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上颌窦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周一早交班鼻窦炎的颅内并 [复制链接]

1#

时间:年04月19日

主讲人:莫文秀住院医师

参加人员:感染内科全体医护

鼻窦炎的颅内并发症

鼻源性颅内并发症是指由鼻部原发疾病引起的硬脑膜外脓肿、硬脑膜下脓肿、脑脓肿等一系列颅内并发症。鼻腔、鼻窦与颅底密切的解剖关系是发生鼻源性颅内并发症的前提。

一、鼻窦及其解剖结构

鼻窦为鼻腔周围颅骨含气空腔,按其所在颅骨命名为额窦、筛窦、上颌窦及蝶窦,共4对。各鼻窦的发育进度不一致,初生儿只有上颌窦和筛窦,到三岁时额窦和蝶窦才开始出现。

1.上颌窦:在上颌骨体内,为鼻窦中最大者,容积约15-30ml.形似横置的锥体,锥体之底即上颌窦内侧壁,锥体尖部在上颌骨颧突处,15岁时窦的大小几乎与成人相同。2.筛窦:位于鼻腔外上方和眼眶内壁之间的筛骨内,呈蜂房状小气房,气房大小、排列及伸展范围极不规则,两侧常不对称,有筛迷路之称。筛窦外壁菲薄如纸,为眶内侧壁的纸样板,故筛窦或眼眶炎症可相互感染。3.蝶窦:位于蝶骨体内,一般三岁才出现,成年发育完善。筛窦顶壁与颅前窝及颅中窝相隔,顶壁凹陷形成蝶鞍底部,故可通过蝶窦行垂体肿瘤切除术。4.额窦:额窦是最后发育的鼻旁窦,通常三到五岁以后开始发育。位于额骨的内、外侧骨皮质之间,在筛窦的前上方。其中,额窦的后壁为额骨内板,较薄,与额叶硬脑膜相邻,窦内黏膜静脉常通过此壁与硬脑膜静脉相连,并进入硬脑膜下腔,故额窦感染可经此引起鼻源性颅内并发症。额窦是最常见的与窦源性颅内脓肿有关,其次是筛骨,蝶骨和上颌骨鼻窦。

图1鼻窦解剖

图2筛窦解剖

二、鼻窦炎及其引发颅内并发症的临床表现、类型和特点

年的一篇综述系统回顾了儿童期鼻源性的颅内并发症,发现男性占比较多,比例范围从50%到%,总体平均值为70%;患者的平均年龄从10岁到15.8岁不等,平均年龄13岁;因此,小儿鼻窦炎相对少见(<5岁),主要影响年长儿童。主要表现包括:头痛,发烧、恶心和呕吐(38%),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38%),精神状态改变(32%)和癫痫发作(18%)。较不常见的体征和症状是前额肿胀,窦压痛,畏光,嗜睡,偏瘫和视力改变。仅28%的患者报告了鼻后滴漏,鼻充血或鼻漏的症状表示急性鼻窦炎。颅内并发症:最常见的颅内并发症是硬膜下积脓(49%),硬膜外脓肿(36%),脑脓肿(21%)和脑膜炎(10%)。增强CT或增强磁共振成像可证实颅内并发症。1.硬膜下脓肿:发热,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抽搐,以及颅内压增高征象(视乳头水肿和呕吐)。据报道,其死亡率为10%-20%,可能原因主要是抗生素难以进入硬膜内腔,因而使患者丧失最佳治疗时机。2.硬膜外脓肿:临床可表现为视乳头水肿,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头痛、嗜睡、恶心、呕吐。发生率仅次于硬膜下脓肿,处理不当可引起脑脓肿等严重的临床后果。3.脑脓肿:头痛、颈僵硬、神志改变、呕吐、局灶性神经系统缺陷、抽搐、第Ⅲ对和第Ⅵ对脑神经缺陷,以及视乳头水肿。4.脑膜炎:发热、头痛、颈强直和神志改变。5.其他少见的并发症还包括:海绵状窦血栓形成,额骨骨髓炎,脑炎,脑梗塞等。

三、鼻窦炎的常见病原

微生物:米氏链球菌是最常见生物(78%),其次是痤疮丙酸杆菌(33%),金*色葡萄球菌(22%)和坏死镰刀菌(11%)。其中高达33%的患者为多重微生物感染。

四、可能的机制

1.直接扩展:细菌渗入额窦后壁,通过骨髓炎的坏死区域直接进入颅内,感染邻近区域。2.间接血源性传播:1)额窦的静脉可以通过菲薄的后壁反流进入矢状窦,同时,颅内静脉也汇入矢状窦,因此,细菌性血栓性静脉炎可以通过此返流机制感染颅内;2)另外,还有报道认为:起源于额窦粘膜静脉的血栓性静脉炎可通过无瓣膜的板障静脉系统(Breschet静脉)逆行延伸至颅内,与硬脑膜静脉相连,引发脑膜、颅骨和脑实质的感染。

五、治疗

手术切开引流加长疗程抗生素(4-8周)是鼻源性颅内并发症最常用的治疗方法。1.根据文献中报道,此类病人进行外科干预的比例高。ESS(内镜下鼻窦手术)是额窦疾病的首选外科手术方式。部分严重病例需要开颅手术联合内窥镜鼻窦开放引流/切除,通常由神经外科医生和耳鼻喉科医生共同进行。2.抗生素:可选用的药物包括青霉素、三代头孢菌素、甲硝唑、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药物等。根据脓液的病原及药敏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治疗。3.抗癫痫药物:颅内脓肿患者的癫痫发作率较高(19%-80%),可加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小儿鼻窦炎的颅内并发症可能很严重,多学科协作(耳鼻喉科,神经外科,感染科)有助于快速诊断和治疗,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

本周新词

intracranial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