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上颌窦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慢性鼻窦炎的新机制与治疗新靶点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费用 http://www.jk100f.com/

慢性鼻窦炎(ChronicRhinosinusitis,CRS)是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病之一,我国人群患病率高达8%,社会疾病负担沉重。CRS患者的炎症类型存在很强的异质性,不同患者对于标准治疗方案的疗效存在很大差异,需采取个性化诊疗方案。慢性鼻窦炎可根据是否伴有鼻息肉,分为慢性鼻窦炎不伴息肉(CRSsNP)、慢性鼻窦炎伴息肉(CRSwNP)两种表型。最新指南提出,根据炎症机制,慢性鼻窦炎可以划分为嗜酸性慢性鼻窦炎(2型炎症)和非嗜酸性慢性鼻窦炎(非2型炎症)。其中嗜酸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osinophilicChronicRhinosinusitiswithNasalPolyps,eCRSwNP)是临床治疗最棘手的亚型,患者常伴发过敏性鼻炎和哮喘,药物治疗方面对糖皮质激素相对敏感,但依赖度非常高,停药后易复发,且鼻内镜手术疗效也相对较差,术后鼻息肉易复发。为了攻克这一临床诊疗中的难点,研究团队从疾病的发病机制入手作为突破点,将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找到驱动疾病病程进展的关键细胞和分子,对临床开发个性化精准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中国医医院(医院)耳鼻喉科吕威课题组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基础所)免疫学系何维张建民课题组合作开展的关于慢性鼻窦炎的研究论文Single-cellprofilingidentifiesmechanismsofinflammatoryheterogeneityinchronicrhinosinusitis在NatureImmunology在线发表。该研究报道了在CRS鼻黏膜微环境中的ALOX15+巨噬细胞可通过分泌趋化因子招募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TH2细胞,在嗜酸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一个新的治疗性靶点。

研究团队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世界首次建立了正常人、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嗜酸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以及非嗜酸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3种CRS亚型患者的鼻腔黏膜免疫细胞、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图谱,并对影响慢性鼻窦炎病程发生发展和亚型分化的的内在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系统定义了在嗜酸性鼻息肉(eCRSwNP)中影响病程进展的局部组织微环境内的关键因素,包括(1)基底细胞的过度增生异常分化及保护性细胞分子的缺失导致屏障功能受损;(2)胞外基质重塑相关的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细胞亚群的功能紊乱;(3)TH2细胞、ILC2细胞、IL5RA+浆细胞、细胞毒性CX3CR1+CD8+TEFF细胞和NK细胞增加并伴随CD8+TRM细胞缺失;(4)NK-cDC1免疫监视轴功能丧失和ALOX15+cDC2-TH2交互作用轴功能的过度激活;(5)ALOX15+巨噬细胞的富集,并可作为主要的趋化效应细胞促进炎症相关细胞的浸润从而驱动2型免疫反应发生。以上结果表明在慢性鼻窦炎鼻黏膜微环境中的ALOX15+巨噬细胞存在通过分泌趋化因子招募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TH2细胞,促进2型免疫反应驱动的气道炎症性疾病病程进展的作用机制(图1)。研究团队在单细胞测序分析结果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和动物实验深度挖掘疾病的致病机理和治疗性新靶点。结果显示,ALOX15+巨噬细胞是影响和调节eCRSwNP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节点。在嗜酸性鼻窦炎小鼠模型实验发现,应用ALOX15抑制剂可有效降低细胞因子IL-4、IL-5、IL-13以及血液中IgE水平,缓解2型炎症,对嗜酸性鼻窦炎产生很好的疗效,提示ALOX15有望成为治疗eCRSwNP的新药物靶点。

图1:eCRSwNP鼻腔免疫微环境中2型免疫反应驱动病程进展的新发病机制

医院耳鼻喉科王威清主治医师、基础所许依助理研究员、医院内科王伦住院医师为共同第一作者,医院耳鼻喉科吕威教授与基础所张建民教授、何维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医院鼻科团队长期致力于慢性鼻窦炎以及过敏性鼻炎等上呼吸道炎性疾病的临床诊疗,代表性成果包括:国内最早从临床流行病学角度提出嗜酸性鼻窦炎的患病率在我国快速上升的团队之一,强调需重视该病的临床精准诊疗;最早提出利用鼻腔分泌物脱落细胞学无创诊断嗜酸性鼻窦炎的团队之一,为该病的精准诊疗奠定了重要基础,相关成果分别于、年发表于鼻科学领域两本最高影响力的杂志IFAR和Rhinology。团队紧密结合临床问题,开展“临床-基础-转化”模式的一系列研究,全方位涵盖了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机制、临床流行病学、诊断、治疗策略开发等各方面,形成了以嗜酸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为特色的上呼吸道炎症疾病的精准诊疗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论文链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