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上颌窦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上颌窦相关正畸牙移动的研究进展及临床考虑
TUhjnbcbe - 2020/12/17 16:26:00

上颌窦是4对鼻窦中最大的窦腔,出生时已存在,以后随生长发育向各个方向增大,垂直向扩张在青春发育高峰前期及高峰期最明显,20岁左右(第三磨牙萌出时)气化基本结束。

上颌窦大小约为3*6*8mm,大部分研究支持上颌第一磨牙根尖与上颌窦底壁距离最小。上颌窦底壁覆盖一层粘膜为0.3~0.8mm,底壁由前向后盖过前磨牙及磨牙根尖,与上述牙的根尖隔以较厚或较薄的骨质,或无骨质相隔仅覆盖粘膜。

成人上颌窦的扩展变化多样,约50%的人可能扩展到牙槽突形成牙槽凹陷,在相邻牙齿或多根牙牙根间延伸。解剖上由于上颌窦没有咀嚼肌肉附着,最重要的功能刺激来自于咀嚼压力。

下颌后牙长期缺失导致上颌后牙伸长、或上颌后牙长期缺失时,作用于上颌窦底的压力减低以及呼吸时的负压,使上颌窦向剩余牙槽嵴扩展(上颌窦气腔化扩展)。

全景片与CBCT对牙根与上颌窦底毗邻关系的分辨力研究表明,全景片显示牙根未接触窦底或接触但牙根未在窦腔投射者,全景片和CBCT的检查有86~96%吻合;但在全景片上牙根投射在窦腔时,CBCT上只有39%牙根真正进入上颌窦;对突入上颌窦内牙根长度,全景片显示长度为CT的2.1倍,即全景片高度测量值普遍偏大。根据组织学观察研究,根尖片观察突入上颌窦的牙根,实际上有一层薄的骨皮质包裹,其中14~28%有穿孔。

在患者本身上颌窦气化过度或长期缺牙造成上颌窦底极低的情况下,若要关闭拔牙/缺牙间隙或进行后牙压低,意味着需要顶着上颌窦密质骨板移动牙齿。

临床医生可能存在间隙能否关闭、间隙两侧牙根能否达到平行、后牙能否压低等顾虑,也会考虑一些不良反应如牙根吸收、牙髓活力降低、上颌窦穿孔引起的额外并发症(上颌窦底皮质骨的缺损使牙根与上颌窦直接交通,从而增加牙源性上颌窦炎,逆行性牙周炎、根尖周炎,以及拔牙后上颌窦穿孔的风险)等。与上颌窦底壁接触的牙齿相当于形成骨皮质支抗,该牙在正畸力作用下使原本血液供应少的皮质骨受压导致血供进一步减少,骨的生理活性下降从而限制了牙齿改建移动,这是我们面对穿上颌窦牙移动的主要顾虑来源。

相关研究

相关临床研究及病例报告已经证实进入上颌窦底的牙根可以在持续轻力作用下发生有效移动,这一点对种植和正畸都有重要意义。正畸牙移动可增加上颌窦区域的骨量。

年发表于BMCOralHealth的一篇探究穿上颌窦牙移动可行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的系统评价,纳入了9篇相关病例报告(涉及25颗牙),发现穿上颌窦可以实现牙的整体移动,但7例伴有初期的倾斜移动,7例出现骨沉积和上颌窦底骨改建,3例在6-30个月内出现了牙根吸收,纳入的9篇病例报告均没有报道有出现上颌窦穿孔、牙髓活力丧失、牙周损害或复发。然而由于缺乏临床对照试验,现阶段并没有循证证据来指导临床面对穿上颌窦正畸牙移动时如何做效果最好。经验是持续、轻到中等大小的力(50~g)可以实现牙整体移动,但初期容易倾斜移动。

