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疆必须掌握的历史知识
目录
一、史前时期的新疆
1.新疆的地理环境
2.新疆史前时期的文化遗址
3.史前时期新疆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新疆统一于祖国的历史进程
1.汉唐时期的新疆
2.宋、辽、金、元、明时期的新疆
3.清朝统一新疆与新疆建省
三、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祖国边疆
1.历代新疆屯垦
2.丝绸之路
3.农业、牧业生产
四、新疆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
1.新疆各族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2.新疆各族人民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
3.中国共产*在新疆的活动与新疆和平解放
一、史前时期的新疆
1.新疆的地理环境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有着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区。他的东、南面与甘肃、青海、西藏接壤,东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北部与俄罗斯为邻,西面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南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毗连,边界线长达多公里。这里有巍峨的高山,浩瀚的沙漠,奔腾的河流和生机盎然的绿洲。
在高山之间,沙漠之下,绿洲之中,河流两旁,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力资源和其他各种资源。
新疆大地,在距今十亿年前,还是碧波万顷,一片汪洋。三亿多年前,由于地壳升降的影响,逐渐成为陆地。到距今六七千万年前,地球上又发生了一次剧烈的地质运动,这就是现在仍未终止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经过这一变动,昆仑山、天山更加高耸,形成了今天的新疆地貌。
三山两盆地,是新疆最突出的地形地貌特征。
阿尔泰山矗立于新疆的东北部,古称金微山、金山,又称按台山,因盛产*金而得名。它从东南向西北延伸,跨中、俄、蒙三国,长达余公里。发源于阿尔泰山南麓的河流均自北向南流,以梳状水系汇人额尔齐斯河与乌伦古河。额尔齐斯河是新疆的主要外流河,也是我国属于北冰洋水系的唯一河流。乌伦古河与额尔齐斯河平行西流,汇入乌伦古湖(即布伦托海)。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流域水草丰美,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
天山,古时又称白山、时罗漫山,西起乌恰,东迄伊吾,横贯新疆中部,把新疆分成了南北两个各具特色的区域。天山山体宽厚,天山山间有许多盆地和谷地。这些盆地和谷地都是一些水草丰美、宜农宜牧的好地方。源于天山的河流多达余条,其下游分属于四个内流区:即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巴尔喀什湖内流区和一些封闭性的山间盆地。天山北麓最大最有名的河流是伊犁河。伊犁河,源于天山,在霍尔果斯河注入后,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最后流人巴尔喀什湖。源于天山北麓,流向准噶尔盆地的河流主要有奎屯河、博尔塔拉河、精河、玛纳斯河、呼图壁河、乌鲁木齐河等。它们或注入玛纳斯湖、艾比湖,或消失于沙漠之中。源于天山南麓的河流多自北向南,成梳状水系汇人塔里木河,滋润着塔里木盆地北缘各绿洲。
昆仑山、喀喇昆仑山雄峙于新疆南部,大致呈西北一东南走向,蜿蜒起伏,长达数千公里。它背依青藏高原,与天山南北相
望,所以古时又称为“南山”。源于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并流向新疆境内的河流主要有叶尔羌河、喀喇喀什河、玉龙喀什河、克里雅河、尼雅河、车尔臣河等。这些河流的两岸,便是塔里木盆地南缘各绿洲。
天山及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西接帕米尔高原。帕米尔高原,古代又被称为“葱岭”,为亚洲诸大山系的山汇。在新疆境内者为其东部,北起克孜河谷,南至塔什库尔干,东达阿克陶县境。帕米尔高原山体高大,地势险峻,层峦叠嶂,沟壑纵横,但历史上却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翻越帕米尔高原,便可到达南亚、西亚、地中海周围,直到欧洲的希腊、罗马。
位于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的地带为准噶尔盆地。准噶尔盆地属半封闭性内陆盆地,呈三角形,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这里气候干旱,降雨稀少。但在其周围,即阿尔泰山南麓和天山北麓山地一带,年降水量却多达~毫米。充足的降水有利于森林和草场的生长发育,适合于畜牧经济的发展。
在天山与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昆仑山之间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为全封闭性的内陆盆地,北、西、南三面是常年被冰雪覆盖的高峰。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盆地中央为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由于深处内陆,高山环绕,阻挡了水分进入,塔里木盆地降水更为稀少。但是,由于高山降水和冰雪融化而形成了许多河流,从不同方向流向沙漠,为塔里木盆地缘边各绿洲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加之这里的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这就为灌溉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新疆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其在历史上与内地有了相似的区域经济结构。我国内地以长城为界,在战国时期内地便形成了南、北两个不同的经济区域,即长城以南的农业区和长城以北的牧业区。当长城向西不断延伸的时候,它便与天山连接在了一起。这样,天山以北的牧业区与蒙古草原连成了一片,而天山以南的各绿洲农业区,通过河西走廊,与中原地区结为一体。
历史上,由于经济结构不同而引发的冲突甚至战争,首先从东部开始,不断地向西扩散。因而从汉代开始,新疆便开始了统一于祖国的历史进程。
2.新疆史前时期的文化遗址
新疆大地,很早就存在古代人类的活动。但受考古工作的局限,我们还没有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目前所见最早的文化遗址,均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绝对年代在距今两万年至一万年前。遗址点有吐鲁番盆地内交河故城西南台地旧石器地点,艾丁湖烽火台附近旧石器地点,和布克赛尔骆驼石旧石器地点,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河谷吉日尕勒人类烧火遗迹,阿勒泰哈巴河多尕特彩绘洞窟等处。
吐鲁番交河沟西旧石器地点,位于伊什郭勒沟东岸晚更新世地层中。在这一地层距地表深10米处采集到一件手镐和一件石片;傍近地表采集到件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类型石器,原料主要为火山凝灰岩、粉砂岩和硅质岩。
艾丁湖烽火台附近旧石器地点,是一处有确切地层依据的重要遗址。小规模试掘显示石器埋藏于地表以下的细砂和粉砂层中,以小型石核、石片、刮削器为主,应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骆驼石旧石器地点位于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什托洛盖镇,面积约20平方公里。石器分布于地表,以大型为主,有砍砸器、刮削器、薄刃斧和手镐等。
塔什库尔干县吉日尕勒旧石器时代遗存,主要是一处人工用火堆迹。位于塔什库尔干河东岸第三阶地晚更新世沉积中,埋藏于阶地表面以下5米多深处。烧火堆残迹在剖面上呈透镜体形状,其中有少量烧骨,灰烬周围的沉积物中也有零星的动物骨骼。在附近堆积的人工挖土内,采集到一件用石英砾石打制而成的砍砸器和若干碎石片。
在阿尔泰山西段哈巴河境内别列泽河谷的多尕特,考古工作者曾发现7处岩洞,留存赭红色彩图画。其中一处洞窟,绘画猎人以投枪、长矛狩猎牛、马等大兽。牛、马等食草类大兽,是旧
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围猎的主要对象,因而多尕特岩画的绝对年代应在距今一万年以前。
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古番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国亚里桑那大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科研人员组成的调查组,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和田地区发现了三处据认为可能是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一是在和田市哈因达克以南约10公里的玉龙喀什河右岸,河流转折处的阶地上,采集到8件由变质砂岩、安山玢岩打制成的石器,有砍砸器、石锤和石片等。二是在民丰县南尼雅河两主源汇合处北约15公里的纳格日哈西北的干河床岸边,采集到了5件用黑色和灰色角岩砾石打制成的锤击石片。三是在洛浦县东南约25公里的干河床岸边,采集到了用黑色和灰色安山玢岩打制成的石核、石片各1件。上述各处采集到的遗物也向人们提供了一些探索新疆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信息。
新疆地区较为确切的属于中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主要是哈密的七角井和三道岭、鄯善县的迪坎尔和莫都尔库什、木垒县的七城子等遗址。
上述遗址采集到大量的打制细石器和石片石器,其中细石器主要是各种形状的石核和石叶,石片石器主要是各种刮削器、尖状器、切割器、敲砸器、斧形器等。另外,还有少量的石核石器,如砍砸器和斧以及大型打制石器等。这些遗址没有发现磨制石器和陶器。所以,按一般概念,应属于中石器时代。
新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是比较多的,几乎遍布全疆各地。主要有吐鲁番的阿斯塔那、乌鲁木齐的柴窝堡、尉犁县的辛格尔和罗布泊周围地区、疏附县的乌帕尔等。
阿斯塔那遗址位于吐鲁番市东南约37公里的阿斯塔那村(三堡)西北方的戈壁滩上。考古工作者曾于年、年先后进行过三次调查,共采集到多件石器和多件陶器。石器主要包括石片石器、石核石器、细石器和磨制石器。陶片基本上是夹砂红陶,少数呈灰黑色。纹饰简单,有按捺纹、编织纹、
划纹、篦纹等。器形主要有缸、瓮、壶、钵、碗、碟等。
柴窝堡遗址位于乌鲁木齐东南约50公里的柴窝堡湖畔。在这里共采集到多件石器和少量陶器。由于没有一件磨制或有磨制痕迹的石器,柴窝堡遗址可能是属于中石器时代或新石器时代初期的文化遗址。所采集的陶片多为夹砂红陶,少数为夹砂灰陶。另外,还采集到两小块彩陶片,绘有红彩,饰方格网纹。
辛格尔遗址位于尉犁县以东辛格尔村西的沙丘中,在这里先后采集到数百件石器和一此陶片。石器主要是细石器和石片石器,还有少量的磨制石器。细石器中有圆锥形和圆柱形石核及条形石叶,石片石器有各种类型的刮削器和尖状器等,磨制石器仅有残破的磨盘和磨棒。陶片为夹砂红褐陶,少数陶片上有划纹或锥纹。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罗布泊地区分布面较大,主要集中在孔雀河人罗布泊的三角洲地带以及孔雀河下游的小河、楼兰城附近。在这些地方,先后采集到细石器数百件。从制造技术上分,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打磨兼施的石器。从形状和用途上分,有石核、石叶、石片、石镞、石矛等。此外,还有磨制石器。陶器为夹砂褐陶或灰陶,有个别彩陶片,红衣黑彩。纹饰有倒三角形、水波纹和竖条纹。
乌帕尔遗址有多处,都处于葱岭东麓群山环抱的山前地带。其中,在霍加阔那勒和苏勒塘巴俄两处遗址,采集到多件石器,另外还有陶片、骨器和小件铜器等。石器主要有细石器、石片石器和磨制石器。由于出现有铜器,所以有人认为,该遗址时代稍晚或持续时间较长。
考古资料表明,距今0年起,约与中原夏王朝相当,新疆大地陆续步人了青铜时代。孔雀河下游的古墓沟、小河墓地,天山南麓和硕辛塔拉、阿克苏喀拉玉尔衮、库车喀拉墩遗址下层,哈密五堡古墓地,阿尔泰山南麓克尔木齐早期石棺墓,准噶尔西部塔城卫校、托里县萨孜村,伊犁河流域巩留县阿格尔森等处,是这一历史时段内比较重要的考古遗存。
上述青铜时代遗址出土资料表明,青铜器已逐渐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种类包括斧、铲、凿、镰、锥、刀、矛及各种装饰物。不同地点显示着不同地域的特色,同时又表明与邻近地区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新疆东部(如哈密),就明显地受到甘肃四坝文化的影响;伊犁巩留阿格尔森所见铜斧、镰、凿等工具造型及饰以蕉叶纹装饰,与西邻的安德罗诺沃文化有相同风格;罗布淖尔古墓沟、小河等遗址点,僻处于荒漠深处,文化面貌上显示着极为浓烈的个性特征。
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新疆开始使用铁器。到公元前三四世纪前后,铁器的使用已较为普遍。
3.史前时期新疆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古代新疆地区,一直是东、西方不同人种交汇地带,不同体质类型的人群曾在这里彼此接触、相互融合,自然就对这片地区古代以至现代居民的种系特征、民族发展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考古资料表明,史前新疆古代居民中不仅存在着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即*种人和白种人,而且还存在着两种人种的混合人种。人种,也称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各种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最初,是根据人体外部特征,如肤色、发色、身高来区分的,后来增加了某些生理和生化特征,如血型、遗传基因等加以区别。人种(种族)与人种(种族)的分类主要是生物性质的,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它和民族、部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其本质是文化上的人群分类。史前新疆古代居民中存在着的东、西两大人种支系及其混合成分说明,很早以前,这一地区就和东、西方之间存在着人员交往和密切的经济文化上的联系。
中国地居亚洲大陆的东缘,东南两面环海,远古海域交通困难;北、西两面自然成为人民交通外部世界较为方便的通途。北、西两面相比较,北行雪盖冰封,寒冷异常;西向循*河上溯,入
河西走廊,可以说是一路平坦。由此更西,进入新疆,并通过新疆西行,就成为一个自然的趋势。在先秦古籍中,屡说尧、禹曾经西行;周穆王率六*之士,在秦人先祖造父引导下会见过西王母,等等。这些故事都以中原古代王朝向西行进、接触西部世界为主题,绝非偶然,而是有其较为合理的地理历史背景和文化基础的。
数十年来出土的考古资料,对于史前新疆与祖国内地的联系,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
年,瑞典青年考古学者F.贝格曼,在罗布淖尔孔雀河下游调查发掘了小河五号墓地,采集到近粒白色小珠。经研究分析,发现小珠所用材料为海菊类贝壳。而这种海菊贝,只见于我国东南部沿海海域。也就是说,在距今近0年前,罗布淖尔小河墓地的主人,使用了距离公里之遥的祖国东部海域的海贝,说明彼此间早巳存在着交通贸易联系。
在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西南骆驼峰,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幅岩画。画面是鹳鸟啄鱼,旁边站立一匹马。鹳鸟高20厘米,鱼长30厘米。鹳鸟长颈细曲,尽全力在叼啄相当大而且肥硕的鱼体。值得深思的是,它的画面构图,竟与陕西北首岭彩陶壶上“水鸟啄鱼图”、河南临汝出土陶瓮上的“鹳鸟石斧图”中展现的图形几乎一模一样。陕西、河南出土的彩陶都
属于新石器时代,主题是祈求强大生殖能力,绝对年代早于0年前。阿勒泰所见岩刻完成的年代,目前还难以判定,但这三幅雷同的圆面,出现在相隔如此遥远的三个地点,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们背后蕴涵着的文化联系,是相当清楚的。
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墓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玉器。其中,玉器共见件(少量残片未计),有青玉、白玉、青白玉、*玉、墨玉。经对其中约件玉器进行材质分析,认为这几种玉料基本都是新疆玉。特别是有3件小型玉雕,都是用新疆和田的羊脂玉制作的。其中,两件白玉羊、鸟,更具有典型的和田羊脂玉特征。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在妇
好墓中发掘出土的玉器表明,皂在巡多年前,新疆和田地区的玉石已经远销中原地区。
20世纪70年代,新疆考古工作者还在天山阿拉沟发掘过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在一座晚到公元前3世纪、处于战国晚期的大型墓冢内,发现了来自中原的菱纹罗、凤鸟纹刺绣、漆器。天山阿拉沟峡谷,不同于通衢大道,是比较偏僻的山区。在这里竞也发现战国时期的丝、漆器,则说明当年进入新疆大地的中原物品,肯定是不会太少的。
新疆与中原大地的这种经济、文化联系,对祖国内地和新疆地区的开发、建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在这一基础上劳动人民间相互的认识和了解,为西汉王朝“通西域”的重大战略抉择及随后的汉王朝统一西域,新疆进入伟大祖国的*治版图,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新疆古代居民,与西邻的联系,同样广泛而久远。
阿尔泰山不少地点的岩洞中发现过赭红色彩绘,内容主要是以巫术祈求狩猎成功、部落人丁兴旺。这样的思维方式,用巫术祝祷的办法,与欧洲西部法国、西班牙一些旧石器时代的洞窟绘画,颇有相通之处。
从希腊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中可以看出: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学者对新疆阿尔泰山地区地理、物产、居民,已有一定的了解。他说,该地区盛产*金,这里有格里芬看守*金。“格里芬”,是在埃及、西亚相传很早的一种神兽,鹰头狮身带双翼,威猛有力。“格里芬看守*金”的故事,换成现实的概念,就是说在盛产*金的阿尔泰山地区,居住着一个信奉“格里芬”神话的部落。他们控制、开采山区特别丰富的*金矿藏,掌握着令人羡慕的*金财富。目前,考古工作者已在阿尔泰山地区发现了*金制作的鹰头带角双翼神兽饰牌,证明古代阿尔泰山游牧人确实也尊崇“格里芬”。
另外,在阿尔泰山区发现的规模宏伟的巨型石堆墓,墓前往往挺立纪念性石标,上面刻画奔鹿或鸟头鹿身的形象,人称“鹿
石”,这也是公元前7世纪一前6世纪的遗物。这类鹿石,在西伯利亚、黑海周围也都能见到。相同的葬俗、相同的艺术创作,表明了相同的文化心理,这后面同样凝聚着经济、文化的联系。
史前新疆,从来就不是一块孤立、封闭的土地。古老的*河流域文明,与南亚印度河流域文明、西亚早期波斯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及希腊文明在这里交汇。新疆大地是东、西方经济文化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古代新疆人民为全人类的发展、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是早期新疆历史上满溢光彩的一页!
