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上颌窦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耳朵里的小石头,竟让我感受到天旋地转 [复制链接]

1#

五月的一天夜里,我在半睡半醒中伸了个懒腰,猛地感觉床往左边倾斜了一下,好像地震似的,我仿佛要从床边掉下去,直接给吓醒了。伸手一摸,自己好好地睡在床中央,没有半点要掉下床的迹象。

正准备重新入睡,惊奇地发现房间的天花板、门窗居然在不停地旋转。我以为自己没睡醒,眼睛发花,揉了揉眼再定睛一看,天哪!不仅门窗在转,整个房间都翻天覆地在旋转,天花板上的吊灯甚至在快速地“左右横移”。

同时一股强烈的头晕、恶心涌了上来,我跳下床,扶着墙跌跌撞撞地冲到卫生间又吐又拉,持续了一分钟左右。咦?不晕了,刚才是怎么回事?清洁了卫生间,我回到房间,刚躺下,天旋地转的感觉再次袭来,连忙闭上眼,但根本没用,闭着眼都感觉得到自己在旋转,就像被扔进一个深渊里,身体在不断地翻滚下落。没到一分钟,眩晕感消失了,但全身大汗淋漓,衣服都湿透了。

我吓得不敢再动,就这样保持着一个姿势半睡半醒熬到了天亮,后来没再出现晕的情况。难道没事了?心中窃喜翻身起床,结果眩晕和呕吐将我的希望之火浇灭。

昏昏沉沉地去看大夫

在媳妇的搀扶下打车来到医院外科,出发前我特意拿了一个袋子,怕吐到人车上。

迅速赶来的医生给我打了止吐针,输上了液,可完全没效果,我仍在病床上晕得天昏地暗,吐得一塌糊涂。医生一筹莫展地看着我说:“你这个是颈椎病压迫到颈动脉了,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晕,休息观察一下吧。”

说实话,我不太相信医生的这个说法。如果真是颈椎压迫导致供血不足的话,早该出现症状了,但今天以前我都活蹦乱跳的,这莫名其妙突然出现的头晕,肯定是脑子里出了什么问题或是长了什么东西!

越想越怕,我侧身和媳妇商量转院的事情,才转身就又晕了,也就是这个时候我发现了规律:不管是翻身还是起床,只要是做了改变头部位置的动作后,都会眩晕,同时伴随着恶心、呕吐和发冷汗;如果保持改变后的姿势不动,几秒钟后晕的感觉会消失,我不再动的话就不会再犯晕,这倒底是什么情况?

媳妇帮我办完了手续,扶着我来到医院,挂上脊柱外科门诊。半天才排到自己,医生听我说完发病情况,立马否定了上个医生的判断:“不可能是颈椎的问题,你这颈椎病最多让人昏昏沉沉的,不会出现天旋地转的情况,我估计是后循环缺血,要不你挂个神经内科看看。”

来回变化的诊断

媳妇帮我重新挂号排队,我因为动不动就犯晕、呕吐、拉肚子,找了个靠近卫生间的椅子坐着,时不时扶着墙冲进卫生间。五月下旬的温度正高,医院的等候椅上瑟瑟发抖缩成一团。

神经内科门诊是个年纪和我差不多的女医生,先让我闭眼双脚并拢,站立后平举双手,又把手指放到我面前左右晃,让我不转头盯着她的手指移动视线。最后,她放下手,神情凝重地对我说:“你现在有严重的眼颤,我估计是脑梗,得马上住院进行下一步的检查。”我大惊,心想完了,还真是脑子上的问题!当时只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恍恍惚惚怎么走出门诊室都不知道。

到住院部办好手续,我在病床上等着,进来了一位戴眼镜的女医生,问什么时候开始晕的,怎么晕的,持续多长时间了……边问边在手里的本子上记录,后来她又几次来找我补充问题,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更让我紧张兮兮。

接着她带回一位男医生,男医生确认我没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只有颈椎病后,让我背对他坐在床上,扶着我把头转到左边,然后迅速往后放倒身体,坐起把头转到右边又放倒了一次,接着他自言自语了一句:“耳朵里的小石头应该已经自己回去了。”

啥?耳朵里有小石头?那脑子里还有水呢!