相关机制

适当的机械力刺激可诱导上颌窦壁骨形成,窦底骨质改建和轮廓重塑,使牙根能向窦底内移动,而不至于骨支持丧失和牙根吸收。

1、有研究者认为牙不仅可在骨内移动,也可穿骨移动。穿骨移动是指在很薄的密质骨条件下,牙根的移动可带动其上附着的牙周膜和支持骨发生改建、重塑和移动。这与经典的牙移动理论,即“压力侧骨吸收、张力侧骨沉积,且牙移动方向上必须有足够骨组织”有所差异。因为它需要在骨吸收之前,在牙移动方向上有继发性的新骨沉积以维持窦壁的完整性。(水平向移动)

2、相关动物实验表明,在适当机械力作用下骨膜内的成骨细胞先被激活,在窦底侧发生骨形成,随后牙周膜内的破骨细胞才被激活,在牙周膜侧发生骨吸收,且成骨活动持续时间长于破骨活动,以使整个牙移动期间窦壁的骨质厚度几乎保持不变。(垂直向压低)

相关临床考虑

学者研究普遍支持上颌窦对牙移动有影响。若谨慎施力,对力量和力矩/力比值的充分控制可使牙齿移动通过上颌窦或牙槽骨量减少的区域。当牙根突入到上颌窦内时,在进行压入或水平正畸牙移动更容易出现中度牙根吸收和倾斜移动。

1、倾斜移动与牙根平行

上颌窦的形态结构本身是影响牙齿倾斜或整体移动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上颌窦的垂直向距离越大,即上颌窦底的陷窝越深,牙移动后倾斜角度越大,而在上颌窦底较为水平时以整体移动为主。

前述系统评价纳入的多数牙穿过上颌窦时在初期为倾斜移动。其主要原因考虑为:①正畸力来自于矫治器部件形变后恢复原来形状的趋势,然而矫治部件施加的矫治力都会衰减,而其对抗部件(施加对抗力矩)衰减的速率不一致,最终力矩/力比值不断改变,导致旋转中心不断改变,难以维持牙的整体移动;②牙根突入上颌窦底壁时,牙根冠方和根尖方骨密度的不同,牙根冠方的移动是在骨松质中、而根方则是在对抗骨皮质,因此更容易向移动方向倾斜。

持续、轻柔、高力矩/力的力系统对于实现“穿”上颌窦的整体移动是有利的,但临床上对力无法精确控制,当冠部间隙关闭后,还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控根移动来竖直间隙两侧的牙齿。

2、牙根吸收

牙根吸收的相关因素很多,具有显著的个体易感性(牙根形态、年龄、遗传等),也与临床因素有关(牙移动距离、类型、正畸力大小等)。对抗皮质骨的牙移动更容易出现严重的牙根吸收。通过上颌窦的正畸牙齿移动难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牙根吸收,但一般认为轻柔持续的正畸力作用于需要移动的牙齿可以减少医源性牙根吸收。临床上对已经存在牙根吸收、前牙牙根较短或尖或圆钝等高个体易感性患者,在制定方案时如果涉及到穿上颌窦牙移动时需要谨慎。

3、力量大小

使牙齿通过密质骨移动时,应考虑到密质骨的血液供应及生理反应差异等特点,必须缓慢施加持续的弱矫治力,保持致密骨密质的血细胞及破骨细胞的活力。若施以强力可导致骨皮质支抗及抑制骨的改建,牙与密质骨将呈现骨性愈合状态,反而不移动。

参考文献:

[1]胡洪英,杨雨楠,王扬,何双双,王虎.上颌窦底与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的相互影响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34(09):-.

[2]陈亚群,谢乙加,胡洲,赵青.上颌窦底与正畸牙移动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44(05):-.

[3]李心慧,葛振林.上颌窦相关正畸牙移动的研究进展[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30(05):-.

[4]陈燕青.运用CBCT研究与上颌窦底相关的牙齿在正畸力作用下的移动[D].福建医科大学,.

[5]Sun,W.,Xia,K.,Huang,X.,Cen,X.,Liu,Q.,Liu,J.().Knowledgeoforthodontictoothmovementthroughthemaxillarysinus:asystematicreview,1–9.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颌窦相关正畸牙移动的研究进展及临床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