二、新疆统一于祖国的历史进程
1.汉唐时期的新疆
(1)两汉统一西域
汉代,新疆开始被称为“西域”。当时,在塔里木盆地周围以及天山山谷地带,分布着许多小国,人口多者八万余人,少者仅一两千人。由于这些小国有30余个,所以《汉书》称其为“西域三十六国”。又由于它们多以城郭为中心,故又称“城郭诸国”。其大概分布是:沿塔里木盆地南缘自东而西,有婼羌、楼兰(后改称鄯善,在今罗布泊西北尚存其遗址)、且末、精绝(今民丰县)、抒弥(今策勒县)、于阗(今和田县)、皮山、莎车等,习称南道诸国”;沿塔里木盆地北缘自西而东,有疏勒(今喀什)、姑墨(今阿克苏)、龟兹(今库车县)、乌垒(今轮台县)、尉犁、焉耆、车师(今吐鲁番)等,习称“北道诸国”。此外,在天山北麓有东、西蒲类,东、西且弥等;在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北麓有西夜、子合(均在今叶城县境内)等;在帕米尔南部有蒲犁(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北部有休循、捐*(均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等。
在伊犁河流域,则先后有塞人、月氏人、乌孙人逐水草而畜牧。
汉朝统一西域的过程是与各族人民反对匈奴统治者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
匈奴是我国历史上北方一个古老民族,它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畜牧业在其社会经济中占有主要地位,畜群既是他们的生产资料,又是他们的生活资料。公元前年,头曼单于的儿子冒顿射杀其父,自立为“撑犁孤涂单于”(意为“天子”),在蒙古高原建立*权。
汉初,匈奴乘汉朝初建,无暇北顾之机,越*河,吞并楼烦、白羊河南地,占据了河套一带,并多次侵袭燕、代(今河北、山西等北部),威胁汉朝北部边境。当时,由于汉朝经济尚未恢复,内部也不够稳定,所以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初年的60多年里,多对匈奴采取和亲*策,“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约为兄弟”。汉朝的和亲*策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匈奴侵犯边境之事仍不断发生。公元前年,匈奴右贤王又入河套以南地区为寇,遭到汉文帝的谴责。匈奴单于自知理亏,遂致信汉文帝说,由于汉朝边吏侵侮右贤王,右贤王没有经过单于的允许,作了一些“绝二主之约,离兄弟之亲”的事情,“故罚右贤王,使至西方求月氏击之”。结果,匈奴不但消灭了月氏,而且占领了西域,“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三)十六国皆已为匈奴”④。匈奴征服西域后,将其置为右贤王的属地,后来又遣日逐王统辖西域。
公元前年,汉武帝即位。这时,汉朝经过60多年的发展,内部稳定,国库充盈,且拥有了一支训练有素的*队。对汉朝来说,制止匈奴的侵扰,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了。为消除匈奴对北部边境地区的威胁,汉武帝一面派遣*队抵御匈奴,一面争取曾经或者正在受匈奴奴隶制*权统治和压迫的民族和地区的支持,先后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汉王朝与西域的*治联系。
公元前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意在联合与匈奴有仇的月氏,共同抗击匈奴。然而,这时月氏已经西迁阿姆河流域,生活较为安定,已无意东返,张骞无果而还。但是,张骞等人的出使,却使汉朝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密切了西域各地与汉朝的*治、经济联系。
公元前年,汉武帝遣骠骑将*霍去病、合骑侯公孙敖率*出陇西、北地两千里。击匈奴。而后,过居延(泽),攻祁连山,取得了河西之战的胜利。同年秋,驻牧于河西地区的匈奴浑邪王归降汉朝,西汉王朝于其地先后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并移民屯垦。河西四郡的设置及其农业开发,隔断了匈奴与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西羌人的联系,使汉朝的辖地直接与西域相连,西域进而成为了汉朝与匈奴争夺的重要场所。
公元前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与乌孙的联系。接着,乌孙派遣使者朝汉,献良马千匹,求与汉朝和亲。汉武帝先后将解忧、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昆莫(王).进一步加强了汉朝与乌孙的关系。
公元前年,汉武帝派贰师将*李广利征伐与汉朝作对的大宛(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几经周折,迫其降汉。李广利伐大宛的胜利,极大地震动了西域,提高了汉朝在西域的威望,客观上削弱了匈奴在西域的影响。公元前年,汉置使者校尉,率士卒数百,在轮台、渠犁一带屯田积谷,以供应来往使者。可以说,使者校尉是后来西域都护的雏形,而轮台、渠犁的屯田区则成了西汉王朝设在西域的第一个据点。此后,汉朝与匈奴在西域争夺的战场主要集中到了车师地区。
车师在今吐鲁番地区,它既是匈奴进入西域的门户,又是由玉门关沿北道进入西域的交通要道,是汉朝进入西域和抗击匈奴的战略要地。因此,汉匈之间在这里进行了长期的激烈的争夺。
西汉王朝与匈奴争夺车师,前后凡五次,互有胜负。至公元前60年,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分裂。日逐王先贤掸囟与新单于争夺权位而处境危机,遂率众归属汉朝。汉宣帝令郑吉率龟兹、渠犁诸国兵五万人迎接日圣量次年,汉宣帝任命郑吉为都护,设立西域都治乌垒城(在今轮台县策大雅附近)。自此,新疆就正式列入了汉朝的版图,成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为了加强和巩固对西域的统治,西汉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其中主要是:委遂宜吏,册封地方首领并颁发印绶,驻兵屯田等。
西汉末年,外戚作乱,王莽篡位,对边疆少数民族推行民族歧视*策,动摇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匈奴卷土重来,西域再次陷入纷乱状态。东汉建立之后,“西域思汉威德,咸乐内属”,并多次遣使,请求东汉王朝向西域派遣都护。公元73年,东汉分派四路大*出击北匈奴。其中奉车都尉窦固率兵出酒泉,在天山东部一带打败匈奴呼衍王,遂留兵伊吾(今哈密)进行屯田,并置宜禾都尉以统之。接着,他又派遣假(代)司马班超和郭恂率36人出使西域,利用*事上打击和*治上瓦解两种策略,全面展开统一西域的斗争。第二年,东汉以陈睦为都护、耿恭为戊校尉、关宠为己校尉,分别屯驻车师后部金满城(今吉木萨尔)和车师前部柳中城(今鄯善县西南鲁克沁),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然而,由于汉明帝驾崩,章帝初立,北匈奴又策动焉耆、龟兹攻杀西域都护陈睦,围攻己校尉关宠于柳中城。东汉不久就决定撤回戊、己校尉,命班超回朝,暂时放弃西域。但是,班超并未从命。在此后的十余年间,他依靠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始终控制着南道诸国。乏里互9年,东汉联合南匈奴三次出兵讨伐北匈奴。班超也加紧活动,征发疏勒、于阗的*队,平莎车,击月氏,收降龟兹、姑墨、温宿。东汉遂以班超为都护,驻龟兹;以徐干为长史,驻疏勒;又重新设立戊己校尉屯驻车师前部之高昌壁,再次统一西域。
东汉统一西域后,在西域职官的名称与职掌同西汉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从班超的儿子班勇时起,西域长史成了西域最高**长官,担负着“督察”西域诸国的重任。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
公元年,东汉灭亡,我国历史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先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接着是西晋的短暂统一。期间,曹魏、西晋都像汉朝一样,保持着对西域的统治,进行有效管辖。他们设置西域长史和戊已校尉分驻海头(在罗布泊西北)和高昌,对西
域各地首领进行册封,并颁发印绶。西域各地首领不断向中央王朝派遣侍子,保持着“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①的局面。
公元年,西晋灭亡,在我国北方地区相继建立了许多地方*权,西域各地一直与他们保持着隶属关系。年,前凉在车师前部(在今吐鲁番地区)置高昌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郡县制推行到了新疆地区。年,车师前部王弥阗、鄯善王休密驮亲至长安,请求前秦皇帝苻坚设置西域都护,于阗王、大宛王等也纷纷遣使朝贡,他们都受到了前秦的册封。年,吕光占据姑臧(今甘肃武威),建立后凉*权,委任其子吕覆为西域大都护、镇西将*、都督玉门以西诸*事,驻守高昌。年,沮渠蒙逊据河西建立北凉*权,“西域三十六国皆诣蒙逊称臣贡献。
公元年,北魏统一我国北方地区。在南方,刘裕于年建立刘宋王朝,我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南北朝时期,北魏多次派遣使节,与西域各地建立起联系。鄯善、车师、焉耆、龟兹、疏勒、蝎盘陀等西域各地方*权,也纷纷遣使到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表示臣属。北魏还先后设置鄯善镇、焉耆镇,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值得一提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战乱不已,不少汉人迁往河西,有的又从河西辗转到新疆。后来,他们逐渐与汉代屯田士卒的后裔汇集在今吐鲁番地区,并使该地区成为汉族在新疆聚居比较集中的地方。从公元年时起,这里先后建立了阚氏、张氏、麴氏等以汉人为主的地方*权,特别是高昌麴氏*权存在长达余年之久。
高昌麴氏*权典章制度完全承袭内地的中央王朝。其中央机构除有高昌王外,有令尹一人,相当于内地诸侯王国的相国,统管朝中大事。其下,有兵部、民部、祀部、库部、田部、仓部、都官、主客等八部长史。长史之下又有司马、主簿、门下校郎、通事舍人等下级官吏。地方官的最高级别为“公”,有“田地公”一人,主管王国东部领域;“交河公”一人,主管王国西部领域。其下有各城的“城令”,主管该城所辖一郡或一县的民*。其属
官有客曹、户曹、兵曹、田曹、功曹、贼曹、杂曹等部门的司马、参*和主簿等。高昌麴氏*权武官的最高级别为左、右卫大将*,其下又有冠*将*、奋威将*、建武将*、宁朔将*等中级*官,低级*官则有三门子弟将、三门散望将、内斡将、厢上将、曲尺将、巷中将等。
高昌王及其僚属都按“孔孟之道”的原则办事。为了学习和贯彻儒家思想,高昌麴氏*权设立有“国子学”。在吐鲁番地区,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高昌王国时期用来教学的儒家经典《诗经》、《书经》、《论语》及史籍《战国策》、《三国志》等。
高昌麴氏*权的建立,并推行一整套中原王朝的*治制度,学习和贯彻儒家思想,在新疆历史进程中,是值得特别重视的一个重要事件。
(3)隋唐时期的西域——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
公元年,隋朝建立。在结束了内地南北分裂的局面以后,隋朝便积极采取行动,统一西域。年,隋炀帝即位后,便派杜行满、韦节等人出使西域。与此同时,他又派裴矩到张掖,通过来自西域的商人,了解西域的情况。年以后,隋朝在西域先后设置了鄯善郡、且末郡、伊吾郡。隋朝虽然没有来得及完成统一西域的大业就灭亡了,但新疆与祖国内地进一步统一的大趋势并未改变。
公元年,唐朝建立后,高昌、龟兹等地纷纷遣使长安,表示臣属。特别是在年唐太宗在铁勒诸部的配合下,平定了活动于蒙古草原的东突厥*权以后,西域各地进一步加强了与唐朝的联系。然而,此后不久,在西突厥的挑唆下,高昌转而反对唐朝,不仅阻断商道,扣留内地流亡人口,且与西突厥联兵准备攻打伊吾。年,唐朝遣兵征伐高昌,次年十月于其地置西州,并设安西都护府,治交河城,总领西、伊二州。年,唐朝两路出师,平定阿史那贺鲁之乱,灭西突厥*权,统一了包括河中地区在内的西域广大地区。于是,唐移戋酉壑塑斑王色莛,并晋级为大都护府,管理西域的**事务。
唐朝根据西域各地的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行*管理制度。在今乌鲁木齐、昌吉、哈密和吐鲁番地区,实行同内地一样的县、乡、里制度,建立了伊、西、庭三州。三州共辖12个县,40多个乡。在天山以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等地区则实行羁縻府、州制度。实行县、乡、里制度的地区,各州刺史、县令诸官均由唐朝廷委派;而实行羁縻府、州地区的官员,则由唐中央王朝册封各地首领充当。
公元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唐朝于庭州建立北庭都护府。年,北庭都护府晋级为北庭大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而天山以南地区则仍由安西大都护府管辖。这样,北庭大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就成为唐朝在西域设置的两大**管理机构。
唐朝在西域的驻*,按照统一的编制,分*、守捉、城、镇等数级,分别由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统率。龟兹镇、焉耆镇、于阗镇、疏勒镇就是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管辖的四个镇一级的*事机构,史称“安西四镇”。唐朝在新疆驻*有伊吾*、天山*、保大*、于阗*、金牙*、玉河*、翰海*、静塞*,帕米尔高原则有葱岭守捉。
唐朝的*令,如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稽查户口等,均在西州、伊州、庭州长期推行。吐鲁番出土的唐代西州户籍与敦煌出土的沙洲户籍是古代中国最完备的户籍古本,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唐玄宗时,下令在南疆的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和北疆的轮台(在今乌鲁木齐市南郊)征收行商税。上述各项*令的实施,使新疆不仅在*治上,而且在*事、经济及社会制度方面与内地也逐渐趋于一致。