被确诊的耳石症

医生见我一脸蒙圈的样子,解释说,耳朵里的耳石膜上附着极为细小的碳酸钙结晶为主的颗粒,称之为耳石,其作用是感受速度。如果耳石因病变等各种原因脱落,掉落进耳内感受平衡的器官——半规管里,在人体改变姿势时,耳石因重力的作用在半规管内的淋巴液里滚动,就影响了半规管的平衡信号传递,所以导致眩晕;而人体姿势保持不变时,耳石停止移动,眩晕也就消失了,这个就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或“耳石症”。

男医生给我做的那个叫做“激发试验”,是判断耳石症及耳石掉落半规管位置的重要手段,再根据耳石掉落的半规管位置进行手法复位。

“这算是什么大毛病了吧?晕成这样,真的不是脑子里有什么问题?”我追问道。

男医生笑了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这个从名字就能看出来不是什么致命的病,不过为了全面诊断,你还得做个磁共振确诊下脑部的情况,还可以看看你的颈椎。”

就这样,我拿着医生开的单子做了磁共振,并于一天后拿到结果,确认了脑子没问题,心理负担才放了下来。

一个月后的复发

出院后我接着回到单位上班,漂浮、走路不稳等感觉在半个月后才逐渐消失。没有了其他任何不适症状,我像个没事人一样,还在休息时每天骑着电动车带孩子上学。

一个多月后,也就是七月初的时候,我才回到单位上了一天班,半夜里就被惊醒了,都不用睁眼,那被扔到滚筒洗衣机里的旋转感已经让我明白耳石症复发了。

有了上次发病时的经历,这次没有那么紧张和恐惧。我知道这病复发率高,但总不至于才隔一个多月就来一次吧?在心里暗骂了一句,然后保持不动,等眩晕过去后,一个姿势睡到天亮,才请假医院。

直奔上次的神经内科,却被告知他们门诊无法做手法复位,只能开点止晕的药给我。

束手无策之际,我突然想起来,这耳石症去耳鼻喉科好像更适合。来到耳鼻喉科,诊断、缴费、诱发试验、手法复位一气呵成,给我复位的医生还说,她对复位的效果不是很满意,让我有眩晕的话再去找她。

回家准备休息一会,向往后躺下时仍有眩晕感,只好又去耳鼻喉科。再次诱发试验后,医生告诉我,这次耳石症复发,不止一根半规管里进了耳石,早上复位了一根,现在的试验结果表示后半规管里也有耳石,还需要再复位一次,不过这个位置的复位比较简单,“打个滚”就行了。于是,我在医生的指导下“打了个滚”,眩晕、眼震的现象马上消失了。

后面医生交待,这几天不要抬头、低头,连弯腰系鞋带都不允许,更不准往患侧翻身睡觉。而我休息了一天后就回到了单位上班,眩晕也没再犯,漂浮感仍在,每天昏昏沉沉的,只能小心翼翼地顶着个脑袋,不敢随意转头,睡觉不敢侧身……时刻担心耳石症复发,我实在不想再经历那种天旋地转的过程了。

医生点评

冯少为

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

“耳石症”属于比较难解释清楚的一类疾病。看完文章的读者,应该都有个疑问,怎么看过这么多医生,都没诊断清楚?就连成功“确诊”出耳石症的神经内科,复诊时的医生都不会做耳石复位。这种情况是真实存在的,也从侧面印证了“耳石症”的难懂。

目前对于耳石症接触和处理最多的科室是神经内科和耳鼻喉科,但这两个科室的大夫,也不是个个都非常清楚耳石症的诊断与处理。看到这里,读者是不是心里开始打鼓了——耳石症这么麻烦?

说麻烦也麻烦,说不麻烦也不麻烦。麻烦,是因为要弄懂耳石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原理确实麻烦。不麻烦是因为,在会看耳石症的医生那里,不打针不吃药不开刀,光是摸着患者的头部和身体,捣鼓两下就能治好,相当神奇。

无法被“验证”的耳石症

先来说说读者关心的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耳石症?耳石症的学名叫做“良性位置性眩晕”,其发病机制目前由两个学说来支持。“学说”,意味着耳石症的发病机制还没有被真正证明,也就是说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有误的。

别担心,请先听我说完。我们都知道,人类已知的所有知识都经历过“怀疑-假设-验证”过程的。日心学说,地心学说,板块漂移学说,都是学说,都是研究者总结自己所学到的某方面知识,而得出一种可以解释观察现象的理论体系。有些学说最终被更先进的技术证明是正确的,有些则没有。

应该说,从已知的知识判断,耳石症学说是最接近最贴合这种疾病的发作过程的。依据耳石症学说衍生出来的各种治疗方法,也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诚如作者经历的耳石症手法复位,不用打针吃药,不用动手术,通过改变头位和体位,立马就可以让眩晕好转。

那为什么还不能完全证明耳石症的学说是完全正确的呢?

