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上颌窦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病例分享探界middot膀礴聚ld
TUhjnbcbe - 2020/11/26 19:24:00

编者按

由百济神州和学习联盟共同举办的探界·膀礴聚“例”泌尿外科中青年医生病例挑战赛已正式启动。赛事一触即发!年6月13日至6月19日,为您带来东区1组的精彩对决。今日展示安徽医院泌尿外科张涛老师的病例,文末附投票入口,欢迎您投出宝贵的一票。

病例分享

简要病史:

患者男,20岁,右下腹疼痛3天,发现血肌酐升高1天

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下腹疼痛,疼痛呈持续性,钝痛,程度不剧烈,与进食及活动无明显相关,无腹泻,无发热,无*疸,未予重视,未行治疗。今日至我院门诊就诊,查血肌酐升高,腹部CT示右肾占位,为求进一步治疗,拟“右肾占位,肾功能不全”收住我科。病程中患者无发热、寒战,无肉眼血尿,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显著减轻。

平素健康状况良好,既往无特殊疾病史、无手术史、外伤史、输血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辅助检查:

肾功能:血肌酐μmol/L↑,尿素氮16.66mmol/L↑

血淀粉酶54U/L,脂肪酶5U/L

血常规:白细胞6.94×/L,中性粒细胞4.49×/L,血红蛋白g/l,血小板×/L

肝功能:转氨酶、胆红素血清蛋白均在正常水平

血钙:2.15mmol/L(2.11-2.52)

LDH:U/L(-)

CT腹部平扫(肝胆胰脾双肾):1.右肾混杂密度肿块,周围多发迂曲血管可能,建议增强;2.双侧肾上腺稍显增粗;3.肝右叶低密度,一并建议增强;4.肝右叶包膜下小错构瘤可能;5.腹膜后肿大淋巴结。

MRI泌尿系平扫:1.右肾巨大占位,考虑恶性病变伴下腔静脉癌栓形成,右肾静脉显示不清,建议增强;2.右侧输尿管未见明确显示;3.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4.肝脏多发结节,建议一并增强;5.腹盆腔少量积液。

CT胸部(薄层):未见明显异常结节。

诊断及治疗:

诊断:右肾占位伴下腔静脉癌栓形成(T3cN1M1)

体重:60kg;BMI:19.59kg/m2

IMDC评分:2

MSKCC评分:3

患者局麻下行“右肾动脉造影+栓塞术”,后当天在全麻下行“右肾根治性切除+腔静脉癌栓取出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

术中取右侧肋缘下倒L型切口,探查肝脏表面未及可疑转移灶,右肾肿瘤大小约25cm,突出于后腹膜,肿瘤表面可见多发癌性结节,与结肠系膜界限不清,表面迂曲滋养血管丰富。术中探查下腔静脉及右肾静脉内可及癌栓,腔静脉旁多发肿大淋巴结。

切除右肾后,沿下腔静脉表面分离,结扎部分肝短静脉和腰静脉,阻断带依次阻断静脉钳依次阻断左肾静脉,下腔静脉远心端和下腔静脉近心端(肝后方),剪刀剪开腔静脉壁完整暴露内腔,见腔静脉内长约5cm癌栓,多处与静脉壁浸润,剪刀锐性切开,完整取出癌栓后蒸馏水冲洗内腔,3-0血管缝合线连续缝合下腔静脉壁。

术后病理:

(右)肾标本一件,皮髓质分界不清,切面见一肿块,大小19.0×14.0×8.0cm,大部分肾实质被肿瘤破坏,于肾上极见部分残留的肾实质,大小上附少许肾上腺组织,肾脏切面呈囊实性,切面灰白灰*质韧,分界不清,似有假包膜,于血管内见一突出物,疑似癌栓,大小约6.5×2.5×1.0cm,其余见多处血管内有疑似癌栓样物,局部见坏死;镜检为肾细胞癌,待免疫组化标记辅助诊断肿瘤类型;癌组织侵及肾脏被膜及肾盂,脉管内见癌栓,肾周脂肪未见癌侵犯;肿瘤组织伴出血坏死;输尿管切缘未见癌,脉管切缘见癌;同侧肾上腺未见癌累及;

(腔静脉旁淋巴结)灰褐不规则结节样组织3件,大小共计7.0×4.0×2.5cm,局部淋巴结已融合,切面内含灰褐样物,多囊状,囊壁厚约0.2cm,检及淋巴结数枚,径0.8cm-2.0cm;镜检为多枚癌结节,边缘残留少量淋巴组织,倾向为多枚淋巴结癌转移。