2.宋、辽、金、元、明时期的新疆
(1)喀喇汗王朝、于阗李氏王朝、高昌回鹘王国
公元年,唐朝灭亡,我国内地先是五代十国争强,接着又是宋、辽、金对峙。在这一时期,新疆地区也出现了三个地方*权,即喀喇汗王朝,于阗李氏王朝和高昌回鹘*权。
9世纪末到13世纪初由操突厥语族语言的诸民族建立的一个地方*权。它以喀什噶尔和巴拉沙衮(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之托克马克)为中心,辖有塔里木盆地西部和部分中亚地区。喀喇汗王朝的首领多冠以“桃花石汗”(当时西域及其以西诸国对中国的通称)的称号,并把其所辖地区称为“下秦”,即中国的一部分。
9世纪中叶,于阗摆脱吐蕃统治,恢复了尉迟家族在该地区的统治。年,尉迟僧乌波为于阗王,“自称唐之宗属”,随以唐朝国姓李氏为姓,名“圣天”,故后人称于阗*权为“于阗李氏王朝”。年,李圣天主动遣使中原,后晋王朝册封他为“大宝于阗国王”,并派册礼使张匡邺、高居诲出使于阗。于阗李氏王朝沿用唐朝旧制,历代国王都依照中原传统设立年号,官制和赋税制度也多借鉴唐朝的有关制度。唐朝时期,曾经在于阗设立了10个羁縻州,五代、北宋时期,于阗国仍然保留着这些行*建置。
高昌回鹘,也称“西州回鹘”,因其*权首府设在汉之高昌壁,即唐代的西州而得名。高昌回鹘是年漠北回鹘汗国灭亡以后,西迁至今吐鲁番盆地会合后的一支。他们初居北庭(即唐之北庭,今吉木萨尔),后移都喀喇和卓。高昌回鹘王国辖境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东至哈密,西抵库车,南界于阗,北越天山达准噶尔盆地南缘。高昌回鹘王国与中原王朝交往频繁。年,高昌回鹘王国遣使中原,与后周建立了联系。年,在得知宋朝建立的消息后,高昌回鹘遣使入宋。年,“其王始称西州外生(甥)师子王阿厮兰汉,遣都督麦索温来献”①。回鹘并始,用甥舅关系表达过去与中央*权(唐朝)的亲厚之情,以加强与宋朝的联系。作为回应,宋朝派遣王延德出使高昌。
辽被金灭亡以后,王族耶律大石率众西迁,于年在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建立西辽*权。两年后,他又乘东喀喇汗王朝内部动乱之机,和平进驻巴拉沙衮,并逐步将新疆以及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直至咸海一带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根据文献记载,西辽的官制体系沿用了辽朝的北、南两部制。北面官署
治理契丹和近族等游牧民,南面官署治理直辖地境内农业城郭的定居居民。西辽入主中亚,使西域出现了汉文化西渐的又一次高潮。西辽皇帝的诏令,官方的公文、文牒多用汉文书写,西辽发行的钱币形制也与中国传统钱币完全相同。
(2)蒙古西征及其后裔对新疆的统治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继而率*西征。1年,高昌亦都护(王)巴而术阿而忒的斤(即前述之高昌回鹘首领)毅然杀死西辽派往该地的“镇守官”,率先归附蒙古。成吉思汗以其为第五子,并将女儿许配给他为妻。接着,蒙古大*灭西辽,越太和岭(今高加索山),攻人钦察,进掠斡罗思(今俄罗斯)南部边境地区。
成吉思汗西征,历史七年,蒙古铁骑踏遍中亚以及里海周围的欧洲地区。年,成吉思汗将其征服的土地,分授给三个儿子:长子术赤统辖今里海以北及原花刺子模王国的领土;次子察合台统辖东至伊犁河流域,包括焉耆以西地区,西至阿姆河流域的土地;三子窝阔台统辖准噶尔盆地北部、阿尔泰地区和蒙古的西部。另外,由于最先降服蒙古,高昌亦都护被允准保留自己的领地。成吉思汗三个儿子的封地,后来逐渐演变成了钦察、窝阔台、祭合台三个汗国。三个汗国的汗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开府设官,但必须接受蒙古大汗任命的总管和各地的达鲁花赤(断事官)对封地实施行*管理。就连封地内的赋税,三个汗国的汗也不能征收,而只能分得其中的一部分。年,蒙哥汗即位后,在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和阿姆河等处设立行尚书省,管辖新疆和中亚地区。
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理,先后在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县)、哈刺火者(高昌)、和阗等地设立元帅府以管理*事,设立按察司、宣慰司、提督司、交钞库等机构以管理民刑、财*。除此以外,元朝还在新疆实行屯田,设置驿站,发行货币,建立织造局和冶炼场等,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
元末,由于元朝内讧迭起,无力西顾,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的后裔实际上控制着新疆和中亚地区。年,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为广大的中亚绿洲地区,后来演变为帖木儿帝国;东部为天山南北广大地区,史称“东察合台汗国”。东察合台汗国王驻阿力麻里,蒙古贵族充任各地长官,管理**事宜。
(3)哈密卫
年,明朝建立,西域各地纷纷遣使朝贡。为开辟同西方各地的陆路贸易通道,明朝亦曾派*西行。1年,因哈密蒙古宗王时常阻止使臣商旅往还明朝,企图垄断贡利,明太祖令左*都督、佥事刘真、宋晟率*征伐之。哈密蒙古宗王兀纳失里率残众逃匿。次年,“遣使贡马骡请罪”。4年,明朝封哈密王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使守其地,绥抚其民”。6年,明朝设哈密卫。哈密卫的建立,使该地区置于明朝直接统治之下。“由是,诸番唇齿之势成,华夷内外之合力,边境守谧余八十年”取一种较为松散、灵活的羁縻方式,与他们保持着密切的*治经济联系。东察合台汗国诸首领亦视明朝为其共主,遣使朝贡,乞请册封。凡来朝觐贡献者,明朝俱予以赐赉;乞请册官者,细经查询,也予以委命。先后受到明朝册封的有别失八里王、亦力把里王、吐鲁番王和瓦剌王等。然而,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实际上为东察合台汗国以及后来的叶尔羌汗国所控制。
3.清朝统一新疆与新疆建省
(1)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之乱
准噶尔本是西蒙古的一支。明朝时,西蒙古称瓦剌。15世纪中叶以后,喀尔喀蒙古势盛,屡次兴兵征讨瓦刺,迫使其放弃漠北西部领土,不断西迁。17世纪初,瓦剌逐渐形成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四部总称“卫拉特”,也称“额鲁特”、“厄鲁特”。其大致分布是:准噶尔以伊犁河流域为活动中心,杜尔伯特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两岸,和硕特活动于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土尔扈特则游牧于塔尔巴哈台(今
塔城)及其以北一带。四部各有首领,互不统属。但出于共同抵御外敌和协调各部之间关系的需要,四部首领经常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会盟,即“丘尔干”,逐渐形成为松散的联盟。时至17世纪40年代,由于沙俄不断南侵和诸部牧场紧张,加之准噶尔恃强,导致联盟内部矛盾激化。先是土尔扈特部离开原游牧地,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后又有和硕特部南徙至青藏高原,而杜尔伯特则为准噶尔吞并。这样,准噶尔便由卫拉特蒙古的一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一个地方*权。年,准噶尔出兵南疆,灭叶尔羌汗国,基本上控制了整个新疆地区。
与此同时,准噶尔还不断出兵蒙古,威胁清廷,以致康熙皇帝三次御驾亲征。
至18世纪中叶,准噶尔部上层连年内讧,仇杀不已,加之长期割据西北,与清廷对峙,边患无穷。所以,乾隆皇帝决计出兵,以了结自康熙以来“数十年未了之局”①。年3月,清廷调集大*,兵分两路,远征伊犁。准噶尔各部望风归附,达瓦齐汗越天山逃往南疆,被乌什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擒获,解送清*。准噶尔事平,新疆地区重新归于统一。
在平定准噶尔*权的过程中,大小和卓布拉尼敦、霍集占兄弟“迎降献款”。他们是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玛罕木特的儿子,初与其父被准噶尔拘禁于伊犁。乾隆应将*班第所请,不仅释放了二人,且以兵护送大和卓布拉尼敦归喀什噶尔,“俾领其旧属”,令小和卓霍集占“抚其在伊犁之众”。然而,霍集占却乘阿睦尔撒纳叛乱之机,窜归叶尔羌,“欲居回疆以自雄”②。时将*兆惠遣副都统阿敏道赴回城议事,率清*百人入库车。霍集占执而杀之,遂与其兄分居各城,发动叛乱。
年春,清廷一面向全国公布大小和卓的罪行,一面出兵南疆。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清*便取得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胜利。
(2)伊犁将*的设置
为了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清廷于年设立总统伊犁
等处将*(简称伊犁将*)。伊犁将*驻惠远城(在今霍城县南),统领新疆**事务。其下都统、参赞和办事、领队大臣,分驻全疆各地。在行*事务管理方面,清王朝采取“因地制宜”、“因俗施治”的方针。在维吾尔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南疆地区,依旧实行“伯克制度”,但废除了伯克世袭,并把任命伯克的权力紧紧掌握在清廷手中。在土尔扈特蒙古和较早归属清朝的哈密、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封王赐爵,令其自行管理。在汉族聚居较为集中的巴里坤、古城(今奇台)、乌鲁木齐及其以西直至喀喇乌苏一带,则实行州县制度。各级伯克、札萨克、知州、知县,均在各地驻扎大臣的领导下,管理当地的民*事务。
(3)新疆建省
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清王朝已经面临内外危机。西方列强加紧对我国的侵略扩张,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是受西方列强侵略之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首先是沙俄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和《史垡墅分西北界约记》侵吞了中国新疆的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其次是浩罕(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官阿古柏乘新疆各族人民反抗清朝封建剥削和压迫的斗争、局势混乱之机,占领南疆,并建立“哲德沙尔”*权。第三,年,受英国支持的阿古柏的*队,占领吐鲁番和乌鲁木齐地区。为了与英国争夺中亚地区,沙俄于第二年5月,悍然出兵伊犁,对该地区各族人民实行殖民统治,长达十年之久。
我国边疆危机不断加深的事实说明,至19世纪中叶,清朝在新疆实行的以管理*事为主,并不直接处理民*事务的*府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变革。年6月,在驱除阿古柏侵略者、收复新疆的过程中,督办新疆*务大臣左宗棠顺应历史潮流,提出了新疆建省的问题,认为“设行省,改郡县,为新疆长治久安之策”①,受到清廷的重视。其后,陕甘总督谭钟麟、帮办新疆*务刘锦棠等又数次上奏,论述新疆建省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提出和不断完善了建省方案。年,清
廷通过谈判,从沙俄手中收回伊型。年11月17日,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次日,新疆建省之事公诸全国,清廷任命刘锦棠为首任新疆巡抚,魏光焘为新疆布*使,省会设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全省设镇迪、阿克苏、喀什噶尔、伊塔四道,下辖六个府、十个厅、三个州、二十三个县和分县。
新疆建省,不仅是新疆地方历史上具有划时礼意义的一件大事,而且也是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首先,结束了新疆与内地长期分治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众所周知,从秦始皇统一中国设置郡县时起,郡县制便成为中央集权*权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高度统一的标志。自公元年前凉设置高昌郡以后,新疆地区就开始了实现郡县制的进程。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新疆实行郡县制的地方不断扩大,最后终于推行到了全疆各地。新疆建省的实现,客观地反映了新疆统一于祖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新疆建省促进了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省以后,新疆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商业交通逐渐繁荣,近代工矿企业相继兴办。特别是在废除伯克制度以后,在维吾尔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南疆地区的赋税制度由“按丁索赋”转变为“按地科粮”,不仅使维吾尔族农民的赋税负担趋于合理,且使新疆的赋税制度逐渐与内地统一起来了。其三,新疆建省的实现,加强了我国西北边防。建省以后,西北统归陕甘总督节制。西北各省,臂指相连,形势完整,使入侵者无隙可乘。另外,新疆建省,为清季我国边疆治理制度的改革树立了一个典范。其后,台湾、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相继建省。