因为医生不能把耳石症患者的耳石取出来验证!临床上很多病可以经由病理来确诊。比如身上长的肿块到底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活检或切除后病理切片就可以弄清楚了。但耳石症无法通过类似的技术来证明真的存在耳石,因为存在耳石的内耳无法进行活检取材。而且耳石太细小(几个微米的碳酸盐结晶),影像学的CT磁共振也无法将其显示出来。

耳石帮助感受方向变化

那我们还要相信“耳石症”吗?可以相信。只要了解一下耳石症的学说。

首先,耳石是已经被证明确实存在的。有兴趣的可以搜索一下耳石的电镜照片,这些3~5微米大小的碳酸盐结晶看起来很像一粒粒的大米。耳石存在的地方是内耳的前庭——好吧,什么是前庭?

了解前庭前先要认识半规管,半规管是人体用来感受空间运动维持平衡的。因为我们处于三维空间中,所以半规管也有三个,水平方向的一根,垂直方向的两根。三根半规管互为直角平面,感知各自所在平面的运动。半规管里面有纤毛和液体,人体运动时,带动管内的液体流动,液体的流动与惯性,让纤毛产生摆动,纤毛摆动又产生了机体能感知的电活动。

再来说前庭。前庭,庭院嘛,自然和周围的房间互通。内耳的前庭和三个半规管都是相通的,前庭里的液体也和半规管里面流的液体是一样的。前庭的感受囊斑(别管椭圆囊、球囊,知道囊斑就足够了)上也一样有纤毛。但是前庭的液体流动不像半规管里面的液体流动那样方向规律,所以前庭囊斑的纤毛上加了很多碳酸盐结晶——也就是耳石了。这样纤毛就可以依靠耳石受力运动带来的摆动来感知方向变化了。

图虫创意

耳石掉落后,人会感觉天旋地转

耳石该呆在前庭里,如果掉到了半规管里,其运动及惯性带来的液体高速流动和异常流动,会让半规管的感受变紊乱,让人感到天旋地转。

不光天旋地转,眼珠子都会来回震动。如作者发病初始时看到吊灯左右来回横移,就是耳石症引起的眼震产生的。另外还有眩晕带来的呕吐,甚至还有精神上的摧残,用病人的说法,睁开眼睛是天旋地转,闭上眼睛就是自己在转,恍如天塌地陷一般。

好在这种发作一般都只持续十几秒,一般不超过一分钟。因为只要你不动,里面的耳石慢慢沉下来也不动了,半规管里面的液体也就不乱流了。

耳石症的学说,关键就这么几点。理解了很说得通,也能很好地解释耳石症的各种临床表现。比如耳石症的激发,都是头位改变后出现。比如半规管内的耳石症激发眩晕有潜伏期几秒钟,因为头位变化引起耳石运动,耳石运动带来液体流动,这些连带运动都会存在一定的滞后。

你可以相信的是,耳石症的手法复位效果非常好。前提是医生正确判断了耳石所在的位置,医生通过各种激发试验来推导石头目前处于三根半规管的哪个地方。如果判断正确,采取相应的复位手法,就可以让石头慢慢地倒回前庭去。

有时一次倒不完,要进行好几次重复的复位操作才能一点点倒干净。有时石头分开在好几个地方,就需要用不同的手法分次将石头倒回前庭。文中作者分享的经历,恰好是多处半规管存在逃出来的耳石。

“我”会得耳石症么?

按照目前的研究资料来看,大概率是会得的。因为耳石症的判断目前有很大的人为差异,每百万人群中的发病大概是10~人,这个区间很大。甚至有研究推测,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过一次耳石症。

真的么?很有可能。耳石症有很好的自愈性,很多时候睡一觉醒来就好了。想想看,你是否有过无缘无故的突然眩晕,后来又似乎没有特别的相关疾病暴露(脑血管意外什么的)出来,很可能就是一次耳石症的发作。

万一要是得了耳石症怎么办?医院看了,最对口的科室是神经内科和耳鼻喉科。

耳石症在一百多年前被提出,耳石症的两个学说也只在五六十年前被确立,直到现在也还是相关专科领域的研究热门。如果有类似的头位体位改变引发的短暂眩晕,可以在神经内科或者耳鼻喉科进行就诊以明确诊断。

当然,诊断过程中即便考虑耳石症,也需要排除其他引起眩晕的疾病,医生一般都会依靠CT及核磁共振来明确。如果确诊是耳石症就更不用担心了,“良性位置性眩晕”,听名字就不用害怕。

最后补充一句,耳石症可以单纯通过手法复位来治疗,但很多时候耳石还是会有一定的残余,临床上存在耳石症残余症状。这些残余症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一定的药物来治疗,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些家庭自我训练的方法。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医院。

作者:影与光的平衡

编辑:木易杨杨

这里是果壳病人,专注讲述健康故事。

如果你有得病、看病的体验要分享,或者想讲讲自己经历的健康相关趣事,欢迎投稿至health

guokr.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