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想要禀气足,先天很关键,但后天的补给也很重要。胃经为后天之本,胃口不好、恶心、呕吐、胀痛难消,全因胃经不通;甚至是得了鼻炎,也与胃相关。这些不适,一个最简单的治疗办法就是按摩胃经的内庭穴,见效很快。如果是胃火过旺,那就找髀关穴、伏兔穴,保准一按就消火。当然胃经的穴位很多,还要我们一个一个地去了解,做到知己知彼,有病自然就不愁了。
在人体十二正经之中,有6条阳经,足阳明胃经是其中之一。足阳明胃经的家族成员很多,从鼻翼的迎香穴开始,到脚上的厉兑穴,全身左右相加,穴位共计90个之多。胃经,有“三皇五帝之厨府”的称号,也就是说,胃经相当于人体内的厨房,掌管身体内部的饮食。所以《*帝内经》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胃主通降,以降为和,所以它若顺降,则万事皆无;可它若逆升,则肠鸣腹胀、胃疼、口气、咽肿、呕吐、腹水以及胸部、膝髌等问题就都随之而来了。中医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这个原因。此外,胃经与我们的“面子”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前不久,一位30多岁、衣着时尚的女士过来求医,她留着一头大波浪的长发,时尚又靓丽。但是,她的前额上配了个厚厚的刘海儿,与她的整体装扮颇有些不协调之感。没等我说话,她自己先把额头上的刘海儿掀开了,说:“医生,我额头上起了一大块红斑,好几天了一直不下去,不知怎么回事。”我一看,在她的眉头上方长有一块比栗子还要大的红斑,就像胎记一样,实在有碍美观,这下倒可以理解她那刘海儿的由来了。
我为她号脉,感觉右关浮弱,于是我从她的腹部起,顺着胃经由上而下按了下去,开始都没多大问题,到了腿部的髀关穴时,刚按上去她就一抖。我知道是疼了,于是再按伏兔穴,然后是梁丘穴,这样一直往下按。开始她还只是忍着,到了后面直接大叫了,说:“太疼了!”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告诉她说:“你这是胃经不通造成的,把它揉开,头上的红斑也就自然没了。”教给她按揉的方法后,我让她回家之后每天按揉疼痛的部位。也就1周的时间,那位女士再来复诊时,就已经收起了刘海儿,额上的红斑完全消失了。
为什么胃经不通就会影响到人的脸面呢?身为后天之本,胃经塞堵不通时,人体不能下降如常,导致胃热产生,又顺着经络上延至额头,刚好此处为人体薄弱部位,胃热找到了突破口,人的脸面美观也就此被打破。《*帝内经》说过:“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这意思就是过了35岁之后,女人的阳明脉开始走下坡路,于是面焦、发堕。这不就是赤裸裸的颜面失色吗?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痿症独取阳明”之说。
胃经还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我们体内摄入的营养物质都要通过脾胃进行转化,生成气血,使五脏得以滋润。《*帝内经》讲的“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就是这个道理。胃经不但是我们的精气神,也是我们的面子。我们必须要时刻保持它的生机,才能保证身体的内在与外在都精神奕奕。
不过,胃经穴位过多,不太可能一个一个都记住,但是记住几个重要的穴位,以备不时之需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咳嗽有痰,可是又咳不出来,这时可直接按按位于小腿上方、脚踝外侧向上8寸处的丰隆穴。这个穴位中医称为“化痰穴”,因其肉多较鼓而得名。
鼻子不适也是很多人常见的一个烦恼,胃经上的内庭穴是专治鼻病的穴位,尤其是对鼻窦炎特别有效。这个穴位在我们的脚背上,位于第二脚趾与第三脚趾骨头结合的下陷处。出现鼻出血、鼻窦炎、鼻息肉等问题时,按这个穴位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胃经穴位多,管辖范围广,我们应重视胃经的日常保养。胃经的保养很简单,常做一个小小的动作就够了。做这个动作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如抱一只球;然后深呼吸,双手分别从左右转向中间,然后一只手向上用力,一只手向下用力,双手对撑但不要接触,这样来回做8~10组。在上肢及上半身的左右旋转中,我们不仅锻炼了身体,也完成了对脾胃的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