三、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祖国边疆
1.历代新疆屯垦
(1)汉代新疆屯垦
屯田,是我国历朝历代加强和巩固对边疆地区治理的一项重
要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为*队提供了粮草,保障了*队的战斗力,而且发展了生产,繁荣了经济,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
新疆的屯田始于汉代。公元前年(汉武帝太初四年),西汉在总结了李广利第一次伐大宛失败的教训后认识到,在西域的活动后勤保障工作至关重要,于是“置校尉,屯田渠犁”。细君公主出嫁乌孙后不久,西汉亦在乌孙北部的眩雷一带屯田。公元前89年(汉武帝征和四年),搜粟都尉桑弘羊根据汉朝在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的经验,上书汉武帝,建议在轮台、渠犁一带屯田0顷,为汉朝统一西域创造条件。汉武帝以“忧劳天下”为由,没有采纳桑弘羊的意见。但是,汉朝统一西域的基本方针没有变。要实现统一西域的大业,就必须建立*事和后勤供应基地。所以,汉昭帝即位后,不仅恢复了在轮台、渠犁一带的屯田,还参照桑弘羊的建议,以扦弥太子赖丹为校尉将*,驻轮台专管屯田事务。与此同时,新立鄯善王尉屠耆请求汉朝遣*在伊循(今若羌米兰东)屯田,借以改变“寄田仰谷旁国”的局面。汉昭帝遂“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镇抚之”。公元前68年,随着汉朝与匈奴争夺车师斗争的不断深入,汉宣帝派遣侍郎郑吉、校尉司马熹率免刑罪人再次出屯渠犁,垦田积谷。秋收以后,郑吉发西域诸国兵3万余人和屯田士卒一起一举攻占车师,又调派士卒名在车师进行屯田。只是由于当时条件还不够成熟,不久郑吉便遵照汉宣帝的命令,暂时停止了在车师的屯田。
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汉朝统一西域,并置西域都护府,管理**事务。从此,汉朝在西域的屯田便在西域都护府的领导下进行了。屯田的目的也有了变化,过去屯田主要为了对付匈奴,这时的屯田主要是满足*队和官吏的生活需要。史籍记载说: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以后,每年支出达数百万之多,在当时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情况下,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要减轻汉中央王朝的负担,解决西域都护府各级官吏、驻*以及来往使者的吃、穿、住问题,屯田仍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所以,西
汉统一西域以后,屯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进一步扩大和发展了。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刚刚设置,便“徙屯田,田于北胥鞑,披莎车之地”,并设置屯田校尉进行管理。公元前53年,为了巩固统一和防止乌孙内部的分裂,汉宣帝令常惠“将三校屯赤谷(今伊塞克湖附近)”①。随同常惠在赤谷城屯田的辛庆忌,后来升为校尉,又率士卒在焉耆屯田,成为专管焉耆屯田的官吏。公元前48年,随着汉朝对西域统治的不断加强和巩固,汉朝廷便将屯田中心从渠犁转移到车师,并在此设立戊己校尉,统领西域屯田事务。东汉时期,汉朝在西域的屯田中心稍向东移,主要在楼兰地区,即前面提到的伊循一带。
汉朝屯田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西域的*治、经济以及交通等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屯田事业的发展,在物质上保证了国家的统一,改变了过去士兵出征时,因得不到足够的粮食,而出现“强者食畜产,赢者道死数千人”的情形。同时,又不增加当地人民的负担,从而赢得了民心,成为汉朝能够战胜匈奴势力,不断加强和巩固在西域统治的根本因素。
其次,随着屯田事业的发展,士卒们把内地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带到西域,从而推动了当地生产的发展。考古工作者在伊犁河谷的昭苏属于塞人或乌孙的土墩墓葬中,不仅出土有铁刀、铁剑、铁锥等用具,而且还出土一件与关中长安等地所出土汉代大小形制完等一样的铁犁铧。在孔雀河下游营盘古城遗址中,也曾发现与此形制相同的铁犁铧。联系到公元年敦煌太守张珰建议东汉朝廷,“置车司马,将士五百人,四郡供其犁牛、谷食,出据柳中”①一事,可以认为在汉代犁耕技术就已经传人了新疆。另外,在今民丰县尼雅遗址和洛浦县山普拉墓地都出土有铁锛、铁镰、警斧、铁刀等工具。铁工具的普遍使用,使进仃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成为可能,必然会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另外,据《水经注》记载,东汉将领索励在伊循屯田时,“将酒泉、敦煌兵千人至楼兰屯田,起白屋,
召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各千,横断注滨河。河断之日,水奋势激,波陵冒堤,……大战三日,水乃回减,灌浸沃衍,胡人称神。大田三年,积粟百万。”在米兰遗址,至今还存有比较完整的汉代水利灌溉系统。根据调查,该灌溉区控制土地面积约4.5万亩,其中农耕土地1.7万亩。如果将1.7万亩土地投入灌溉和生产,需要一千人,劳动八至十年才能完成①。在西域其他地方也发现有类似的汉代水利工程的遗迹,如沙雅、轮台等地。水利建设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三,随着屯田范围的不断扩大,不仅使来往商旅不再担心沿途食宿问题,而且安全也有了保障。所以,屯田事业的发展,对丝绸之路的畅通、发展和繁荣,也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
总之,由于屯田寓兵于农,屯田士卒能耕能战,是维护西域社会安定和发展西域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所以汉朝以后历朝历代都把它作为统一、经营西域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中,唐、蒙元、清三朝屯田规模最大,收效最为显著。
(2)唐代新疆屯垦
唐朝统一西域以后,在东起蒲类海(今巴里坤湖),西至碎叶川(今楚河),南抵昆仑山,北达准噶尔盆地的广大地区进行屯田,使西域的屯田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
唐朝在今北疆、东疆的屯田点主要是庭州(今吉木萨尔)、西州(今吐鲁番)、轮台(今乌鲁木齐)、伊吾(今哈密);在今南疆的屯田点主要是安西(今库车)、焉耆、疏勒(今喀什)、于阗(今和田);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的屯田点主要是在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
年,唐朝平定高昌,并于其地置西州,遣*千人屯田驻守。两年后,又“徙天下死罪囚实西州”,进一步扩大了西州屯田的规模。至唐玄宗(--年)时,有天山*驻西州,除担负*事任务以外,同时进行屯田,称“天山屯”,计屯田0余亩。
年。唐朝在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以后,向庭州派遣驻*。
为了解决**官兵的后勤供应问题,庭州的驻*也进行屯田,并接受内地的罪犯,使其很快成为屯田重地之一。年,武则天在庭州设立北庭大都护府以后,向该地增派大量驻*,使庭州的屯田获得进一步发展。据文献记载,当时驻守庭州的*队称“翰海*”,有1人,共编为20屯,垦田数量应在10万亩以上。
伊吾是唐朝在西域开展屯田最早的地方。年,唐朝统一东突厥各部。受此影响,伊吾城主举其所属七城归降,唐于其地设伊州,并派*队在伊吾甘露川(在今巴里坤县)开始屯田和放牧。至唐玄宗时,驻守伊吾的*队自成一屯,屯田在万亩以上。
唐朝在轮台的驻*称“静塞*”。人数、屯田规模、效益与伊吾的驻*差不多,故史籍云:“轮台、伊吾屯田,禾菽相望”,一派丰收景象。
为了保护从庭州、轮台到弓月(在今伊宁市境内)、碎叶的交通安全,供应往来官兵和商旅的食宿,唐朝在庭州以西公里的清海镇(在今沙湾县安集海)驻有“清海*”。清海*仅有千余人,可是按唐朝规定“镇戍地可耕者,人给十亩以供粮”计算,他们的屯田面积也应在万亩以上。
在建立北庭大都护府以后,上述地方的屯田,均受北庭大都护府统辖。而南疆各地及碎叶的屯田,仍由安西大都护府管理。
南疆最大的屯田中心是龟兹。年,唐朝将安西都护府迁至该地,统辖龟兹镇、焉耆镇、疏勒镇、于阗镇,号称“安西四镇”。为了防止吐蕃的进攻,至武则天长寿年间(--年),仅龟兹驻*就有3万人。如此众多的*队戍守,自然需要大量的粮食和其他各种*需物资,而屯田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最好办法。为此,唐朝廷“岁调山东丁男为戍卒,缯帛为*资,开屯田以资糗粮,牧使以娩羊马”①。当时,龟兹驻*共置20屯,有耕地10万余亩。由于广开屯田,“安西府库,遂为充实”②,解决了*队的后勤供应之患。
焉耆的屯田也是从年开始的。到唐玄宗时,焉耆的屯田也有较大的发展,屯戍的士卒增加到了0人,编为7屯,耕
种3.5万亩土地。这里的屯田士卒不但开荒种地,兴修水利,还发展渔业和盐业以及其他手工业生产。
疏勒地处交通要道,经常受到西突厥和吐蕃的袭扰,因而也就成为了唐朝*队屯戍的重点。年,突骑施首领娑葛叛乱时,安西大都护郭元振就亲自率*“屯疏勒水上”。到唐玄宗时,唐朝在疏勒的驻*仍有0人,屯田3.5万亩。
于阗地近吐蕃,所以唐朝统一西域后便在此派*戍守,并把它列为“安西四镇,,之一。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在唐代,“凡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储”。于阗既属重要*镇,又较为偏远,自然只能靠屯田来解决粮食问题。但于阗有多少驻*,到底开垦了多少荒地,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是说,在于阗“东南百余里,有大河北流,唐人利之,用以溉田”①。证明唐朝*队在戍守于阗的同时,的确进行过屯田。
唐朝最西面的屯田点是碎叶。它位于碎叶川南岸,是古代中亚北部地区东西交通的要冲。年,裴行俭率*平定阿史那都支叛乱以后,唐朝就派“有保大*,屯碎叶城”。碎叶代替焉耆成为“安西四镇”之一以后,唐朝又把在碎叶的屯田扩大到塔拉斯河流域。9年,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西征,还曾经看到当年唐朝*队在塔拉斯屯田的遗址,并载入他的著名著作《西游录》中。
为了有效地管理屯田,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各设营田使。营田使一般由副都护级的高级将领出任。又有仓曹,也兼管屯田事务。以“屯”为基本屯田单位,每屯耕田至少50顷。每屯设屯官、屯副各一人,专主屯田事务。
唐代在西域的屯田,不论是从地区分布上。还是从规模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它有着规模大、分布广的特点。
(3)元朝在西域的屯田
元朝在西域的屯田,主要是在忽必烈时期。忽必烈即蒙古汗位后,为平定西北宗王之乱,解决后勤供给,曾先后调配征发大批内地的汉*、新附*以及农民和工匠到西域,推动了西域各地
屯田事业的发展。元朝在西域的屯田.主要分布在以下区域:
别失八里,位于今吉木萨尔县境内,为唐朝时期北庭大都护府所在地。年,为了防止和平息海都、都哇之乱,忽必烈“命万户綦公直戍别失八里”。第二年,将屯肃州汉兵千人入别失八里,屯田逐渐兴起。年,海都叛*进攻别失八里,綦公直等被杀,屯田遭到破坏。但元朝廷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在别失八里的屯田,翌年十月,即派“侍卫新附兵千人.屯田别失八里”,并“置元帅府,即以其地总之”。紧接着,又“遣蒙古千户曲出等,总新附*四百人,屯田别失八里”。直至年,由于都哇叛*攻陷别失八里及西域大部地区.元朝才撤除在别失八里的屯田。
腾褐儿,位于今阜康县附近,也是元朝屯田点之一。应该指出,在腾褐儿屯田的是蒙古西征时从中亚和伊朗、阿拉伯等地迁徙到我国境内的各民族居民,称为“回回”。年。元朝廷下令“给腾褐儿回回屯田三千户牛、种”,开始屯田。
亦里黑,又称亦力八里,在今伊宁县附近。年,元朝廷“徙甘州新附*千人屯田中兴,千人屯亦里黑”。
哈梅里,即今哈密市,由于地处进疆通道的东部咽喉,是历代王朝在西域驻*戍守的重点。年,哈梅里城主的斤帖林资助元朝在此驻*屯田戍守。后海都叛*攻火州,高昌畏兀儿亦都护也率*移屯哈梅里。年,元朝廷又“以别失八里汉*和新附*五百人,屯田合迷(哈密)玉速曲之地”。哈梅里的屯田效果不错,元朝廷曾经下令,以屯田余粮接济当地百姓。
曲先,即今南疆的库车,也是元朝*队戍守屯田的地方。年,元朝“分元帅綦公直*戍曲先”,翌年又“遣阿塔海戍曲先”。这些戍*在镇守曲先的同时,开始进行屯田。年,元朝设置曲先塔林都元帅府,该地的屯田规模进一步扩大。
斡端,位于今和田。年,元朝廷派遣阿老瓦丁将兵戍斡端,第二年又遣“忽必来、别速台为都元帅,将蒙古*三千人,河西*一千人,戍斡端”。元朝*队开始大规模在斡端屯田。由
于海都叛*的袭扰,元*在斡端的屯田几经反复。所以,至年,元朝廷又“命斡端戍兵三百一十人屯田”①。可是时间并不长,不久随着元朝斡端宣慰使元帅府的罢废,元*在斡端的屯田也就结束了。
与此同时,元朝*队在南疆地区开始屯田的地方还有可失哈尔(今喀什噶尔)、瘏?(今且末县附近)等地。由于时间比较短,在此不赘述。
元朝在西域的屯田规模虽然没有唐代大,时间也比较短暂,但有其突出特点。一是屯田形式多样化。除汉唐时期常见的兵屯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民屯。年,就有甘肃河西等处“富民”千人,受命前往今天的且末一带地区,与驻戍该地的汉*、新附*“杂居耕植”。年,又有七百户吉儿吉思民户被遣往可失哈儿地区屯田。二是各族*民共同参与屯田。在腾褐儿、可失哈儿进行屯田的主要就是“回回”和吉儿吉思(今称柯尔克孜)人。三是在各族*民在西域进行屯田的同时,还有大批生活在西域的畏兀儿(维吾尔)人被有组织地征调到甘肃、陕西、云南等地屯垦戍守。年,畏兀儿亦都护雪雪的斤受命领畏兀儿民户一千驻守合剌章(今云南大理地区),年,斡端、可失哈儿工匠一千零五十户“受命至甘肃、陕西等地屯田”,以及年迁移到湖北襄阳的曲先塔林(库车)的合剌鲁(葛逻禄)五百三十七户等,即属此种情况。各族*民异地驻守屯田,反映了他们对统一国家的认同。
(4)清代新疆屯垦
