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杭州精神
全国戏曲专家研讨“杭越现象”、“杭越五朵梅花”
■ 一个院团连续三届获得梅花奖,在“梅花奖”历史上前所未有
■ 连续创作演出100多部优秀剧目,与上海越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三足鼎立
昨天,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戏曲界专家汇聚在杭州越剧院,对“杭越现象”和“杭越的五朵梅花”进行专题研讨 。面对杭越这些年取得的成绩,专家们认为,“杭越现象”不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精神。
这场“杭越现象暨五
朵梅花专题研讨会”是纪念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三十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之一,也是这一系列庆祝活动中唯一一个为专业艺术院团举办的研讨会。
作为一个地方剧团,杭越这些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先后有谢群英、陈晓红、陈雪萍、徐铭、郑国凤等5位演员获得“梅花奖”。梅花奖演员的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一个院团连续三届获得梅花奖,在“梅花奖”历史上前所未有。
这些年,杭越创作演出了《一缕麻》《红楼梦》《德清嫂》《北地王》等100多部优秀剧目,与上海越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越剧界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
在开拓市场过程中,坚持“两条腿走路”,用优秀传统剧目走农村,优秀经典剧目走城市及国外,演出收入年年攀升,2012年更是达到了546万元。
与会的专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杭越现象”进行了解读,高度肯定了杭越“出人、出戏、走市场”的发展道路。
研讨会上人们谈到“五朵梅花”的故事,为这个观点提供了佐证:谢群英本是闺门旦,但这几年她主动挑战自己,塑造出性格火爆的“柳月红”、风骚泼辣的“春花”等形象;陈晓红本是吕派唱腔,排《梨花情》时,为了更利于人物情感表达,她毅然改唱王派唱腔;郑国凤来杭越不久,便挑战半个多世纪都没有人敢唱的硬戏《北地王》,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徐铭做完胆囊手术,为了不影响排戏和演出,她把医生开的病假条扔在一边,在没拆线的情况下便登台演出;陈雪萍在39摄氏度的高温下演出,换场时虚脱,倒在地上,然而,幕布再次拉开时,她大吼一声,又咬着牙上台……
或许,正是杭越人身上的这种敬业、不怕苦、勇于突破、不断创新的精神,成就了今天的“杭越现象”。
专家这样解读“杭越现象”——
15年出5个“梅花奖”,不得了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 姚欣
作为一个副省级城市的剧团,15年内出了5个梅花奖演员,不得了。
现在争一个梅花奖对许多演员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我知道山东有个京剧演员为了争梅花奖,把自己的房子都卖了,也有的演员把准备结婚的钱都拿出来了。而杭越始终重视人才,没有让演员自筹资金排戏,没有让演员自掏路费参演,所有一切都由院里办好,非常难得。
研究杭越现象,就是研究当前剧团建设、研究当前剧团管理规律。杭越现象究竟怎么归纳?我觉得是“出戏出人走正路”。
杭越从当初的困境走到今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解决生存问题,多演出,多搞戏;到了第二阶段,以戏带人,出了一批好演员;第三阶段,全力打造全国名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