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tiplemetastasesofclear-cellrenalcellcarcinomatodifferentregionofthenasalcavityandparanasalsinus3timessuccessively:Acasereportandliteraturereview.
肾透明细胞癌鼻腔鼻窦三次转移及处理1例报告并文献回顾
张娜周兵等
报道1例肾透明细胞癌(clear-cellrenalcellcarcinoma,ccRCC)3次转移至鼻腔鼻窦的诊断和处理,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总结其生物学特性及治疗原则。
回顾性分析1例ccRCC3次远处转移至筛窦、嗅裂、上颌窦以及经鼻内镜手术切除结果,结合~年ccRCC转移至鼻腔鼻窦的20篇文献27例,记录受累部位、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相关内容,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及治疗原则。
患者于ccRCC切除术6、14、15年后分别转移至筛窦、嗅裂、上颌窦,均经鼻内镜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ccRCC鼻腔鼻窦转移。随访20年,患者死于晚期肿瘤消耗所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文献回顾分析发现,ccRCC常见转移部位是鼻腔(8例,34.8%)、筛窦(8例,34.8%)、上颌窦(8例,34.8%);典型临床表现为鼻出血(16例,57.1%)。鼻部症状可作为首诊症状与原发灶同时出现,或先于原发灶出现,也可于原发灶切除术多年后出现。
ccRCC远处转移至鼻腔鼻窦少见,具有生长速率、转移时间、转移模式多变的生物学特性。鼻出血可为其鼻腔鼻窦转移首发症状。鼻腔、筛窦及上颌窦为好发转移部位。外科治疗推荐首选鼻内镜手术。ccRCC患者应终身随访,鼻腔鼻窦转移是其临床特点之一,在随访中应常规做鼻科检查;如出现鼻出血症状,应首先考虑鼻腔鼻窦转移。
表1.ccRCC鼻腔鼻窦转移的临床表现及累及部位(28例)
频数
百分比%
临床表现
鼻出血
16
57.1
鼻塞
10
35.7
其他
12
42.9
受累部位
鼻腔
8
34.8
筛窦
8
34.8
上颌窦
8
34.8
额窦
2
8.7
鼻咽
2
8.7
蝶窦
1
4.3
眼眶
1
4.3
患者男性,62岁,因“右鼻反复出血1周”于年1月14日入我科。6年前曾因左ccRCC行左肾切除术。鼻内镜检查:右中鼻道可见紫红色肿物,触之易出血。鼻窦CT提示右筛窦、蝶窦占位,蝶窦上壁可见骨质吸收(图1.a)。鼻窦MRI显示右侧筛窦边界清楚,T1加权像中等程度强化病灶,后筛及蝶窦内等信号,边缘强化,提示右筛窦占位,性质待查(图1.b、c)。于年1月17日全麻行鼻内镜下右筛、蝶窦开放术+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右后筛,边界清楚。蝶窦积聚粘液,黏膜光滑,顶部部分硬脑膜暴露。术中完整切除肿物,出血ml。术后病理结果:(鼻窦)转移癌,ccRCC(图2.a-b)。
年10月8日因涕中带血再次就诊,以“左鼻腔肿物待查”入院。鼻内镜检查:左嗅裂区可见直径约1cm肿物,表面光滑,粉红色,质脆,易出血,右鼻腔术后改变,右蝶窦口闭锁(图3.a)。鼻窦CT:右鼻腔术后改变,左上鼻道及右蝶窦软组织密度影(图3.c)。鼻窦MRI:左中上鼻道占位,T1加权像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结合病史考虑转移瘤可能性大,右鼻腔术后改变,蝶窦内信号略强化,周边明显强化,右蝶窦粘液囊肿可能性大(图3.b,d)。全麻行鼻内镜下左鼻腔肿物切除术+右蝶窦开放术。术中见左嗅裂肿物起源于上鼻甲前端根部,与毗邻鼻中隔部分粘连,彻底切除并获取周围切缘;开放闭锁之右蝶窦口并扩大,窦内为粘液,黏膜光滑。术后病理结果:1.左嗅裂透明细胞癌,结合病史符合ccRCC转移。2.左鼻中隔肿物切缘及左中鼻甲后内切缘黏膜组织显慢性炎症,纤维组织增生,未见肿瘤。
年9月8日因“体检发现右上颌窦肿物”再次入院,鼻内镜检查:双鼻腔术后改变,术腔黏膜光滑,未见新生物。鼻窦MRI:肿物位于右上颌窦前、外侧壁,靠近下壁,边界清楚,T1加权像增强扫描强化明显,信号略不均匀(图4.a-b)。全麻手术在鼻内镜下见双术腔黏膜光滑,未见新生物,泪前隐窝入路进入上颌窦,见肿物位于上颌窦底壁,表面光滑,活动,与周围粘连少,完整游离肿物并切除,包膜完整(图4.c-d)。术后病理:右上颌窦转移透明细胞癌。
患者在鼻腔鼻窦转移灶治疗过程同期,分别于年发生左肺及左肾蒂转移,均经外科手术治疗;年3月转移至左肺下叶,行左肺下叶切除术;年9月出现双肺、左后下胸部皮下、右肾、腹膜后淋巴结及胰腺多发转移;年12月转移至右髋骨,予美施康定及博宁对症治疗。随访至首次肾癌手术后20年,鼻腔鼻窦未再出现新的转移灶,亦无复发,最终病人死于因晚期肿瘤消耗所致多脏器功能衰竭。
图1.a-cccRCC第一次转移至右筛窦。a鼻窦冠状位CT显示右侧筛窦、蝶窦占位,蝶窦上壁可见骨质吸收;b鼻窦冠状位MRIT1加权像显示右侧筛窦边界清楚、明显强化病灶;c鼻窦轴位MRIT1加权像显示病灶位于右侧筛窦,边界清晰,明显强化,后筛及蝶窦内等信号,边缘强化,提示右筛窦占位。
图2.a-bccRCC鼻腔鼻窦转移的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a肿瘤细胞膜界限清晰,部分细胞质嗜酸性,核形态及大小较一致,肿瘤细胞呈泡巢状或腺泡状分布,巢间有纤细薄壁的血管包绕,形成丰富的血管网(HE×倍);b肿瘤细胞CD10全阳性(SP法×倍)。
图3.a-dccRCC第二次转移至左嗅裂。a鼻内镜检查示左侧嗅裂红色肿物,表面光滑,触之易出血。b鼻窦失状位MRIT1加权像显示左侧嗅裂不均匀强化占位,边界尚清晰,蝶窦内等信号,边缘强化。c鼻窦轴位CT显示左侧嗅裂及右侧蝶窦内软组织密度影。d鼻窦轴位MRIT2像显示左侧嗅裂混杂信号,右侧蝶窦高信号,边缘清晰。
图4.a-dccRCC第三次转移至右上颌窦。a鼻窦轴位MRIT1加权像显示右侧上颌窦内边界清晰、明显强化占位;b鼻窦冠状位MRIT1加权像显示右上颌窦内边界清晰、不均匀强化占位;c泪前隐窝入路打开上颌窦见红色新生物位于上颌窦底,表面尚光滑,界限清晰,触之易出血;d术后大体病理见红色新生物,表面尚光滑,大小约1.5×1.5cm。
图文编辑:霍明瑞
审校:*振校张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