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性上呼吸道感染好发于全年龄段的儿童中,其中约6~8%的病例可进展为急性细菌性鼻窦炎。在美国,每年约1%的儿童患鼻窦炎。
细菌性鼻窦炎定义为病程在10~30天的细菌感染造成的鼻旁窦炎症,多为继发感染。病程的迁延(如转为慢性鼻窦炎)多与非感染性因素相关。
▼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
儿童急性细菌性鼻窦炎的两个最常见的易感因素为病*性上呼吸道感染与变态反应性鼻炎,前者约占全部急性细菌性鼻窦炎的80%。少见易感因素包括解剖学异常、黏膜刺激等。
其发病包括三要素:鼻窦阻塞、粘膜纤毛清除减少、持续的粘液分泌。当病*性感冒发生时,鼻窦粘膜往往和鼻粘膜一样处于炎症状态,多数患者的炎症可自动消退,但存在上述三个问题的患者,便会将鼻窦粘膜变为滋生细菌的温床,细菌往往来自鼻咽部的定植菌,常见病原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卡他莫拉菌。
▼临床表现
儿童急性细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症状体征,推荐同时符合症状+病程者予以诊断。
常见症状包括鼻部分泌物、咳嗽、发热、头面部疼痛等。可能出现如下三类表现(总结见下表):
为临床最常见的表现,其特点为鼻部症状和/或咳嗽持续超过10天不改善(病程需小于30天)。鼻涕可为任何性质。咳嗽白天出现,以夜间为重。若伴发热,往往为低热。体检可能发现鼻甲红斑伴分泌物。
此类患者高热(≥38.5℃)可持续3~4天,伴脓性鼻涕(粘稠、不透明),而病*性上感的发热一般仅持续1~2天。
较少见,第一阶段往往与病*性上感类似,患者似有恢复,但在起病后6~7天时咳嗽、流涕等症状突然恶化,同时可出现发热。
表儿童细菌性鼻窦炎临床表现分型
并发症多累及解剖邻近器官(脑、眶部),不常出现。颅外并发症包括眶周炎性水肿、骨膜下脓肿(累及额骨者称为“Pott头皮肿胀”)、眶蜂窝织炎、眶脓肿等,颅内并发症包括硬膜下积脓、硬膜外脓肿、脑脓肿、脑膜炎和静脉窦血栓。若患者出现严重头痛、癫痫发作、局灶神经功能缺失、眶周水肿或异常眼内肌运动,需警惕并发症的出现。
儿童细菌性鼻窦炎与病*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鉴别点为症状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无并发症的病*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通常为7~10天,症状顶峰为3~6天;通常无发热,若有,常在疾病早期出现,伴随头痛、肌痛等全身症状,通常在24~48小时内消退;流涕症状在初期为清水样鼻涕,病程中转变为稠厚的黏液性、脓性鼻涕,在基本恢复时停止流涕或重变为清水样。
▼辅助检查
儿童急性细菌性鼻窦炎的其他评估方面包括病原学与影像学。
不是所有患儿都有必要进行病原学检查,对于有中*表现、有并发症、免疫功能受损、反复发作及对抗生素治疗无反应的患儿,应通过鼻窦抽吸等方法获得病原与药敏信息。鼻咽拭子、咽喉拭子、内镜等获得标本的方法不应替代鼻窦抽吸法。
CT与MRI检查不能区分急性细菌性鼻窦炎与病*感染,特异性差,不应常规进行,但在疑似出现眶周或颅内并发症时,应行增强CT和/或增强MRI(B级证据,强推荐)。
▼抗微生物治疗
对于症状持续型患儿,推荐使用抗生素治疗或门诊随诊观察3天(B级证据,推荐)。而对于重症起病型及双向病程型患儿,需行抗生素治疗(B级证据,强推荐),其他推荐立即行抗生素治疗的情况包括:疑似并发症、过去4周曾接受抗生素治疗、合并其他细菌感染、患呼吸道基础病或免疫缺陷。
治疗一线药物为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B级证据,推荐),抗生素治疗尚缺乏系统性评价支持。对青霉素过敏者可使用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无效时可用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头孢克肟,或利奈唑胺+头孢克肟。国外指南不建议使用大环内脂类抗生素,这是基于当地药敏状况得出的结论,应谨慎解读。应用抗生素时应考虑常见病原在当地的耐药情况。
若在起始治疗的72小时内出现症状加重、新发症状、症状不缓解,需重新评估治疗策略(C级证据,推荐)。有关抗生素治疗疗程尚缺乏证据,现推荐行10-14天治疗,或在症状缓解后再进行7天治疗。
▼对症治疗
对症治疗旨在缓解鼻塞和流涕症状,相关证据有限,首选生理盐水滴鼻剂和/或生理盐水鼻喷雾。对于无潜在变态反应成分的患儿,不推荐使用鼻内用皮质类固醇。不推荐使用抗组胺药物和减充血剂。部分出现剧烈头痛或面部头痛的患儿,可能需要鼻窦穿刺。
(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育儿一点通)
————————
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