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上颌窦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2个月的宝宝也会得耳真菌病千万不要忽略了
TUhjnbcbe - 2020/10/25 1:25:00

CASE

早上如常上班,少有地看到已有一家三口坐在走廊候诊,家长见到医生来了,如同见到救命稻草般赶紧凑过来。看到家长紧张焦虑的表情,也顾不上等到正式上班时间,一边快速地穿工作服、开医疗设备,一边询问患儿病史(从凌晨1点开始右耳疼痛,儿科急诊无法诊疗,一晚未睡),心中亦已考虑到相关常见疾病及其治疗;又立刻给小朋友做耳内镜检查,果然不出所料,图像显示典型的大疱性鼓膜炎。家长不改焦虑、不停地询问病情病因,只好告知至少存在的第一诊断,听到“大疱”二字,家长紧张到腿软(可能患儿发病过程亦影响到家长的心态);开好处置单及处方后,耐心的给患儿父母解释……

01

耳真菌病

又称为真菌性/霉菌性外耳道炎,以外耳道瘙痒为主要特征。真菌分布范围广、种类繁多、繁殖力强、具有传染性,耳真菌病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及高温而潮湿的季节多见,我国长江及珠江流域常见。

病因病理

学界多认为,真菌感染是此病的直接和最主要致病因素,且常合并细菌感染。真菌侵入外耳道或外耳道内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并感染、侵袭耳部局部皮肤组织而致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疾病。了解此病的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主要为:

1

生理因素

外耳道为细长略呈“S”型的弯曲管道,为各种致病菌的滋生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耳道内耵聍呈酸性、能抑制真菌生长,若缺乏或受到破坏则更易患病;女性多于男性,其发病比例约为2:1。

2

生活方式

不当的生活方式主要为真菌感染的途径,如不当或不洁挖耳、脏水中水上运动等。

3

传播感染

本人其他部位的或他人的皮肤真菌病也可波及至耳。

4

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

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的炎症反复发作。

5

某些疾病全身慢性消耗性或代谢性疾病

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严重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γ-球蛋白缺乏、酒精中*等。

6

应用某些药物或治疗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细胞抑制剂、放射治疗等。

临床表现

主要有不同程度影响生活质量的耳内瘙痒、分泌物堵塞耳道之阻塞闷胀感、可伴眩晕的耳鸣或听力减退、较显著且呈持续性的耳痛、外耳道渗液、真菌感染致组织化脓、腐败之耳内臭气。

02

检查与检验

1

耳内镜检查

部分呈现典型的真菌孢子及真菌丝,某些以“痂皮”等非典型形式出现。

A

耵聍和痂皮大小不一,呈纸状、片状、块状或圆筒状,可堵塞外耳道,如下图:

B

分泌物上有*色、灰白色、*绿色或黑色粉末状或绒毛状的菌苔生长,揭去可见皮肤充血、肿胀、伴少量渗血,如下图:

C

耳道内可出现黑色粉末状物,多数患者会忽略之。

D

慢性感染可见湿疹样变和苔藓化,皮肤粗糙肥厚伴色泽黯淡的突出丘疹,如下图:

真菌病检

临床常用直接镜检、真菌培养等。

结合以上特征,此病不难诊断,当与耵聍栓塞、外耳道炎等疾鉴别。

耳真菌病的主要治则治法详述如下:

1

耳内镜下清理

用生理盐水、过氧化氢、醋酸钠或铝等溶液溶解分泌物,在耳内镜下用小吸引器吸除分泌物,再拭干后用药。

2

药物治疗

临床首选必选抗真菌药,如咪康霜、联苯苄唑霜、克霉唑软膏、酮康唑软膏等;有较严重感染、外耳道肿胀及疼痛明显时,可适量应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或红光照射以促进炎症消退;合并耳部湿疹时,可联用抗组胺药减轻过敏及瘙痒;若鼓膜有穿孔,勿将药物误涂至鼓室黏膜上。

3

清创术

若病情较严重而波及中耳及中耳腔者,或常规疗法疗效欠佳者,术后需加用抗真菌药静滴。

发展与转归

耳真菌病病程较长、但预后较好,约有10%患者愈后复发;并发症主要如下图,另有面瘫或眩晕、发热及颅颈部或全身多系统器官感染,可影响生活质量,少有危及生命。

耳郭癣真菌性中耳炎

真菌性鼓膜炎鼓膜穿孔伴真菌感染

坏死性外耳道炎真菌性皮炎及湿疹样变

规律作息、增强抵抗力,注意卫生及戒除挖耳习惯,洁净的生活或娱乐方式,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专家链接

内容:儿童保健科耳鼻喉门诊高莉指导:汪迪松

编辑:刘梦婧

责审:王*

监制:张丽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2个月的宝宝也会得耳真菌病千万不要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