明代,由于明朝直接控制的地区仅到哈密,所以新疆的屯田一度衰落。而到了清朝时期,新疆的屯田再度兴起,且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
清代新疆屯田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清朝统一新疆以前时期,主要是康(熙)雍(正)时期;二是清朝统一新疆以后的近百年间,主要包括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三是新疆建省前后,即光绪时期。
在第一阶段,由于清朝与准噶尔时战时和,为解决*队粮食供给问题,清朝开始在巴里坤、哈密、吐鲁番等地屯田。但此时屯田形式单一,规模较小,且仅限于新疆东部地区。
第二阶段可分为乾(隆)嘉(庆)和道光前、后两个时期。在前一时期,由于清朝统一新疆,屯田获得很大发展。屯田点遍及全疆,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兵屯(包括旗屯),而且有民屯(户屯)、遣屯、回屯。
兵屯,即利用*队进行屯田生产。清朝统一新疆后,从内地调数万以汉族、回族为主的绿营*队,携带家眷集中在天山北部地区长期驻防。这些*队到新疆后,除少数用于其他事务外,大部分从事屯田。他们在原有*队建制的基础上,分布在东从巴里坤,西到伊犁、塔城的天山北部各主要地点,开荒种地,使大片万古荒原成为肥沃的良田。
民屯,即以汉族、回族农民为主进行的屯田生产。清朝统一新疆后,为了加速新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制定了许多优惠*策,动员组织甜内地的农民到新疆屯田。对内地愿意到新疆屯田的农民,官府提供车辆和沿途生活费用,并派人护送到屯田目的地。农民群众到达屯区后,官府提供土地、农具、种子以及房屋、口粮等。农民垦种的土地,六年之内不纳税,收入全部归己;鼓励有能力的农民多垦种土地,这部分多垦种的土地也长期不收赋税。在清廷的大力鼓励支持下,内地,特别是靠近新疆的甘肃各州县的贫苦农民群众大批迁居北疆地区,开荒种地,很快成为新疆发展农业生产的一支重要力量。据有关资料统计,到嘉庆末年时,北疆在册民屯人口已达20万人以上,垦种土地至少在万亩以上①。
回屯,即维吾尔族农民群众进行的屯田。清朝统一新疆后,从1年到年,清朝官府从南疆各地共动员组织了6余户维吾尔农民到伊犁河两岸垦荒种地。在伊犁种地的维吾尔农民分设九屯,由各级伯克管理。嘉庆九年(年),由于人口繁衍,又增设四屯。每户每年向官府交粮16.6石,每年共向官
府交粮10万石左右。维吾尔农民所进行的屯田不仅成为伊犁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而且是这一地区国库粮食的主要来源。
遣屯,也称犯屯,即由内地发遣到新疆服刑的罪犯进行的屯田。1年,清廷把内地重罪免死犯人首批发遣到哈密屯田。以后,又陆续将一些犯人发遣到巴里坤、乌鲁木齐、昌吉、玛纳斯、乌苏、精河、伊犁、塔城等地。每人给地12亩,另给种子、牛具,每年纳粮6石。携带家眷者,另给地5亩,自行垦种。这些屯田遣犯的生产活动一般由当地驻*直接监管,表现较好者可以在当地落户,成为在籍农户。在清代新疆屯田中,犯屯规模虽然比较小,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效果并不理想。但很多遣犯服役到期后多在新疆安家落户,后来成为新疆民屯的重要一部分。
旗屯,即由驻防新疆的八旗官兵进行的屯田。清朝统一新疆以后,把内地满、蒙古(察哈尔)、锡伯、索伦(达斡尔)等族八旗官兵移驻北疆携眷长期驻防。除满族官兵专事训练巡边外,其他各族官兵都要“自耕自食”或“自牧自食”。特别是锡伯族官兵在迁居新疆前,就曾长期从事过农业生产,迁居伊犁河南岸后,仍然从事农业生产。后来,驻防伊犁的满族官兵群众发生生计问题,曾组织过本营的闲散余丁进行农业生产,但由于种种原因,时断时续,成效很不理想。蒙古、索伦等族官兵也曾进行过少量屯田活动,但成效不大。
后一时期即道光时期,主要在平定张格尔、玉素甫之乱以后。在这一时期,天山南北各地迅速增加的人口与耕地不足的矛盾日渐显现出来。为此,在各地官府主持下,新疆掀起了一个垦荒种地的新高潮。清朝也一改过去的民族隔离*策,允许移民迁入南疆的伊拉里克(今托克逊县境内)、喀喇沙尔(今焉耆)、库车、阿克苏、乌什、巴尔楚克、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等地,进行屯田。据统计,在这一时期,全疆新开垦土地总数在万亩以上,其中南疆新开垦的土地就占60余万亩。这些新开垦的土地绝大部分给维吾尔、汉、回等各族贫穷的农民耕种,不但解决了他们无地或少地的问题,而且也使官府增加了粮赋收入,进一步促进
了新疆农业生产的发展。
清代新疆屯田的第三阶段在新疆建省前后,即光绪时期。由于战乱和外来侵略势力的破坏,在清*收复新疆时,许多城镇“已同平地”,土地荒芜,“榛莽丛生”,人口大量流亡,不足从前十分之一①。在这种情况下,招集流亡,兴办屯田,自然成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手段,其主要形式自然是民屯。年初,新疆巡抚刘锦棠奏定《新疆屯垦章程》,将民屯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至清末,新疆已经开垦出有水可灌溉的熟田l余万亩,人均占有旱涝保收的农田5亩,超过同期全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一倍。
在谈到历朝历代屯田时,《西域图志.屯*》说:从汉代晁错建议募民徙塞下,已兆屯田之法,至宣帝遣故将吏屯田张掖,而屯*日升。自此以后,“凡有*兴,必修屯*,然而师行则举,师旋则废。议者徒备一时权宜,而未得经久承行之利……汉唐之屯*,专为养兵,而未能兵民并济。汉唐之屯*,专为供战,而未能战守兼宜。”这段议论颇有见地,它既指出了以前各代屯田的局限性,又表明了清代新疆屯田“兵民并济”、“战守兼宜”的特点。清代屯田更注重新疆地区的开发和建设。
清代新疆屯田的形式多样,但主要是民屯。乾隆皇帝曾经指出:国家承平日久,生齿繁庶。“今日户口日增,而各省田土不过如此,不能增益,正宜思所以流通,以养无籍贫民……西陲平定,疆域式廓,辟展、乌鲁木齐等处,在在屯田。而客民之力作、贸易于彼者,日渐加增。将来地利愈开,各省之人,将不招自集。其于惠养生民,甚为有益。”①解决内地一些地方人口过剩问题,移民实边,“惠养生民”成了清代新疆屯田的主要目的之一。所以,民屯发展快,规模大,分布广,成为清代新疆屯田的又一显著特点。
清代,通过屯田为重要手段对新疆进行开发和建设,不仅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巩固了祖国西北边防。所以道光皇帝说:“是屯田一事,实为安边、便民、
足食、足兵之良法。”②这是清代新疆屯田的意义之所在,也是历朝历代新疆屯田的意义之所在。
2.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兴衰
考古资料证明,在先秦时期,东、西方之间就存在着经济贸易交流。在德国南部斯图加特及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都曾发掘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生产的丝绸。那时,中西商路可能是经过北方草原地区,即从蒙古草原到西伯利亚草原,然后南去伊朗,西去南俄草原,或到达非洲,或到达希腊、罗马。张骞通使西域以后,进一步拓展了中西陆路交通,一条东起长安,经陇西高原、河西走廊,然后沿塔里木盆地南北两缘,进而连接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的中西交通通道正式建立起来了。由于当时在这条交通通道上输出的物品中,数量最多、最受人欢迎的是丝织品,所以欧洲的历史学家首先把它称之为“丝绸之路”。
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的中段东部,扼守中外、东西交通要冲。自公元前60年新疆成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起,它就成为了东西方*治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了我国对外交往的前沿和窗口。通过丝绸之路,新疆一方面将中华文明不断地传播到西方,一方面又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继而以自己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不断丰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在新疆境内主要分南、北两道,敦煌或者阳关是两道东面的起点。南道从阳关西行,取道鄯善(今若羌一带),沿车尔臣河古代河岸西行抵且末,经精绝(今民丰县尼雅遗址)、扦弥(今策勒县东北)、于阗(今和田帝附近)、皮山(今皮山县一带),至莎车(今莎车县)。再经蒲犁(今塔什库尔干),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则出大月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另外,南道越葱岭后,向南经厨宾(今克什米尔),还可到达身*(今印度)。北道出敦煌西行,经横坑,绕过三龙沙(今疏勒河西端沙漠),先至楼兰古城,折向北行到达车师前王庭(今
吐鲁番交河故城),然后沿塔里木盆地北缘,经焉耆,到达龟兹(今库车县);或从楼兰直接西行,沿塔里木河故道,到达龟兹,再经姑墨(今阿克苏)、温宿(今皂什县境内),至疏勒(今喀什)。继而西北行,翻越葱岭,则出大宛、康居(今锡尔河以北地区)、奄蔡(今里海以北地区)。西汉末年,又开辟了一条新道,即出敦煌以后,不经过三龙沙和白龙堆,直接向北,取道伊吾(今哈密),越过博格达山,经车师后国(今吉木萨尔县附近),然后沿天山北麓往西直达乌孙。这条道路为新北道,原来的北道称为中道。魏晋南北朝时期,开辟了一条与河西走廊并行的通道——青海道。青海道亦称“吐谷浑道”或“河南道”,它西与丝绸之路在新疆境内的南道相联,东则出陇右,到达长安。进入唐朝时期,由于西域一统,交通无阻,天山北麓、塔里木盆地南、北两缘三条丝路同时开通。北道自伊州、庭州至碎叶,中道自伊州、西州经焉耆、龟兹至疏勒,南道自沙州至于阗,沿途守捉相望,驼铃不断。
目前,一些学者把“丝绸之路”的历史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即丝绸之路的兴起时期、发展时期、繁荣时期、转变时期和衰落时期,这五个时期又表述为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及明清时期①。应该说,这种划分是有一定道理的。张骞通使西域及其关于行程路线的报道,使丝绸之路全线开通并有了正式的记载,这也就成为了丝绸之路最终形成的标志。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西域以及河西走廊、青海地区相对平稳,而丝绸之路另一枢纽地带的波斯地区,由于萨珊王朝(公元年--年)的建立,成了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站和集散地,对丝绸之路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发展达到顶峰,唐朝、中亚诸国、萨珊王朝及雄踞于地中海东岸的拜占庭帝国,构成了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伙伴,使丝绸之路上的交往更加频繁。宋元时期,由于我国经济、*治中心开始南移,特别是海上贸易有了重大发展,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期间,虽然由于蒙元的统一而再次有过一度繁荣,但已不能与汉、唐时期相比了,亦不能和海上交通贸易相
比了。明清时期,由于海上交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丝绸之路与欧洲进行的贸易几乎没有了,但中国与中亚、西亚的贸易仍保持着一定的规模。
(2)丝路贸易
丝绸之路上的经济贸易交流形式可分为三种:“贡赐”贸易、“互市”贸易和民间贸易。前两种贸易形式属于官方贸易。“贡赐”贸易的对象既有境内各少数民族,又有国外商人。他们往往“以献为名”①,在内地贩运货物。而历代统治者以“天子”自居,多重加赏赐,以示招徕。所以皇帝的“赏赐”往往是“贡献”价值的数倍。高额的利润成为了“贡赐”贸易的主要动力。“互市”贸易的对象主要是北方、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进行民间贸易的既有活跃于丝绸之路上的“胡商”,也有出关贸易的内地商人。
不同时期,沿丝绸之路输入到内地的商品也有所不同。先秦两汉时期,主要有牲畜、毛织品、药材、香料、玉石制品等,其中以马匹为最多。内地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织品、铜镜、漆器、木器等,其中以丝织品为大宗。魏晋南北朝时期,沿丝绸之路输入到内地的商品增加了珍珠、玛瑙、水晶、琉璃等,而内地输出的商品仍然主要是丝织品。至于数量,难以统计。据在罗布泊地区出土的属于这一时期的一枚汉文木简记载,一名大月氏国的胡商一次竟然贩卖彩帛多达匹。吐鲁番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随葬衣物疏》中,除写明随身穿用的一两件丝绸衣裙外,往往记有“丝五十斤”、“锦百匹”、“帛千匹”,还有“*金百斤”等字样。这些记载显然不是死者随身穿戴的衣物,而是供贩卖丝绸的货币和贩卖的丝绸,是生人的丝绸贸易活动在死人坟墓中的反映。隋唐时期及其以后,以茶叶为大宗。“绢马”贸易和“茶马”互市是丝绸之路贸易最主要的内容。
商人,无疑是丝绸之路上最为活跃的人群。特别是中亚地区的粟特商人,看到西方人特别喜爱中国的丝绸,中国人也喜爱西方的骏马和香料,便不惜离乡背井,不惧千难万险,越葱岭,渡
流沙,往来贩卖。南北朝时期,就有不少粟特商人居住在北魏都城洛阳,成为坐商。《洛阳伽蓝记》记载说:“西夷来附者,处崦嵫馆,赐宅慕义里。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间阖填列,青槐荫柏,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①就是说,仅居洛阳城中的胡商,竟然多达万余家,散居四方的外国商人,更不知凡几!至隋唐时期,居住在内地的粟特、波斯商人更多。在首都长安设有外国商人居住的社区,有人估计其人数有5万人左右。散居各地的外国商人也不少,《旧唐书》卷一一O《邓景山传》载:年,田神功攻人扬州,大掠民财,“商胡波斯等商旅,死者数千人”,反映了外国商人在扬州的居住情况。