(腔静脉癌栓)灰白灰褐囊壁样破碎组织一堆,大小共计4.0cm×3.0cm×2.5cm,壁厚0.2cm-0.3cm,内含灰褐血栓样组织,大小2.5cm×1.6cm×0.8cm;镜检静脉内癌栓。

肾肿瘤AJCC第八版病理分期:pT3aN1Mx

免疫组化标记结果:Vimentin(-),CK7(部分+),Ps(+),CD(-),TFE3(+),HMB45(-),34βE12(少数细胞+),CD10(+),CarbonicAIX(-),SDHB(+),Ki-67(+,约20%),EMA(少数细胞+),E-cad(+),CKpan(+),Pax-8(+);倾向为乳头状肾细胞癌,不能完全排除为MiT家族易位性肾细胞癌,建议进一步作基因检测。

术后二月复查:

肾功能:血肌酐μmol/L↑,尿素氮9.31mmol/L↑;

血常规:白细胞6.17×/L,中性粒细胞3.5×/L,血红蛋白g/l,血小板×/L;

肝功能:转氨酶、胆红素血清蛋白均在正常水平;

血钙:2.17mmol/L(2.11-2.52);

LDH:U/L(-);

甲状腺素:T3:1.89nmol/L(1.30-3.10),T4:.3nmol/L(66.00-.00);TSH:4.48nmol/L(0.27-4.20)

KPS评分:90

PET-CT结果:

患者系“右肾癌术后”:1.淋巴结(气管前腔静脉后、隆突下、双肺门、约平T11椎体右侧肋脊角多发转移可能大;肝脏多发稍低密度影,部分18F-FDG代谢增高,考虑为转移可能性大,2.腹部:右肾术后,术区未见放射性异常摄取,右侧肾上腺显示不清,左侧肾上腺形态密度正常,18F-FDG代谢未见明显异常。3.所扫及骨骼:诸骨骨质未见破坏征象,18F-FDG代谢未见明显异常。4.右侧上颌窦、蝶窦粘膜下囊肿。5.双肺下叶胸膜F及双肺上叶散在炎症。

KEYNOTE-:研究设计(NCT)

研究背景:KEYNOTE-是一项随机、III期临床研究。

研究目的:旨在比较Pembrolizumab+阿西替尼与舒尼替尼在未经治疗的晚期肾透明细胞癌中的治疗效果

结论:与舒尼替尼相比,Pembrolizumab+阿西替尼显著改善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患者的OS、PFS和ORR,并且安全性可控。

例(68.8%)患者为IMDC风险分级中高风险患者,Pembrolizumab+阿西替尼组和舒尼替尼组分别为例和例。Pembrolizumab+阿西替尼改善中高风险组患者OS(HR0.52,95%CI0.37~0.74;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7.3%vs.71.3%),PFS(HR0.67,95%CI0.53~0.85;中位PFS分别为12.6个月和8.2个月)和ORR(55.8%[95%CI49.9~61.5]vs29.5%[24.4~35.1]),CR率为4.8%(95%CI2.6~7.9)vs0.7%(0.1~2.4)。

由于Mit家族异位性肾细胞癌较为少见,青少年发病相对高一些,目前尚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案,往往参考透明肾细胞癌进行治疗。对于可手术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对于不可手术或术后复发的患者采用抗血管生成治疗和mTOR抑制剂药物治疗,最近的研究表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卡博替尼也具有良好的疗效。同时该患者PD-L1表达强阳性,有研究表明PD-L1阳性可能与Mit家族异位性肾细胞癌预后不良有关,但是与免疫治疗疗效的关系尚未见报道,若选择免疫治疗可参考透明肾细胞癌治疗。

用药方案:

替雷利珠单抗mg静脉注射Q3w+培唑帕尼mg口服qd

1.ChangK,QuY,DaiB,etal.PD-L1expressioninXp11.2translocationrenalcellcarcinoma:Indicatoroftumoraggressiveness[J].Scientificreports,,7(1):1-7.

2.CaliòA,SegalaD,MunariE,etal.MiTfamilytranslocationrenalcellcarcinoma:fromtheearlydescriptionstothecurrentknowledge[J].Cancers,,11(8):.

在线投票

投票时间:6月15日0:00—6月16日12:00

编辑:张越然

审核:郭涛

▼推荐阅读"支架管助手"正式上线!开启置管患者的全覆盖管理!号外!支架管助手2.0正式上线啦!标准化量表工具正式上线!新技能get√病例分享

探界·膀礴聚“例”泌尿外科中青年医生病例挑战赛第四场(参赛病例01)在看点这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病例分享探界middot膀礴聚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