↓;甲状腺素:64.1nmol/L↓;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i-TG):IU/mL↑;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TPO):IU/mL↑;甲状腺球蛋白:0.ng/mL↓。

头、颈椎MR平扫+MRA示:1、脑内散在腔梗灶;脑白质变性;轻度脑萎缩;两侧上颌窦粘膜增厚;2、右侧颈内动脉C7段小动脉瘤;左侧颈内动脉C6段微小动脉瘤;脑动脉粥样硬化;3、C2/3-C5/6、C7/T1椎间盘突出。

此时患者双侧延髓腹侧损伤在MRI上已无明显信号异常。

下肢血管彩超:左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左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右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右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双侧椎动脉走形异常,左侧椎动脉血流阻力增高。

甲状腺彩超:甲状腺右叶多发结节,TI-RADS3类。

肌电图提示:1、双侧上下肢周围神经损害(感觉纤维、轴索为主),2、肛门括约肌EMG提示:神经源性损害。3、双下肢SSR异常。

入院后,予巴氯芬、乙哌立松、替扎尼定改善肌张力,并予活血中成药、前列地尔等改善循治疗,效果不佳。考虑患者初次脑梗为双侧延髓锥体束受累,脑梗后双下肢痉挛早期恢复,但后续进一步进展加重。临床症状和体征仍指向双侧锥体束(延髓或高颈段)受损可能(锥体外系病变引起的肌张力增高通常不伴明显腱反射活跃)。另外颅脑MRI并无明确多发梗死继发帕金森综合征或多系统萎缩等影像学表现。肌电图患者感觉纤维受损为主,肛门括约肌EMG虽然有明显神经源性损害,但无明显卫星电位形成,考虑还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造成改变可能。那患者痉挛症状为什么会加重呢?

我们注意到患者在本次MRI扫描时可见左侧椎动脉显影不佳,是否和其导致的慢性供血不足相关?患者单次卒中造成的双侧锥体束梗塞,该处血管考虑单侧血管供血可能,且延髓处也无法建立有效侧枝循环。

于是我们再次给患者安排了高分辨率的核磁血管成像。头颅MR平扫+增强+HRMRA:1、脑内散在缺血腔梗灶;脑内未见明显异常强化灶;2、脑白质变性;轻度脑萎缩;3、HRMRA示:左侧颈总动脉近分叉处管壁脂质斑块形成;左侧椎动脉V4段血栓形成可能;右侧颈内动脉C7段、左侧颈内动脉C6段局部管壁增厚伴强化、管腔粗细不均,考虑粥样斑块形成伴炎症性改变;右侧胚胎型大脑前动脉;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附见:两侧上颌窦粘膜增厚。

考虑患者左侧椎动脉V4段相对明确的血栓形成至狭窄可能,行DSA发现双侧椎动脉开口未见明显狭窄,左侧椎动脉V4段未汇入到基底动脉,血管壁粗糙,考虑闭塞可能,右侧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椎基底动脉及分支未见明显异常。

血管受累的程度要超出我们的预判,于是到了血管介入最擅长的治疗部分,给予右侧椎动脉行球囊扩张治疗,脑血管造影狭窄处明显改善。

该患者核磁中提示血管炎性病变可能,既往腰穿提示脑脊液蛋白升高,IgG升高,为排除血管炎可能,我们也进一步完善了抗核抗体组套(13项)、ANCA、抗CCP抗体、抗角蛋白抗体、血沉等检查,均为阴性。

患者虽有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TPO):IU/mL,但除四肢锥体束损害表现外,并无明确的其他脑病相关症状体征,且在神经元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多发性硬化及其他免疫疾病患者人群与桥本脑病诊断人群中,该指标升高比例相仿,诊断特异性极差。桥本脑病定义其实就是脑病+血清甲状腺抗体的,其标准非常模糊。从诞生至今50余年无明确免疫机制,考虑这个诊断非常牵强。患者有脑梗塞(CISST分型为小动脉闭塞型)病史,起病形式吻合,致病的血管部位相对常见,危险因素明确,因此我们还是考虑其病因为脑梗后遗症+慢性缺血。

患者纤溶功能入院时有异常,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未见显著异常,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后,1周后复查纤溶功能无异常停用低分子肝素,1月后复查指标正常。意义不明。

术后1周,加用替格瑞洛、法舒地尔、丁苯酞药物治疗。患者双下肢痉挛症状明显好转,查体:双下肢肌张力高,双下肢肌力3+级。四肢腱反射(+++),病理征阴性,借助助步器可自行行走。较入院时明显改善,膝、踝关节均可自主活动,患者对治疗比较满意。

术后2周患者转入康复科行康复训练,术后4周随访,较术后1周无明显变化。患者治疗效果也支持了我们前期的想法。至于病程中患者CSF蛋白和IgG明显升高,因未见明确的临床改变,建议患者后续随访脑脊液和动态脑电图检查。我们也非常期待患者后续的随访变化。

神内吴迪

1
查看完整版本: 诊断病例分享ldquo脑梗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