(3)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横跨欧亚、地连东西的丝绸之路不仅把丝绸、漆器等无数代表中国古代物质文明成就的商品,输送到了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把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养蚕缫丝技术等众多中国古代先进技术,以及古老的东方文明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文明成果,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为中华文明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首先是中亚和南亚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艺术传人中国,推动了唐朝时期中国文化的新繁荣;其次是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知识的传人,影响深远。粟特人发明的七曜历,即将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合为一个周期,名为星期,至今通行。其三是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先后传人中国,影响和改变了一些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古代中外、东西方文化的双向交流表明,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交流,而且存在着精神文明的交流。丝绸之路同样是一条文化之路。
由于贸易的繁荣,人口聚集,沿丝绸之路兴起了一大批城镇,
如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以及新疆各绿洲城镇鄯善、精绝、扦弥、于阗、皮山、莎车、疏勒、姑墨、龟兹、焉耆、车师等。这些城镇都成为贸易的中继站、商品的集散地和胡商进行商业活动的基地,呈现出一派兴旺繁荣景象。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带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魏晋以后,沿丝绸之路各城镇兴起的蚕桑织造业证明了这一点。另外,丝路贸易的繁荣,促进了人员的交流和技术的传播。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沿着丝绸之路相继传人新疆,提高了当地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当地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正因为如此,丝绸之路是新疆历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
3.农业、牧业生产
(1)农业、园艺
根据考古资料,早在多年以前,西域就已经有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由于地理环墒、自然条件不同,大致说来,北疆以畜牧业为主,南疆以绿洲农业为主。
《汉书·西域传》载:“自且末以往,皆种五:谷,土地草木,畜产作兵,略与汉同。”也就.是说,内地所种麻、菽、麦、稷、黍,在塔里木盆地缘边各绿洲都可以种植。在今民丰县尼雅遗址中,不仅发现有麦粒和麦穗,而且还有青稞、糜子、谷、蔓菁、桃、杏等遗物。在今洛浦县山普拉墓地,出土有粟和大麦。大麦分皮大麦和裸大麦,裸大麦又称作表稞。公元前89年,桑弘羊建议在轮台、渠犁一带大开屯田,说这里“地广,饶水草,”“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与中国同时熟”①。在焉耆萨尔墩遗址中,有直径大小不一的圆形坑穴,小者约一米左右,坑内均有粮食。有的粮食虽然已经腐朽,变成土块,但可以清楚地辨认出*米、高粱等农作物②。在楼兰故城中一堆散乱的木材下,埋藏着深达70厘米的糜子堆积层。在其西南的垃圾堆中,也有不少的麦草和糜壳③。上述情况告诉我们,汉代新疆不仅可以种五谷,而且还种有大麦、青稞、高粱等农作物。
新疆是我国最早种植棉花的地区。年,在民丰县尼雅
遗址东汉时期的墓葬中,发现有缬染棉布。年,在同一时期的楼兰城郊古墓葬中,也发现有素色棉布。年,又在尼雅遗址一墓葬中,发现两干尸上覆盖的布单及男尸穿的袍子、女尸的内衣均为棉布制作。所以有人认为,在东汉末期,新疆可能就已经开始种植棉花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稻种及其耕种技艺开始传人西域,逐渐得到推广和普及。根据《魏书·西域传》记载,当时除高昌国盛产稻谷外,焉耆、龟兹、于阗、疏勒等国也都种植稻谷。隋唐时期,豆类作物在新疆的种植也很普遍,有蚕豆、豌豆及饲马的黑豆等。9世纪藏文文献《翻译名义大集》中已出现了汉族食品豆腐,说明*豆在西州、庭州等地也开始种植。到了清代,玉米、土豆等农作物品种传人新疆,并且大面积种植,进一步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
早在汉朝,西域的园艺业已有相当的发展,塔里木盆地缘边各绿洲普遍种植葡萄、杏、核桃等,酿制葡萄酒也已成为重要的手工业。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塔里木盆地诸国的园艺业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葡萄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酿制葡萄酒、晾晒葡萄干的手工业和副业也因而发展起来。枣、梨、桃、瓜等果品,已成为西域园艺业中的主要品种。园艺业的发展,使新疆很早就有了“瓜果之乡”的美称。
(2)水利
新疆是一个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稀少。南疆地区与北疆地区相比更为干旱,大约相当于我国华北地区降水量的十分之一。显然,单靠大气降水进行农业生产是不行的。所以,新疆的农业生产,特别是南疆的农业生产自开始就是灌溉农业,水利建设成为发展农业的关键。
汉代,由于屯田事业的兴起,新疆的水利建设的技术和规模都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前述东汉将领索励率兵屯田楼兰,横断注滨河。“河断之日,水奋势激,波陵冒堤,……大战三日,水乃回减,灌浸沃衍,胡人称神。大田三年,积粟百万。”在米兰遗
址,至今还存有比较完整的汉代水利灌溉系统。该系统从米兰河引水为总干渠,下分七条支渠,环绕古城。主干渠与支渠建有总闸和分闸,随时开闸引水和放水。这种水利控制工程比较复杂,技术要求较高,特别对引水的关键部位—渠口工程,必须仔细勘测,“相度得当”。根据调查,该灌溉区控制土地面积约4.5万亩,其中农耕土地1.7万亩。如果将1.7万亩土地投入灌溉和生产,需要一千人,劳动八至十年才能完成①。这种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是分散的绿洲个体农民根本无法完成的。在沙雅也发现汉代水利工程的遗迹。有一条古渠位于喀拉黑炭巴扎之西,长达多公里。渠为红土所筑,宽约6米。在渠旁及遗址中,发现有汉代五铢钱和陶片等。轮台是汉朝最早进行屯田的地方,在这里汉代沟渠田界痕迹显然可见。水利建设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高昌各地均设有专管水利的官吏—水曹,并建立了严格的用水制度。到了唐代,安西都护府设有专门管理水利工程的机构—掏拓所,并置掏拓使以主其事。兴修水利所用劳动力,由农户按地亩摊派。其后,至元明清各代,新疆各地管理水利的机构和官员的名称虽有变化,重视水利,严格用水制度的内涵却没有多大变化。在兴修水利的实践中,新疆各族人民不断探索,学习外地经验,创造发明了“坎儿井”技术。坎儿井也称“井渠”,南疆各地都有,而以吐鲁番为最多。其法:利用地形坡度,选择一地开挖一井,然后每相隔40~50米加开一井,井与井之间凿地洞相连,犹如串珠,各井底部相通,以第一井之水,溢而人第二井,次第而下,水从最末一井导出地面,再通过地面渠道浇灌农田。坎儿井有长数十里的,也有长数百里的,日浇田三五亩至数十亩不等。它主要是防止渠水蒸发而最大限度的利用水源。
(3)蚕桑、缫丝
新疆原来桑树很少,不知养蚕缫丝、织绸织锦。魏晋南北朝时期,种桑养蚕、缫丝织锦的技艺广泛传人塔里木盆地缘边各国,
高昌、焉耆、龟兹、于阗、疏勒等地都比较普及。吐鲁番出土的这一时期文书中,有不少涉及种桑养蚕、缫丝织锦。例如:《西凉建初十四年(公元年)严福愿从阚佥赁蚕桑券》的租赁契约中,记有“赁三薄蚕桑”的字样①。《刘普条呈为绵、丝事》记有“都合绵七斤”、“杨瓜生丝一斤”、“索卢来丝十两”的字样②。“绵”为丝绵,既可纺成绵条,织造锦缎,也可充纩以制冬袍。吐鲁番出土文书中记载塔里木盆地缘边各地不但能种桑养蚕,还能织造富有地方特色的锦。例如《北凉承平五年(公元年)道人法安弟阿奴举锦券》提到举借“高昌所作*地龟兹中锦”③,《北凉承平八年(公元年)翟绍远买婢券》提到买者交与卖者“龟兹锦三张半”④,《高昌主簿张绾等传供帐》提到“张绾传令,出疏勒锦一张,与处论无根”①,等等。由以上出土文书可知,当时高昌、焉耆、龟兹、于阗、疏勒等国普遍种桑养蚕,丝织工业十分发达,能够纺织各色丝织品。其产品各具地方特色,不但被当地土著民族所喜爱,而且深受汉族居民的欢迎。到了唐代,在植桑养蚕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丝绸纺织在西州、于阗等地都有所发展。其中,吐鲁番出土的绢花,绢质细软,色彩鲜艳,造型绝美,巧夺天工,反映了精巧手工艺的水平。新疆的蚕桑、缫丝业,历经宋、元、明各代,经久不衰。特别是到了近代,内地的栽桑、育蚕、缫丝、织绸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再次传人南疆各地,促进了新疆的蚕桑、缫丝业的复兴与繁荣。清末,南疆各地的茧丝产量已达70多万斤,和阗织绸的机户增至l余家,绸的产量大为增加,远销中亚、南亚次大陆诸国和俄罗斯。
(4)牧业、毛织品
北疆是我国历史上传统的牧业区,天山山间的许多山谷和盆地,以及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流域水草丰美,先后有塞人、月氏、乌孙、匈奴、柔然、突厥、回鹘、蒙古、准噶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游牧民族在这些地方“庐帐而居,逐水草”①。畜牧业在这些游牧民族社会经济中占有主要地位,畜群既是他们的生产资料,又是他们的生活资料。畜群中多马、牛、羊、骆驼、驴,
、毛罗、缂毛、毛毯、编织饰带、毛绣品等。到了近代,新疆已经利用当地丰富的畜产品资源,建立起了毛纺织和皮革加工企业,产品远销国内外。还有驹骠、驮骡、骅骥等“奇畜”。人以肉为食酪为浆,衣皮革、被旃裘。早在先秦时期,新疆地区就有了以毛绒纤维为原料的纺织手工业。汉代,西域生产的毛织品非常有名,因而受到内地人们的喜爱,争相采购。《汉书》的作者班固就曾经给他的弟弟班超写信,托他为侍中窦宪买毛织地毯之类的产品。在其以后的两千年间,新疆的毛纺织业不断发展。毛纺织品不仅数量多,花色品种多,而且工艺水平高。古时,毛纺织品种主要有褐、厨
四、新疆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
1.新疆各族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1)反对阿古柏的斗争
年,在太平天国革命和陕甘回民起义的影响下,新疆各地相继爆发了各族人民反对清朝封建剥削和压迫的斗争。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轰轰烈烈的反封建斗争并没有得到健康发展。一小撮封建主和反动宗教上层篡夺了斗争的领导权,他们各占一方,形成了封建割据的局面。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浩罕*官阿古柏挟持和卓后裔侵入南疆。他利用矛盾,施展奸计,先后占领喀什噶尔、英吉沙、叶尔羌、和阗、阿克苏、乌什、库车等地,建立“哲德沙尔”(七城)*权。年,阿古柏又攻占吐鲁番、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所到之处,生灵涂炭,焚掠一空。
但是,富有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精神的新疆各族人民不屈服于阿古柏的反动统治。从他侵入新疆之日起,就遭到了当地各族人民的反对。年3月,柯尔克孜人聚集了六七千人,攻击了阿古柏盘踞的喀什噶尔回城。在阿古柏进攻叶尔羌时,叶尔羌人民坚守城池一年多,并多次主动出击,给阿古柏侵略*以沉重打击。阿克苏、吐鲁番等地的各族人民奋勇杀敌,抵抗入侵。在吐
鲁番,阿古柏侵略*先后损失二万三千余人。
年,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务,收复失地。广大清*将士不避酷暑严寒,不畏戈壁高山,向着入侵之敌,奋勇击杀,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就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所有地区。在清*收复失地的过程中,新疆各族人民积极配合,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充当向导,报告敌情,运送粮草,捐钱献款,主动拿起武器,截杀敌*。各族人民的爱国行动,大大加快了战争胜利的步伐。所以说,彻底驱逐阿古柏侵略者是清*将士的胜利,也是新疆各族人民奋起斗争所取得的胜利。
(2)反对沙俄侵略的斗争
清代,由于沙皇俄国不断对我国西北边疆进行侵略扩张,致使边疆危机不断爆发。特别是在1年以后,沙皇俄国趁火打劫,成为西方列强中侵略我国新疆地区的元凶。它于年取得了在伊犁、塔城通商设领事的特权,年又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年,当阿古柏侵占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时,沙皇俄国竟悍然出兵占领伊犁。
在沙皇俄国疯狂侵略面前,新疆各族人民为保卫祖国西北边陲,维护民族尊严,表现出了无畏的英雄气概,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年(咸丰五年),塔城各族人民在矿工徐天尧、安玉贤的领导下,奋起保卫雅尔噶图金矿主权,一举烧毁沙皇俄国设在塔城的贸易圈,使其在该地区的侵略势力受到沉重打击。从19世纪初开始,沙皇俄国就不断蚕食中国领土。年,沙皇俄国*队余人,以向哈萨克部落首领罕巴尔讨要安集延人为名,越过边界,侵入塔城参赞大臣辖区。当俄*退回时,防御吉尔杭阿率领清*,“尾随数日,远出五百余里”①,证实俄*远去后,方行旋回。年,俄*侵入中国境内的库克乌苏和勒布什河流域,强行修建了科帕尔城堡。次年,哈萨克族人民自动集合起了六七千人,向科帕尔发起进攻。年,俄*入侵伊犁河南,被数千哈萨克人包围,打得溃不成*,狼狈逃窜。
年4月,俄*“塔城部队”侵入塔城巴克图卡伦以西地方,准备建立据点,被清*阻止。5月,俄*“伊犁部队”分三路入侵伊犁,逼近博罗胡吉尔、奇沁、鄂尔果珠勒三座卡伦。在当地驻防的锡伯、索伦、察哈尔、厄鲁特等族官兵,奋起自卫,杀敌数百名,迫使俄*撤退。与此同时,柯尔克孜族人民也在伊塞克湖西南包围入侵的俄*。结果,俄*损失惨重,仓皇逃回①。
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签订以后,划归俄属的哈萨克、柯尔克孜族人民不愿接受俄国的统治,又纷纷赶着牛羊,离开牧地,迁入划界后的中国境内。年,沙皇俄国悍然出兵伊犁。大敌当前,伊犁各族人民放弃*治歧见,奋起抵抗。他们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俄国人注意到同他们浴血征战的“除了塔兰奇人,还发现有很多汉人,卡尔梅克(蒙古)人、吉尔吉斯人(指吉尔吉斯草原上的哈萨克人)和东干人”①。各族人民同仇敌忾,英勇抗敌,充分体现了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反对英国侵略的斗争
19世纪后半叶,随着俄国对中亚各国兼并的完成,英、俄两国在中亚的殖民争夺日益激化。年,受英国支持的阿古柏侵略*权占领吐鲁番、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以后,进逼伊犁。为了对抗英国势力的扩张,是当时沙俄悍然出兵占领伊犁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讲,新疆各族人民驱逐阿古柏侵略者的斗争,已经包含有反对英国侵略的斗争的内容了。
在中国人民驱逐阿古柏侵略者、收回伊犁以后,英、俄两国又把注意力转向了夹在英印领土与俄属中亚之间的中国帕米尔地区。双方都认为,谁占有帕米尔地区,谁将在中亚争霸中获得主动权。年夏,英国率先指使傀儡*强占中国的苏满卡伦,既而提出与清朝划分中国与阿富汗在帕米尔的分界,企图迫使中国割让苏满地区。清廷严正声明,帕米尔系中国领土,拒绝与英国谈判划界。
年,为与英国进行争夺,俄国*队也侵入帕米尔,破
坏中国哨卡,驱赶守卡官兵,不仅强占了《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规定的“待议区”,而且占领了萨雷阔勒岭以西2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帕米尔领土,进而要求与清廷谈判帕米尔划界问题。清廷被迫同意俄国要求,但声明必须以《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为依据。在谈判中,俄方蛮横坚持以萨雷阔勒岭为界,致使谈判毫无进展。年4月,俄国提出暂停会议,要求维持帕米尔现状,两不进兵,以便将来谈判解决。鉴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在东边寻衅,甲午战争爆发在即,清廷被迫同意俄方要求,但声明中国关于帕米尔问题的立场,暂停会议并不表明终止目前的谈判。
在中俄代表谈判的同时,沙俄*府又与英国*府勾结,秘密谈判私分中国的帕米尔。年3月,背着清廷,双方签订了协议,规定了英、俄在帕米尔的“分界线”,将中国的帕米尔分成了两部分,南部的瓦罕帕米尔“划归”英国的势力范围,其余郎库里帕米尔、阿勒楚帕米尔、大帕米尔、小帕米尔以及萨雷兹帕米尔的一部分“划归”俄国。对于俄、英两国背着清廷私自瓜分中国帕米尔地区的强盗行径,中国上下强烈反对。清廷也一再向俄、英进行交涉,表示抗议,并在给俄国*府的照会中严正声明,决不承认他们的分赃协定,说道:“知俄、英于帕米尔南路已议定界址。其中、俄界址,兹暂停议,此后日必重申前说。”①此后,历届中国*府也没有承认过俄、英两国私分中国帕米尔领土的所谓“协议”。所以,中、俄在帕米尔地区的边界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合理解决。驻守在帕米尔的各族*民,尤其是长期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中国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人民,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一直与侵略者进行斗争。
清末,和俄国一样,英国也在南疆各地设立乡约,建有英印侨民区。遍布各地的乡约,以领事为中心,形成了一张侵略扩张网。他们肆意干涉中国内*,侵犯中国主权。各地乡约往往以领事代理人的身份,插手两属民人交涉案的审理,强迫中国居民加入他们的国籍,妄图通过改变新疆居民国籍的手段,达到他们最
终占领新疆的目的。有的乡约本人,则依仗主子的撑腰,鱼肉百姓,横行乡里,甚至颠倒是非,抗纳租税,制造混乱,无恶不作。乡约的种种罪行,激起了各地百姓的强烈不满和反抗,要求废除乡约的呼声此起彼伏。然而,撤换和罢免乡约的权力操在英、俄领事手中,当时撤换和罢免乡约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清末民初,乡约在新疆横行无忌,也是新疆社会半殖民化进一步加深的一个显著标志。
(4)新疆各族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中,新疆各族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的统一,和全国人民一道,积极投身于神圣的民族解放斗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毗邻当时的苏联,地理位置决定了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其他省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共产国际就号召各国无产阶级在*治上、精神上和物质上对中国人民进行国际援助。年8月,中苏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以后,苏联支援的大批*火、药品和各种物资经新疆,运往抗日前线。据统计,在其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通过新疆运送从苏联购买的抗战物资共0吨:有飞机架(其中轰炸机架)、坦克82辆、汽车辆、牵引车24辆、大炮0门、轻重机枪挺、步枪00枝、步枪子弹万发、机枪子弹l万发、炸弹30枚、炮弹万多发、飞机发动机21台以及飞机全套备用零件、汽油等①。经过新疆到中国支援抗日战争的苏联飞行员有多人。年10月,又有多辆汽车的抗战物资经过新疆运往抗日前线。年,英国的援华物资,也是通过苏联,经新疆运往内地的。
在抗日战争时期,新疆成了抗战后方和*事基地。年进人新疆的西路*左支队,利用盛世才*官学校的设备和师资条件,学习飞机、坦克、汽车、大炮、无线电通讯、医疗等技术。
年,新疆筹组了航空教导队,聘请苏联教官培养中国航空人员。年,中苏还商定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建立飞机制造厂。飞机厂建成后的第一年,就生产E16单双座飞机各50架,SB飞机70架,EO型飞机架。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的指引下,经过共产*人的努力工作,新疆各族人民抗战热情空前高涨,成立了各种群众组织,如反帝会、工人救国会、民众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妇女协会、抗日救国后援会等。这些群众组织,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广泛发动群众,支援抗战,多次组织抗日募捐活动。据统计,截至年,全疆募集各种捐款达多万元。此外,还有大量的金银首饰等。年,新疆各族人民又节衣缩食,踊跃捐款,购买飞机架,支援前线。年,新疆还征献*马1万余匹。
抗日战争时期,新疆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民族大团结的威力,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新疆各族人民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
(1)年库车人民起义
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的社会矛盾也不断激化,各族人民反抗封建压迫和剥削的斗争一直不断。年库车人民起义,是近代新疆地区爆发的第一次农民武装起义,完全是封建农奴制度剥削和压迫的结果。
早在年,就查出当地阿奇木伯克(行*长官)霸占官田与民地0多帕特满(一帕特满约合60亩),比法定给他的养廉地亩高出十多倍。他还私自增加燕齐的户数,为其种地服役,成为当地一恶霸农奴主。大伯克如此,小伯克上效下仿,霸占官地民田,强迫农民自备农具为他们耕种,收获则全归伯克所有,而官地应交纳的粮赋,却分摊到当地农民头上。另外,当地伯克为修桥梁、*台、水磨、渠道及补缴逃亡人员拖欠的粮、差等各项
费用,向高利贷商号借的钱,大部分进了自己的腰包,却要农民分摊偿还。自然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
为反抗封建农奴制度剥削和压迫,库车农民派代表迈买铁里·尼雅孜前往伊犁,向伊犁将*扎拉芬泰告状。扎拉芬泰将状纸转发乌什参赞大臣常清处理,常清又致函库车办事大臣乌尔清阿,令伯克不得再有苛派。但是,单凭封建统治者的一纸空文,就想制止伯克的剥削和压迫是不可能的。此后,层出不穷的杂差苛赋仍然不断。年初,阿奇木伯克派人到胡那斯庄催缴租粮,被伊布拉依木、迈买铁里等人捆绑鞭打,游街示众,然后逐回。办事大臣乌尔清阿与阿奇木伯克爱玛特企图诱捕伊布拉依木、迈买铁里,被识破后,又派阿訇前往“开导”,遭到严词驳斥。伊布拉依木、迈买铁里等人要求乌尔清阿贴出告示,同意只当五样差使,其余一概不当。乌尔清阿害怕事态扩大,只好同意。群众的斗争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乌尔清阿虽然暂时作了让步,但并不甘心。当年二月,他与阿奇木伯克爱玛特等又密谋逮捕伊布拉依木、迈买铁里。伊布拉依木得知消息后,立即聚集人马,冲击阿奇木伯克衙门,把阿奇木伯克赶回了城里,还捉住了几个小伯克做人质。乌尔清阿见事未成而又折兵将,十分不安。他摘去阿奇木伯克的顶戴花翎以为缓兵之计,开始积蓄力量,伺机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伊布拉依木、迈买铁里等人识破了乌尔清阿的诡计,于4月3日集合了多农民,向勒令前来的新任阿奇木伯克提出了五项要求:一为革退伯克、阿浑(訇);一为放回被奸占之妇女;一为宣布“只当五样差使,其余一概不当”;一为裁撤各衙门之戈什哈(跟役)、燕齐;一为伯克、通事(翻译)私占官地全行退出。①在组织起来的农民面前,乌尔清阿被迫放回多名被奸占的妇女,关押了一些不法伯克。但不久,被革职的伯克便官复原职,乌尔清阿再次欺骗了人民。在这种情况下,伊布拉依木、迈买铁里等人决定武装起义,攻占库车城。不幸的是由于风雨骤至,天气寒冷,推迟了攻城时间,给了乌尔清阿喘息的机会。他一面向阿克苏、喀
喇沙尔(今焉耆)乞求援兵,一面分化瓦解起义队伍。大批起义农民被捕,并惨遭杀害。伊布拉依木、迈买铁里在战斗中被俘,终被乌尔清阿所杀。库车人民起义失败。
(2)年新疆各族人民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
同治初年,新疆协饷断绝,生产停滞,各族*民生活状况迅速恶化。在太平天国运动和陕甘回民起义的推动下,新疆各地农民群众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终于酿成19世纪60年代全疆*局的大动荡。
年6月4日,库车的维吾尔、回等族群众首先发动起义,攻占库车城,杀死库车办事大臣萨灵阿及阿奇木伯克等,推举热西丁和卓为王,建立*权。接着,新疆各地群起响应。河州回族阿訇妥得磷与乌鲁木齐提标参将索焕章乘机起事,先后攻占汉城和满城。索焕章推妥得磷为清真王,自为大元帅,也建立*权。与此同时,回族人苏来曼、阿奇木伯克尼牙斯在叶尔羌自立为王,回族人首领金相印父子与柯尔克孜首领、塔什米力克阿奇木伯克思的克联合占据喀什噶尔,艾比布拉则在和阗自称“帕夏”(王)。年春,伊犁的回族和维吾尔族推举迈孜木杂特为“苏丹”,先后攻占宁远、熙春、惠宁、惠远等伊犁九城,伊犁将*明绪自杀,清朝在新疆各地的统治机构基本瓦解。
但是,在各地爆发的轰轰烈烈的反对清朝封建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由于一些封建宗教头目大批混入其中,并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很快掌握了斗争的领导权,使起义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封建宗教头目不能也不代表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他们关心的是如何争夺地盘,扩张自己的势力。所以,他们之间很快陷入混战,相互攻伐,逐渐形成了以伊犁、乌鲁木齐、库车、喀什噶尔、叶尔羌、和阗为中心的封建割据*权。新疆陷入空前的*局动荡之中,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边防力量遭到极大削弱。
年1月,浩罕统治者趁新疆内乱之机,派*官阿古柏率*挟持和卓后裔、张格尔之子布素鲁克侵入喀什噶尔。阿古柏利用伊斯兰教与布素鲁克的名义欺骗当地群众,首先占领喀什噶
尔回城(疏附),取得立足点。在随后的数年中,阿古柏利用各种手段权术,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先后打败新疆各地的封建宗教割据*权。到年底,阿古柏入侵*不仅占领了天山以南除哈密以外的全部地区,而且还占领了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至玛纳斯一线。新疆大部分地区沦人阿古柏侵略*之手。
年,沙俄出兵占领伊犁。“苏丹”艾拉汗屈膝投降,伊犁各族人民无数生命与鲜血付之东流。
(3)辛亥革命在新疆
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武昌起义的胜利震撼全国,各省纷纷响应。革命*人刘先俊领导的迪化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在新疆的序幕。
刘先俊,湖南宁乡人,是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回国后,先在湖南等地教习和管带,后由其舅父推荐给了新疆巡抚袁大化,于年10月来到迪化。为响应革命号召,他与田昔年、唐晓云等人,在迪化建立了革命团体,并与内地革命团体保持联系。时盛传伊犁将*志锐、新疆巡抚袁大化、宗室载谰等,密谋拥宣统皇帝西迁,企图联络内外蒙古、甘肃和新疆的保皇势力对抗革命。这一消息使革命*人非常愤慨,决定加快革命步伐,发动武装起义。
正当刘先俊等人为起义积极做准备时,有人在督练公所门前贴出匿名揭帖,公然透漏起义日期及主要领导人名单。一时全城气氛紧张,袁大化一面下令全城戒严,一面加紧搜捕革命*人。在此紧要关头,又有叛徒向袁大化自首,预定起义日期一再被暴露,陈光模、唐晓云等革命*人先后被杀害。刘先俊被迫仓促发动起义。
年12月28日,迪化起义爆发。傍晚,刘先俊率百余人攻入城内协署巡防营。然后进攻抚署和东营,东营巡抚卫队队长王学斌事前已赞成革命,应允率队内应,但临阵却反悔,将枪口对准起义*,使起义原计划的第一步就落空了。既而进攻陆*炮营,欲夺炮攻城,遭到守*猛烈抵抗,又失利。再转移进攻警
察第一区,内应警官桂瑞麟也临阵反悔,起义计划再度落空。起义队伍虽然奋不顾身,浴血苦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刘先俊不得不退至巡防营。这时,袁大化调兵遣将,全力反扑,起义*面临绝境。至第二天中午,起义队伍被血腥镇压下去,许多起义*将士壮烈牺牲。刘先俊被俘,惨遭杀害,时年仅29岁。
由于准备不充分以及力量悬殊等原因,迪化起义失败了,但在新疆首次敲响了清朝统治的丧钟,为后来的伊犁起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早在年,革命*人就在伊犁进行革命活动。当时,清廷实行“新*”,伊犁将*长庚也计划“筹饷练兵”,建立新*。经清廷批准,从南、北洋*中调来一批官兵,组成伊犁新*混成协(旅),而带领南洋鄂*出防伊犁的杨缵绪就是同盟会会员。冯特民,与杨缵绪同乡且关系甚密,是湖北日知会和同盟会的骨干成员,被清朝官府追捕,乘机与杨缵绪同往伊犁。混杂在*中西行出关的革命*人还有李辅*、郝可权、冯大树等十数人,沿途又有陕西李梦彪、甘肃的邓宝珊等相继加入。年夏,他们到达伊犁。
革命*人到达伊犁后,为发动武装起义,做了长期的准备工作。他们创办了《伊犁白话报》,发展同盟会会员,建立革命团体,秘密组织义勇*,大力宣传民族平等,消除民族隔阂等,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正当伊犁革命*人积极准备武装起义的时候,杭州将*志锐与伊犁将*广福对调。志锐仇视革命,凶狠顽固。到伊犁后,他处心积虑整治革命*人,勒令《伊犁白话报》停刊,削扣新*官兵*饷,收缴新*弹药、皮衣皮裤,甚至强行解散新*。这就迫使革命*人加快部署起义,成立了起义领导机构。迪化起义的消息传到伊犁后,革命*人一致认为,起义时机已经成熟,遂决定于1年1月12日起义,公推杨缵绪为总指挥,冯特民、李辅*为干事。后由于形势紧迫,起义日期又决定提前至1月7日12时。
按照事先布置,起义*兵分五路进攻南库、东门、将*署、副都统署和北库。冯特民和*立中率部占领南库,夺取大量枪支弹药。李辅*率队攻克东门,迎接马凌霄等率领的协标*和徐三泰率领的义勇*人城。之后,起义*对将*署发起攻击。志锐获悉革命*人当夜要起事,但猝不及防,拼死抵抗失败后被俘,被立即处决。新旧满营官兵见大势已去,纷纷放下了武器。革命*人领导的伊犁起义宣告成功。
伊犁起义胜利后,立即成立了汉、满、蒙古、回、藏“五族共进会”,由杨缵绪担任会长。1月8日,根据杨缵绪等人提议,推举广福为临时都督,宣告中华民国**府新伊大都督府成立。新伊大都督府成立以后,一面通电全国,宣布共和;一面致电袁大化,促其与清廷决裂。但是,袁大化坚持与革命*人为敌,调动*队,进攻伊犁。起义*也准备从伊犁向东征伐,最后双方在乌苏一带对峙。清帝退位后,中央临时*府“电令速停战事”。袁大化被迫向伊犁求和,并于4月25日宣布辞职。迪化道兼提法使杨增新接任都督,主持与新伊大都督府的谈判。最终,双方达成议和条款十一条,承认共和,遵守临时约法。5月18日,袁世凯*府正式委任杨增新为新疆都督。
杨增新握有都督大权之后,便开始分化瓦解和屠杀革命*人。杨缵绪先到南疆就任提督,后被迫离开新疆。冯大树、贺家栋、郝可权、李梦彪、*立中、邓宝珊等人为脱离虎口,均相继离开新疆。年10月,冯特民、李辅*等在伊犁被杨增新派人杀害。至此,辛亥革命在新疆失败。
但是,迪化起义、伊犁起义推翻了清朝在新疆的统治,唤醒了新疆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热情。因此,辛亥革命在新疆仍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3.中国共产*在新疆的活动与新疆和平解放
(1)中国共产*人在新疆的活动
20世纪30年代初,受共产国际的派遣,俞秀松、赵实、任岳等一批联共*员到新疆工作,被新疆督办盛世才委以重任。他
们之中大部分人本身就是中共*员,所以这些人在新疆的活动,应视为中共*人在新疆革命活动的一部分。这批共产*人在新疆帮助盛世才制定了反帝、亲苏、民平(民族平等)、清廉、和平、建设六大*策。
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新疆成为全国抗战的大后方,中国共产*与盛世才*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年4月,中共派陈云、滕代远等从苏联进入新疆迎接西路*左支队。西路*左支队到达迪化后,经过整编成立总支队,对外称“新兵营”,开始学习文化和*事技术。同年10月,周小舟以中央*委联络员身份到新疆,与盛世才协商后达成协议,中国共产*在新疆建立八路*办事处,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陈云(化名:施平)、滕代远(化名:李光)、邓发(化名:方林)、陈潭秋(化名:徐杰)先后担任中共驻新疆代表、八路*办事处负责人。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后,应盛世才邀请,中共干部分批进入新疆开展工作。他们一部分是从“新兵营”抽调出来的,如汪小川、*火青等;一部分是去苏联或从苏联返回时留下的,如毛泽民、方志纯等;多数是从延安抗日**大学和陕北公学抽调的。进入新疆的中共干部主要分配在行*、财*、民*、教育、文化、新闻等部门工作,也有分配到部队中任职的。鉴于新疆区情的特殊性,中共干部在新疆工作实行不宣传共产主义、不发展*组织、不公开*员身份的“三不”原则。
中共干部在新疆工作的方针是:帮助盛世才执行六大*策,巩固六大*策*权,保证国际交通线的畅通,推动新疆社会前进,发展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支援抗战。中共干部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工作,凡是由中共干部主持工作的部门,均面貌一新,成绩卓著。
1年2月1日,前往苏联治病的毛泽民途经新疆到达迪化,应盛世才请求,经中共中央批准留在新疆工作,化名周彬,任财*厅副厅长。毛泽民曾在中央苏区担任过经济部长、国家银
行行长等职务,有丰富的财*工作经验。当时,新疆财*严重危机,盛世才*权滥发纸币,货币贬值达百倍,欠负大批债务。毛泽民上任后,立即着手改革新疆财*。他主持制定了“发展经济,巩固税源,增加收入,保障支出,量人为出,争取收支平衡”的财*工作方针;创办财经学校,为新疆培养财经人才;将省银行改为官商合办的银行,吸收民间资金,为新疆的建设和抗战救国作出贡献;主持制订《新疆省财*厅组织暂行条例》,开发富源、整理田赋;改革币制,改两为元、角、分制;健全机构,加强税收管理;等等。毛泽民主持新疆财*工作三年多时间,使新疆的财*金融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为新疆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分配搞教育工作的中共干部有徐孟秋、林基路等20余人。其中有朱旦华、陈谷音等一批女青年。他们致力于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如健全教育机构、力争教育经费的投入、促进社会各个阶层捐资助学兴办学校、培养师资提高教师素质、积极编译出版各种教材、发展社会教育等。林基路、郭春则分别担任过新疆学院的正副教务长。林基路倡导了“教用合一”的教学方针,整顿校风,学院开设马列主义革命理论课程,对学生进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在共产*人和爱国进步教员的培养和影响下,新疆学院一批有志青年学生很快成长起来,走上革命道路。
汪小川、李宗林等10余名中共干部在《新疆日报》社,负责采稿、编审、出版等工作。中共干部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团结周围进步力量,努力办好报纸,为抗日救国大造舆论。当时,《新疆日报》大量报道了来自延安的红色电讯,刊登了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多篇文章。报社印刷厂翻印了毛泽东著《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沈志远著《社会科学常识讲话》、许涤新著《经济学讲话》、张仲实译著《新哲学讲话》以及《中国近代革命运动史》等。
中共干部组织、动员各族群众,支援抗日斗争前线。1年1月,中共*员*火青(化名:*阜民),由“新兵营”抽调任
反帝总会秘书长,中共妇女干部则参加了妇女协会的工作。反帝会、妇女协会以及成立于年9月的新疆抗日救国后援会,共同面向全疆各族人民,动员他们为抗日前线募捐。年8月24日,新疆各族人民捐款购买了战斗机10架,命名为“新疆号”送往前线参加了武汉保卫战。
新疆八路*办事处担负着重要接待任务,从新疆通往苏联是一条红色交通线,共产国际、中共人员以及共产*国际要人均利用这条国际通道进行交往。从1年2月至年5月,中共领导人周恩来、任弼时、王稼祥、邓颖超、博古等数十人;越共主席胡志明、日共主席野坂参三等,都是通过这条路线前往苏联的。
由于共产*员的出色工作,影响不断扩大,使心怀叵测的盛世才感到非常恐惧。从1年年底开始,就因对中共人员不信任,开始采取排挤、调离乃至暗中跟踪监视的特务手段,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之受到破坏。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困难时期,盛世才放弃了亲苏联共的*策,投靠蒋介石,炮制了所谓“四·一二阴谋暴动案”,迫害在新疆工作的中共人员及其家属,将陈潭秋、毛泽民等为首的数百名中共*员和进步人士关进了监狱。年9月27日,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人被秘密杀害。其他人员,直到年10月,才按照《双十协定》释放出狱,并于第二年7月11日回到延安。
(2)三区革命
年秋,新疆伊犁、塔城、阿山三区爆发了反抗盛世才和国民*反动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并取得了*治、*事上的重大胜利,成立了革命*权。这场斗争被称为“三区革命”。
年,盛世才和国民**府发布命令,强迫各族人民捐献*马一万匹,并规定如不能捐马,则必须交纳高于市价二分之一的马价钱。当时,各族人民承担的各种苛捐杂税已经不堪重负,所以捐马造成的负担更使人们难以承受。由于捐马的负担主要落在了伊犁、塔城、阿山地区的广大贫苦牧民头上,因而这三个地
区的各族人民首先起来进行反抗斗争。
年八九月间,在伊犁地下革命组织的影响和支持下,巩哈县(今尼勒克县)乌拉斯台山区的农牧民建立了游击队,10月5日,攻打巩哈县城,并取得胜利,三区革命爆发。在他们胜利的鼓舞下,伊宁各族人民于11月7日发动武装起义,控制了市区。不久,邻近伊宁的绥定、察布查尔、霍城、博乐、昭苏等县相继被起义武装力量占领。11月12日,起义群众代表在伊宁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临时*府。临时*府主席是艾力汗·吐烈。艾力汗·吐烈(—),乌兹别克人,原为安集延的大阿訇,年因非法建立泛伊斯兰主义组织,被原苏联安全部门逮捕。年潜逃至新疆,以传教和行医为业,定居伊宁。年被盛世才*府逮捕。年出狱后,继续从事宗教活动。临时*府成立以后,多次散布分裂言论。年1月临时*府通过九项宣言,提出“在东突厥斯坦领土上,彻底根除中国的专制统治”,“建立一个真正解放独立的共和国”①。艾力汗·吐烈分裂中国领土、反汉仇汉等言行,在三区造成极坏影响。后来,阿合买提江、阿巴索夫等人改组了临时*府,纠正了他的错误。
年1月,起义武装完全控制了整个伊犁地区。为了整顿起义队伍,扩大战果,临时*府将分散的起义部队组成了一支正规*——民族*。从5月开始,民族*兵分三路,向国民**发动全面进攻。
北路*由博乐北进,先后攻克托里、额敏,占领塔城和裕民。8月,继续北进,攻克和丰,占领布尔津、哈巴河、承化(今阿勒泰市)等地。
中路*东出果子沟,在精河以西与国民**队对峙。9月,南下的北路*东西夹击,一举消灭国民*新二*第45师以后,长驱东进,直达玛纳斯河西岸。
南路*则翻越天山,两次包围阿克苏,两度攻占拜城和温宿。后来,民族*接到撤退命令,返回伊犁。
民族*三路出击,并取得重大胜利,使伊犁、塔城、阿山三个地区连成了一片。年7月,各地代表在伊宁召开会议,改组临时*府,正式成立伊、塔、阿三区革命*府。
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月27日,中共中央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从延安飞往重庆,与国民*举行和平谈判,10月10日签订了《双十协定》。蒋介石发表广播讲话,表示愿意和平解决新疆问题。在此后的半年多的时间里,经过艰苦的谈判,三区革命*府与国民*新疆当局达成协议,张治中代表中央*府,赖希木江·沙比里、阿布都哈依尔·吐烈、阿合买提江·卡斯米代表三区签订《和平条款》及其附件。
《和平条款》签订后,原新疆省*府进行改组。年7月1日,正式成立新疆联合省*府。联合省*府主席由张治中兼任,阿合买提江·卡斯米任副主席。
《和平条款》的签订,联合*府的成立,并未缓和三区与国民*的尖锐矛盾。国民*顽固派企图利用《和平条款》控制三区;而三区方面则力图利用合法斗争巩固以往取得的成果,并向七区发展。年6月,国民*已经撕毁了与共产*签订的和平协定,公开发动内战。新疆受内地时局的影响,斗争也愈来愈尖锐,摩擦和冲突不断,甚至发生流血事件。联合省*府仅存在了一年多时间就完全破裂。年8月中旬,阿合买提江、阿巴索夫、赛福鼎等三区领导人从省*府所在地迪化返回伊宁。8月27日,赖希木江·沙比里、安尼瓦尔·汗巴巴等三区领导人最后一批撤回伊宁。
三区人民的革命斗争,受到中国共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